雷锋精神:让社会充满爱
罗雁萍 /文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迄今已经整整60周年了。3月5日,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就像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但是,对年过古稀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却意义非凡。
1963年,我还是刚跨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三年的初中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学校还将学习雷锋的活动与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起来,大家都很振奋。
记得修建郴州第一所公园的时候,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我们在齐大腿的北湖泥塘里担泥巴;在春寒料峭的季节,我们在荆棘遍野的苏仙岭,开荒种树。每天放学后,走几里路,坚持担水灌浇,直至树苗成活;在骄阳似火的酷暑,我们在万花冲,汗流如注、不戴手套地拔草,手指上都起了血泡;在茶籽累累的寒露时节,我们到郊区的梁家冲,帮助农民伯伯摘茶籽,脸上腿上划出一条条伤痕。
一二十里路,师生们来去都是背着行李步行,尽管有火车,且只要两毛钱车票,但没有人提出坐车,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我们自带干粮和被褥,在农民家吃饭,缴粮票和钱。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为别人做事出力,怎么还要自己出钱?因为,那是一个以奉献为荣的年代。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都以无私奉献为荣。
几年以后,我卫校毕业,被分配在苏仙岭(国家级风景)下的地市级医院。每天面对那满山遍野的苍松翠柏,我好欣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休探亲假的日子,我与丈夫携孩子漫步在风景旖旎的北湖公园,我好陶醉;在万花冲,在茶花飘香的日子,……,我都有着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儿曾经留下过我的汗水和足迹。

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我们几个被派往新华书店的同学坚持的最久。记得书店的戴伯伯安排女生守门面,我们就将书分门别类,码放的整整齐齐。顾客少的时候,同学们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获取。我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书店的这段经历,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戴伯伯让男生给顾客和单位送书,教他们将新书用牛皮纸打包。没几次,他们就熟悉了工作流程,可以独立操作了。久而久之,送书成了沿途一道美丽的风景。工厂、农村、林场、科研所……,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赞扬声一片,男同学成了最受欢迎的人,让我们女生生出好多羡慕和嫉妒。
其实,男生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只是他们不说道而已。在给镇林科所送书时,途径骆仙岭,全是上坡路。山路崎岖,坡陡路滑。几个人推着自行车,护住书,不是脚崴了就是手蹭破了皮,但是,书却没有一点损伤。
同学们按正规的手续与职工进行交接,清单上签字盖章,再带回托收单。时间久了,不用戴伯伯交待,他们就会主动征求用户的需求,然后反馈给书店。既提高了书店的营业额,又满足了顾客的需求,皆大欢喜。
每当看见叔叔阿姨们如获至宝的接到新书,迫不及待地翻阅。并夸同学们是寒冬送温暖,盛夏送清凉的时候。男生们就忘记了伤痛和疲惫,有了一种雪中送炭的欣慰和自豪。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学聚会,畅叙情怀,对50多年前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刻骨铭心。才知道男同学对曾经的辛苦已经不记得了,而对得到过的欢乐,却陶醉其中。当年的清纯和稚气历历在目:每次送书,他们骑着戴伯伯那辆七八成新,<永久牌>载重自行车的心情,一点不亚于当今年轻人拥有私家车的快乐。尤其是送书返回时,身心轻松,又全是顺风路。几个人像杂技演员一样坐在上面,引吭高歌,像插上翅膀的天使。
新民同学无不感慨地说:“那时候,能骑上自行车,还是永久牌的,真是太奢侈的享受!” 回忆往事,那种开心,那种幸福,让我们怀念不已。
多年以后,我在街上遇见戴伯伯,那时我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他竟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并关切地询问当时参加活动几个同学的情况。我大为惊讶,他对当年的几个黄毛小子丫头记忆犹新.我特感叹:雷锋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与人的关系是那样的融洽和谐。
听老伴说,萍乡人建设安源纪念馆和绿茵广场,也全是义务劳动。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那个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至今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这些社会活动产生良性循环的影响,让我们这一代人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些事在年轻人看来,也许是平淡的不足挂齿。而我们这代人,正因为有了当年辛勤的付出,才有了令我们在古稀之年,还能重温青少年时代的温馨与美好。 时代不同了,观念更新了,但是,集中国传统美德和现实结合的雷锋精神不朽。
雷锋精神就是在国外,都倍受推崇。一位女教师教育她的学生:雷锋属于世界。
曾几何时,人们见到被摔倒的老人孩子不敢搀扶,害怕被讹诈;看到打架斗殴不敢制止,害怕惹祸上身:看见偷盗行为,却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在冷漠的后面,人们是多么渴望有雷锋出现。
也有段时间,学雷锋活动流于形式。每年3月5日,大街小巷都有一支支举着红旗,挂出横幅,很有些声势的,免费为人民服务的学雷锋小分队。遗憾的是,他们仅仅是昙花一现,转瞬间就销声匿迹。无怪老百姓调侃“雷锋没户口,5号来了6号走”。
这些让人听起来酸涩的难以言状的语言,让我想起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学习雷锋活动。完完全全是自觉自愿,风雨无阻。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都从未间断。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并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一直坚持到中学毕业。
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雷锋精神再现辉煌。那就是——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贫困山区,在敬老院,在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身边……,仅仅咱们萍乡200万人口的城市,就有志愿者20多万名,志愿者公益组织50余个,志愿服务队伍数百支。涉及内容有文明交通劝导、义务救援、关爱留守儿童、慈善课堂、志愿禁毒、温暖黄昏、春风助学、希望书屋等各方面。任何地方,都有着志愿者们灿烂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坚实的足迹,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雷锋有着崇高的敬仰。雷锋精神伴随我们一生。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于年过古稀的我,今天再唱“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依然是热血沸腾,充满激情。
是雷锋精神,让我们充满阳光,拒绝冷漠;是雷锋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充满爱;是雷锋精神,让我们看到希望,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