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山东省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系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编导优秀奖获得者。论文十次获省、部级大奖。主创或与他人合著出版著作七部。共发表文字作品二百多万字。在新闻报道中,写出了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峽铁人称号的英雄团长王同义。现经商,影视传媒公司总监、新闻与哲学硕士生导师。

杨连弟的故事(纪实文学)
作者 / 白作先
杨连弟的名字,是和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这些共和国英雄们排在一起的。他生前是志愿军铁道怎一师一团一连的副连长。在抗美援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光荣牺牲。
这位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生前所在部㕥,在1954年铁道兵团从朝鲜归国后,在王震将军领导下,成为铁道真第一师一团一连,也就杨连弟连。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更各为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一公司杨连弟队。
在兵改工初期,当时的中铁十一局襄阳子弟学校,有多位少先队员在听了登高英雄杨连弟的事迹介绍后,真正感觉到那红领巾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他们自发地捐出了零用钱,要为杨连弟竖一座雕像。以表达他们继承先辈的决心。这几十元送到后,全局一下子轰动了。没几天,全局捐了8万多元,请了著名雕塑家,雕出了杨连弟一尊汉白玉半身雕象座。
这天上午,落在襄阳汉江岸边的中铁十一局机关大院格外热闹。300名少先队员组成的仪仗队,象300朵鲜花似的簇拥在雕像周围。
上午8点,在庄严的乐曲声中,原铁道部副部长李森茂和原湖北省长徐鹏航走进雕象花坛,徐徐揭下彤红的帷幕。在英雄像深红色的黄岗岩基庄上,由铁道兵老司令员、.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的:登高英雄杨连弟7个大字。王震副主席还发来贺信勉力大家“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李森荗副部长在朝鲜战场上曾同杨连弟并肩战斗在清川江大桥上。此时,他深情地向老战友三鞠躬,在场的省市领导们,深深地向登高英雄杨连弟鞠躬致意。
杨连弟的孙女杨健,一位英姿勃勃的女军官,扶着奶奶阎福珍,缓缓走进雕像,阎福珍滿含热泪地说:”连弟,相隔几十年,你又回来了……“

第一章、 参加铁道纵队
1949年隆冬时节,天津卫地都冻得裂了缝。小北风吹得人走路都缩着脖子。蓦地,隆隆的炮声把大地震得一抖一抖的。没几天,解放军的汽车拉着大炮直往城里涌。街道的楼顶上都插满了红旗。天津城解放了。
有一天杨连弟上街时,看见一群人在围着两个解放军在干什么。那两个解放军坐在那里,前面摆着一张桌子,在一张张填什么表格。
杨连弟是中等偏瘦的身材,皮肤有点黑,但两只眼腈特别有神。身上穿的是带补丁的旧衣裳。他看见那么多人围着两个解放军,也凑了上去。一打听才知道是解放军的铁道纵队在招随军职工,说是修铁路的。他一听,觉得修铁路也不错呀。他向一位解放军,说:”我是个架子工,能去修铁路吗?“那位解放军战士一听,高兴地说:”你当过架子工,那我们修铁路太需要了。”接着,他递上了一张表格,杨连弟很快填写了。就这样,杨连弟成了铁道纵队的一名随军职工。
杨连弟到连队报到那天,战士们大老远地跑到路口去接他,问寒向暖。三连的指导员接过了他的背包扛在肩上。连长拉着他的手,问他冷不冷,饿不饿。那个热乎劲儿真象是久别重逢的亲人。杨连弟心里很感动。他是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分配到三连的,连队对他特别照顾,尽管条件有限,可还是专门为他收拾了一间房子。晚上战士们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连长和指导员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哪。杨连弟晚上躺在暖暖和和的炕上,心想着:铁道纵队多好啊,对我象亲人一样,我一定要好好干!
(图为杨连弟故乡,原天津北仓旧景)
连队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在紧张的施工之余,指导员经常给大家讲政治课,讲革命道理。杨连弟和其他几个随军职工跟战士们一样站队、听课,杨连弟对革命道理懂得越来越多了。与战士们朝夕相处,他觉得大家跟亲兄弟一样,感觉自已也是战士了。杨连弟干活很愿意动脑筋,战士们很喜欢他。
抢修石门到北戴河的71号桥时,杨连弟抄起一根撬棍爬上墩顶,用撬棍插进裂缝,用力一撬洋灰就呼呼啦啦地掉下一大块。这样一来,人手虽少,施工进度却加快了,连长高兴地夸奖说:”杨连弟,你真行。大伙儿都学着杨连弟的样子干!“这一下,战士们可都学杨连弟了。还有的战士开玩笑地说:〞咱们这穿军装的,还不如一个随军职工吗?“就这样,全连的抢修速度可就加快了。
有一次,大伙儿干得正起劲时,杨连弟用力过猛,杨连弟突然失脚,从桥墩顶摔了下来。头趺破了,血直淌,人也晕了过去。班长刁树贵急忙喊道:“快,快,赶快抢救杨连弟!”刁树贵背起杨连弟,一步一步的往营房里走。慢慢的杨连弟也苏醒了,说:”班长,我太重了,你放下我,慢慢扶着我走就行了。”“不行,你负了这么重的伤,我一定要把你背回去!”刁树贵一边说着,一也加快了脚步。汗珠顺着他的脸脥流了出来。扬连弟再也忍不住了,感动的泪水流了出来。这时,另一位战士赶了上去,从刁树贵背上接过扬连弟,接着住回背。杨连弟爬在战士背上,感动地对刁树贵说:“班长,同志们对我太好了,我也要参军!”
图为杨连弟参加铁道纵队时与战士们的合影(后排右二)
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杨连弟安顿到炕上,又忙着为他洗脸洗脚。卫生员跑来为他換药打针,他甜甜地睡去了。不知睡了多久,他醒来一看,窗外夜幕降临了。指导员正蹲在地上一把一把往炕洞里加柴禾烧炕。杨连弟慢慢坐了起来,指导员赶紧把他按住,说:“快躺下别起来,你刚受了伤,要注意休息。”说完,指导员又用枕头垫高他的头,端来一碗热面,上面还放了两个香喷喷的荷包蛋。“来,杨连弟,你手受伤了不方便,我来喂你。”指导员说罢,用筷子把荷包蛋喂进杨连弟嘴里。
杨连弟吃着吃着,感动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指导员动情地说:“杨连弟,你别过意不去,我也是穷苦人出身,家住关外。我家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我还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得了伤寒病后,被日本鬼子扔进了万人坑。要不是共产党,扛日联军救了我,我早就变成一堆白骨了。革命队伍就是咱的家,咱们要互相照顾,养好了身体抢修铁路!”
指导员向杨连弟讲完了他苦难的家史,又叮嘱杨连弟好好休息,然后推开门就赶紧往抢修工地走去,抢修任务很重啊。
这是杨连弟和战友们当对担任抢修任务的施工现场
指导员的一番话,让杨连弟再也睡不着。夜深了,远处传来了哨兵的口令声。杨连弟禁不住想起了自已的身世。他1919年出生在天津北仓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里。从他记事起,过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别人家的孩子都进了学堂,而他为了能糊口,却要去当学徒。才七、八岁的孩子,身子骨又单薄,老板和老板娘不把他当人待,经常不给饱饭吃。晚上饿得睡不着觉,只好喝瓢凉水。有一次老板把他打得遍体鳞伤,他实在受不住了,就偷偷跑回了家,跪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学徒了,我要上学。”妈妈一把抱住他,哭着说:“孩子,咱家没有钱哪,要活命就得跟老板学。”
没办法,杨连弟又回到老板那里。就这样,在苦水里泡着长大的杨连弟,倒也是学到了一身好手艺。打铁、爬杆登高当架子工,做皮鞋,他啥活都通。总算长大能挣点钱孝敬父母了,可日本鬼子又来了。他被日本人抓去建洋房租界,每天登高爬杆子十五、六个钟点,累得汗流夹背,可日本人给他吃的却是橡子面。日本人走了,他又常挨国民党警察的皮鞭子抽打……。连弟躺在炕上,这一幕幕心酸的往事涌上他心头。他呼地坐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只有在铁道纵队里,我才有了温暖,这里真是革命大家庭。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穿上军装,当一名真正的铁道纵队战士,跟着共产党走!(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