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李凤志/文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五年了。
但父亲为人豪爽仗义、爱读书、爱讲故事以及教我读书的情景犹如昨日,历历在目,一生都难以忘怀。
父亲为人豪爽仗义,在那个年代有十个结拜兄弟,父亲排行老大。我曾见过父亲的几个结拜兄弟,都那么仗义。
1969年的冬天,我到离家五十多里远的父亲的结拜兄弟孙青家住着搂柴禾,一共十多天。孙青排行最末,我们叫他老孙叔。孙叔孙婶不但拿出最好吃的给我吃,而且老孙叔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帮我一起搂柴禾,令我非常感动。也佩服父亲的眼力,结交了这么个好朋友。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说:“这就是情谊,患难见真情啊!你将来交朋友就交你老孙叔这样的”。老孙叔慈祥的面孔始终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里也借助这几行文字来表达我对老孙叔在天之灵的祝福。
还有一件事对我的影响也特别深。
有一天,父亲的结拜兄弟高三叔来我家,我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看见父亲正狠狠地批评高三叔,我吓得赶紧跑进里屋,后来听妈妈说是因为高三叔生活作风问题。那时小不懂什么,大人们也不让知道。但父亲的严厉和高三叔在父亲面前恭恭敬敬的场面一直记忆犹新,最后是善良的妈妈出面替高三叔解了围。但当妈妈炒好几个菜,我为父亲和高三叔烫好了一壶老白干,老哥俩开怀畅饮时,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那种亲密劲真让我从心里羡慕不已。
二十多年后,当我和我的知己朋友坐在一起频频举杯的时候,这种情谊才体会得那么深刻。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只上了一年半私塾,对古典文学和历史格外喜欢。我们家那时的古书特别多,有六七十本。一有空闲,父亲就盘腿坐在炕上读古书,记不清父亲到底读了多少古书。反正从我记事起,就经常看见父亲在读书,到了晚年也不例外。吃过饭,父亲就盘腿坐在炕上,戴上老花镜,装上一袋烟,右手托着烟杆,左手拿起书,就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读到精彩片段时,就会大声地朗读。读得那么专心,那么投入。烟抽完了,把烟袋放到一边,用手开始梳理胸前的胡子,一边梳理,一边读书。这时,你会感觉他俨然就是一个风度翩翩、满腹经纶的老学究。但一看那寒碜的小屋,再加上一个大烟袋,就又足以证明父亲是个农民了。
父亲生前读的最后一部书是范文谰著的《中国通史》。这部书,父亲至少读了三遍,至今书中还依稀可见当年父亲读书的痕迹。我爱读书的习惯,就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又把这个习惯传给了我的女儿,看来也是“谬种流传”啊!
父亲不仅酷爱读古书,而且喜欢讲故事。
每到农闲季节,尤其是冬季,我们家天天都要聚集很多人,来听父亲讲故事。什么“八仙过海”、“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苏武牧羊”、“卧薪尝胆”等等,这些故事,我也是最早从父亲那里听到的,父亲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等到我十一二岁时,父亲就让我给乡亲们讲故事,读故事,最多的当然是《水浒》和《三国演义》,乡亲们也最爱听这两部书,当然,灯油也是格外费的。
我真的佩服父亲那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我最早背诵的也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三个启蒙教科书,父亲是我第一个语文老师。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听故事的人少了,只有三嫂一个人了,三嫂最爱听父亲讲故事了。一有空,三嫂就去父母那里。给父亲装上一袋烟,划火点着,抽上几口后,三嫂就说:“爹,讲一段”。每当这时,父亲就又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他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感情,父亲对三嫂评价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三嫂喜欢听他讲故事。父亲去世时,三嫂大放悲声,那情那景,分明是女儿在哭父亲一样,至今,三嫂还总是念叨父亲。
父亲不光自己读古书,讲故事,还经常教我读书和复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并且不止一次告诉我,那些精彩片段一定要背诵下来,最低也能讲述下来。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要不,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啊?
在父亲的引领下,从小就开始读这些古书,不认识的字就问父亲,不知句读的也问父亲,小学毕业时,我已读了不止一遍。《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红楼梦》的“好了歌”,就是那时背下来的,直到现在还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不仅自己读,而且在父亲的指导下,经常在农闲的时候给乡亲们读这些古书,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外,还有《三侠剑》《薛里征东》《秦英征西》《罗通扫北》等等。
正是在给乡亲们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打下了古典文学的基础,书中的那些七言唱段熏陶感染启发了我,后来出版了5本古体诗词集,就是从故乡老宅里得到的因子。也正是这种文化的熏陶感染,从小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到了书里,一放就是半个世纪。书籍是生命善待我的一方净土,我的聪明与才智、安详与平静大多来自于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这一点体会越来越深,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从书中找到办法,自我解脱,书中自有黄金屋,爱书如命,爱书胜过金钱。
正是这种对书的酷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终于有一天,完成了酷爱书籍的三步曲:买书——读书——写书,至今已经出版了22本文学著作。把对人生的感悟和灵魂的震颤,和着时代的脉搏,饱蘸滚烫的感情,原汁原味地放到书中,一任情感放纵地流淌着。正如女儿在《爸爸和我》一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在爸爸的书中,处处可以感觉到爸爸的脉搏在激荡地跳跃着;处处可以听到爸爸的血液在激情地奔流着,眼泪、呐喊、祝福、期盼无处不在。爸爸不是一个只知爱惜自家羽毛的冷心者,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倾吐着对故乡的热恋;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倾吐着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每一本书,都在倾吐着对生活的热情。”感谢父亲,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
我成为一名教师后,也经常让我的学生复述或者背诵那些精彩的片段。是父亲教给我的方法,真的从心底感谢父亲!
父亲没有享受到什么幸福,等到我刚结婚,父亲就走了,连电视都没看到。有那么多的古代电视剧,尤其是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
我不止一次地和女儿讲过,假如你爷爷活到现在该多好啊!
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1979年的3月2日,我回家看望父母。临走时,父亲送我很远很远,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每次我走,都是母亲送我很远,有时还流泪。每当这时,父亲总是说:“哭什么?能一辈子在你身边吗?”而这次,却一反常态地亲自送我。当我走出很远再回头一望时,我惊呆了!父亲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里一颤,回忆刚才父亲和我对视的眼神,似乎有些异样,是一种说不清的那种。当时的理解是父亲舍不得这短暂的相聚,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是永别,如果灵魂有知的话,我一定会留下来,一直陪伴父亲走完75年的人生。如果不是煤烟中毒的话,凭父亲的身体,至少能活到耄耋之年,甚至期颐。
但人生是不允许假设的。
只能期望父亲在九泉之下,和母亲、和爷爷奶奶、和大哥大嫂,还有五姑五姑父,老姑老姑父享受阴间的幸福吧!

作者简介:
李凤志,字习之,号布衣。笔名: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等。网名:走遍天下。博客名:布衣凤志。厌恶官场,喜欢乡野。放浪形骸,豪爽仗义。藏书读书,吟诗为文。 天命之年,辞官返璞。潇洒飘逸,走遍中国。中国格律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四个刊物特约作者,五个微刊顾问,两个微刊签约诗人,五次被评为“优秀投稿员”,获得过“长白山文艺奖”、“查干湖文艺奖”、“松原市政府文学奖”、“萧红散文奖”、“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征文一等奖”。出版文学作品22本,满意者寥寥。报刊发表诗文逾万首(篇),诗文入选各类文(诗)选59本,作品被8家图书馆收藏。曾入微刊139个,现保留72个。仅《西楼文苑》就发表1039首诗词,《千字文诗社》发表639首诗词,《卡伦湖》发表诗文359首(篇),27.8万字。个人诗词专辑139个,仅《千字文诗社》即为余做专辑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