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沉浮录
第二章:童年的记忆
二十二、改善生活
为了解决我们吃不饱的生活困难,姥爷在运河河滩上开出了一块约二分地大的荒地,种了一些能充饥的瓜果,如地瓜、南瓜,也种了一点玉米粮食作物。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为了种好这二分地,姥爷每天早上天不亮背着粪筐到路上拾粪。河西街是山东连接河北的必经之路,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小驴车。小驴车夜间上路,黎明时姥爷能拾到好多驴粪。如果一出家门口,离家较近见到驴粪,姥爷就将糞堆积起来画上圈,占了起来,这样其他拾粪的人就不会动了。然后再去远处拾粪,回来再捡着画了圈的粪。那个年代的人多么诚实,从小事点滴看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姥爷的勤劳付出,满足了二分地粪肥的施用。姥爷勤劳汗水的付出换回了丰硕成果,收获的玉米、地瓜、花生真是五谷丰登。
望着丰硕的成果,姥爷合不拢嘴,在河滩上抽着旱烟,看着河水静静地向北流淌。水中不时泛起浪花,有时还看到水中鱼儿顶水而上的水流。
望景生情,姥爷又悟出一条生财之道。晚上姥爷将做针线活的大针在煤油灯上烧红,然后用铁钳子将针弯成了鱼钩。第二天来到河边,逮了几只小青蛙,将其翻过来,挂在鱼钩上当鱼饵,纳鞋的绳子当鱼线,拴在了一截竹杆上,在河边由下游向上游来回走动,鱼饵在水面上浮动。不一会儿,一条鱼儿追着鱼饵吞下鱼钩,姥爷疾手将鱼杆拽起。哈!一条近半斤重的黄色鲶鱼被钓了上来。
姥爷兴趣大发,半下午时间,钓上来六七条鲶鱼。姥爷高兴了,孩子们有鱼吃了。鲶鱼没有鳞,鱼身上是一层粘乎乎的粘液。姥爷用开水将粘液去除,开肠破肚,为我们顿了一锅鱼肉。当时油很少,顿出的鱼有股土醒味,开始还觉的好吃,后来就不愿吃了。
为了增加我们的食欲,姥爷想出许多办法。赶大集时,姥爷到牲口市转游,看看有没有能吃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农村喂绵羊的很多,主要是靠剪羊毛卖钱。为了羊的繁殖,配羊也是一门财路。人们将羊种牵到集上与母羊交配,交配一次要收五分钱。种羊头上两个大角,在角上记着红布条为标记。羊种非常高大,昂首挺胸。身上散发出极大的膻腥味,数米开外熏的人们喘不上气来。当时绵羊毛值钱,绵羊肉太腥,不值钱。有人自已宰羊后干脆把羊尾巴扔掉,因为羊尾巴没肉,硕大的绵羊尾巴包裏着全是羊油。
姥爷来到卖羊肉的摊上,看到卖肉的将羊宰杀后,把羊尾巴割下扔到一边,姥爷问宰羊的:“师傅,羊尾巴卖不卖?”宰羊人头都不抬,反问姥爷:“你要啊,又不能吃。”
姥爷说:“我要,孩子们饿的难受,给他们吃。”宰羊的抬起了头看着姥爷说:“咳,都是为了孩子,卖吧,不值钱;不卖吧又不是买卖,你挑一个给两毛钱吧。”
姥爷付了钱,高兴地拣了一个大的拿回家中。用秤一称,一个羊尾巴重三斤,剥去皮,熬了一斤多羊油。做饭时,姥爷将羊油摸到菜团子上,撒上细盐,等我们回家吃饭。我们回到家闻到刺鼻难闻的膻腥味,入群哥问:“谁把羊种牵咱家来了,这么熏人,我想吐。”老爷说:“北屋里牵来羊种配羊刚走了。”怕我们知道是羊油不吃,只好说了善意的谎言。新涛哥说:“姥爷我饿了,快吃饭吧。”看着我们饥肠碌碌的样子,姥爷递给我们每人一块摸了羊油的菜团子。我和二哥狼吞虎咽,大哥闻了又闻,看我们吃的香甜,也慢慢地吃了起来。我吃完后问姥爷:“还有吗?今天的菜团这么香。”姥爷看着我们吃的津津有味,知道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味,便对我们说了实话。自此之后,绵羊尾巴油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佳品。
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姥爷来时在胡辛庄用推车带来一只小猪,当时有三十斤重。因粮食短缺,我们用野菜、西瓜皮喂养着唯一的宠物。养了近半年多的时间,过年时要将猪宰杀掉,宰之前用秤约了约,猪重四十二斤,半年多时间猪才长了十二斤。这真是生活困难时的奇迹啊!不管怎样,我们终于吃上自己喂养的猪肉啦,我们非常高兴。姥爷有一种说不出的嗞味,自言自语道:“猪儿,跟着我们受罪了。”
正是:
调剂生活不畏难,开垦河滩成良田。
弯钩垂钓美鲜味,膻腥羊油成美餐。
下节请看:《启蒙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