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作者/饶晓辉/江西


(作者拍摄的饶水平图片)
如果,我们把一个集体比做一列火车的话,那么,主事的那个人就是“火车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话用在东乡区虎圩乡林塘村村长、共产党员饶水平身上,最恰当不过。而他就是林塘村这辆正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疾驶的火车的“火车头”。
一九九0年,年仅三十二岁的饶水平,走马上任挑起了林塘村村长这个重担。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旧在任,足见他在林塘村民心目中的信任度有多高。上任伊始,他就把林塘村的经济建设和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求真务实的要求和态度,认真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在担任村干部期间,他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村集体的事业尽心尽责。经过他和村组其他干部的努力,林塘村的经济建设、村容村貌始终名列该乡前茅,真正实现了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双丰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塘村在虎圩乡乃至放眼整个东乡区,都称得上是个好地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无奇,宜居宜养;而且有上千顷良田,地肥土沃。当时在虎圩周边一带,有这样一种说法“林塘村呀林塘村,有女要嫁这攀亲”。但,斗转星移,时过境迂。随着原东临公路的扩建和后续东乡最大的渊山岗工业园区落户在该乡其他村的地盘上。一些原本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组,借着这些区域上的便利,“咸鱼翻身”一跃成为该乡经济建设的佼佼者。这一变化,对林塘村来说是个冲击。怎么办?面对这一问题,以饶水平为头的村组一班人苦思冥想。我们虽然没有区域优势,但我们有资源优势。林塘村依山傍水,有大片的荒山旱地,我们就从这做文章,向荒山要财富,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香根草,是一种有着“神奇牧草”之称的小草,它不仅可以用于农村水体污染治理,也能在治污的同时用于产业发展,非常适用于南方地区农村小规模养殖场和分散的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小规模生活垃圾渗透液的处理。种植香根草商机无限,前景光明。说干就干,他们很快将村东头二百余亩荒地划出种植香根草。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基地每年可向全国供应三千万株香根草苗,用于保护公路,堤坝,梯田等。此外,还有五万余吨草根用于提取精油,收入不菲。
但这并没有让饶村长满足现状,几年前,他们又规划整理出一百余亩荒山地用来种植花椒。为了提高花椒种植技能,饶水平购买了大量相关的书藉研读,不断请教其他地方的种植行家和区镇技术人员,向他们学习花椒的种植技术。由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虚心好学,加之上级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花椒种椒经验。如今,林塘村的花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饶水平通过种植香根草,花椒,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状况,还为村里上了年岁的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两个种植基地,从除草,施肥,打药到收采,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力。由于工作力度不是很强,在基地用工的选择上,饶水平都尽可能选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一些年纪偏大无法外出工作的村民,每天近百元的工资,也算是一份不错的经济收益。“我们每天在这里做事,足不出村,既然照顾到家里,还能增加收入,这事真亏了水平村长呀!”六十多岁的村民陈三㚢如是说。“是啊!是啊!水平村长真是个有水平的好村长”。见到笔者来访,村民徐秋爱脸上写满了对饶水平的赞誉之情。

使命在肩勇担当,砥砺前行不停歇。时至今日,饶水平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致力于增加村民的收入中,依旧不断为改善村民的生活,做着他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改变村里的经济尽他的绵薄之力。他在村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们旗帜,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面对人们的赞誉,饶水平总是说,我自己就是个农民,深知农人的艰辛和不易,做为一个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应该做的事。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