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自然我又来
文/朱海明
据说,全世界有不少国际大都市,什么巴黎、伦敦、东京、纽约,还有我们中国的北京、上海等,都是国家首都或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烟密集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举世闻名,除了拥有大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还出现了城市群,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蜂拥而入,或求职、或立业、或佣工、或捞金,以致出现老人村、女人村、留守儿童村甚至无人居住的空村。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必然趋势,好现象。

对于这种景象,我却有另一种感受和看法,几十年了,在这干巴单调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再也听不到夜雨和高粱谷子大豆黄瓜的窃窃私语声。连年暖冬,也很难一见谢道韫笔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风卷雪花的动人景象了。感觉自己也脱离了大自然,成了远离活力世界的野鬼孤魂,好似断了线的风筝……于是我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并乘兴赋诗一首,描写了理想中的伊甸园,诗曰:
院前几株歪脖柳,窗外雀鸟闹啁啾。陌上芳华展新秀,池塘锦鲤争上游。
诗词歌赋文房宝,孤高自赏君子求。优雅昆曲皮黄戏,茅椽蓬牖着(zhuó)风流。

诗中的景致并非虚构,少年时见过“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自然风景;见过依山旁水黄土坡边,一带农舍沐着朝阳,恬静而安宁;见过群山环抱中的村庄,绿树掩映,鸡犬相闻,一片勃勃动人的活力与生机;见过几间陋室的篱笆墙上,五彩缤纷的牵牛花任意的缠绕着、绽放着,胜似那“人面桃花相映红”……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代表,600多年的历史了,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曾被周总理称为“空谷幽兰”。其幽深高雅的文辞,云步轻纱的舞姿,婉约细腻的行腔,舒缓柔曼的韵律,有一种牵心动魄的魅力。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昆曲以全票通过,列为首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闲暇之时,静下心来与相知一聚,一边品茶,一边静静地欣赏昆曲,陶醉在幽美委婉细腻传情的旋律之中,不啻为一种非常典雅清洁的艺术享受。

皮黄戏,形成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南方的“四大徽班”进京,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戏曲剧种。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上海的“申报”首先冠名为“京剧”,其后沿用至今,是中国的国粹,百多年来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茅椽蓬牖指的是茅草盖顶的房屋,蓬草编成的窗户。《红楼梦》第一回:“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而风流二字的正解为“流风余韵”。
有时也扣问别人或扪心自问,到底是人抛弃了大自然还是大自然抛弃了人?是啊,人心什么时候回归自然,这世界也许就会洁净了许多许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