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啃老族
彭明生
现在不少青年被称之为“啃老族”,意思是能完全自立生活了,还继续依傍父母吃喝,要钱要物;但父母老而力薄,风烛残年,还被儿孙辈闹着吵着,社会上大概有些不顺眼吧,遂有了这样的称呼。
“啃老”是不是道德,我不想评论,只觉得这个名字很形像,就像人说一条鱼,我们脑海中立刻就有一条鱼的样子,倒是很想说一说。“啃”这个字据《辞海》解释:“用牙齿剥食坚硬的东西。如:啃骨头。”说明“啃”有攻坚强取的意思。我们就以《辞海》中的“啃骨头”为例吧,骨头到了需要啃的地步,自然上面已是无肉可食了,但又不能谓之空无所有,一定还有残炙余屑未尽,骨管里还有骨髓,关节上还有粉骨,都需牙齿一一从坚硬的骨骼中搜剥下来,故而谓之“啃”,这是很贴切的。“啃”也有不尽不止的意思,好比一群狼,吃完猎物的肉,余味未尽,又将骨头啃到不能啃为止。所以“啃老族”的情形,也同啃骨头一样,被啃的“老”已情同没肉的骨头,没肉的骨头还要继续去剥食,就不得不谓之“啃老”了。“啃老”而能成为“族”,可见这一类的人还不少。
其实“啃老”也可谓之“吃老”的,它不像“啃老”那么难听,可是为什么不用这好听的名字呢?我以为“吃”与“啃”是两种不同的形像,属于两个阶层的人。因为“吃”是有东西可吃,大大方方的张嘴就可以了,并不要到骨头上面去寻找,如我们平时吃饭一样,只要不狼吞虎咽,大抵还能貌如君子。这个阶层被吃的“老”,一般都有足够的可吃之物,不但吃之无妨,甚至还嫌其不吃,何况本来就为儿孙积累了许多。所以“吃老”是两厢情愿的事,正如酒席上的客们,吃者与被吃者都能其乐融融。同时也因为“吃老”是吃有余而补不足,没有“啃老”那么难得,故不大被世人诟病,反而有羡慕的意味,未免不说他们好福气。
“啃老”却不能如“吃老”那样温文尔雅,堂而皇之,因为啃得过甚,被啃者难堪;一啃即休,则欲心不止,并且有时还有良心的困惑,难以面世,需用诸多手段或谋略方能啃得。据我的观察,“啃老”当分两类:一是不得不啃。这一类人本性并无啃老之意,而且愿意自强的,只因根基浅薄,命途不佳;或拘于才能,或限于境况,在无奈之中不得不啃老以纾困解忧。但他们能羞愧,有顾忌,虽啃老,却还能保持分寸。还有一类则是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太深,以为自己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者,父母就有责任使这后来的生命过得更好,而后来的生命并不要对老去的生命负责,有了这样的理由,自然就倚老啃老,成了“啃老族”中的唯我派。但这一派是最危险的,一味啃老,堕落自己,可是一旦骨头啃完了,还有什么可啃呢?实在是值得深思的。

还有关于被啃的“老”,到了需要“啃”的境地,说明这位“老”与他的“啃者”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他们常自愧少作,不能富裕,有对不起“啃者”之感;因此无不罄其所余,不但甘心被啃,而且恨自己无可啃之物。这种情形,我们只要到社会上去随便走走,就能看到不少被啃者,不是退休了还在找工作,便是耄耋之年仍在忙这忙那。他们心中未尝不希望过几天幸福的日子,未尝不希望去游一回山,去玩一回水,但他们为了“啃者”的需要,从来不作如是想;整天没有笑容,透着忧虑,瘦骨嶙峋地实在是毫无所啃了,可是还在“愧无钱财富儿孙”。所以这一类“老者”若继续啃之,如食鸡肋,已是老而无味了,知物之情者,该不会再啃了吧。
“啃老”似乎也关系到一点孝文化。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还特意编了一本《二十四孝》的书,将他们的事迹作为孝文化传播的典范,故而有卖身葬父,代母赎罪等诸多传说。这当然是封建礼教,不是现代当师法的。至于“啃老”对孝文化的影响,社会自然有评价;但社会的孝文化一日一日地淡下去,是不是与“啃老族”的发展有关呢?自然又是道德家去思考的问题。不过我想,如果不能提振孝文化,而让“啃老族”扩大,不久的将来,恐怕就只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了——但愿这只是我的杞忧。
二〇二一年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