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慈云寺
罗雁萍/文
惊蛰前夕,安源区作协组织了2023年第一次采风活动。由于疫情的干扰,大家都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会员们像久别重逢的家人,兄弟们握手,姐妹们相拥。驱车前往获得《全国文明先进村镇》殊荣的安源区十里村。
十里村是个有故事的村庄。这里有安源保卫战的遗址,有充满神秘感的慈云寺,有健康长寿的抗美援朝老兵黄显精……。
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前往慈云寺。好多年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寺庙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1924年5月,受党中央委派,前往安源协助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的林育英,在工作期间,认识了慈云寺俗名为张仲华的自慧禅师,并成为好朋友。

1928年,中共湖南省委遭到破坏。身为湖南省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林育英,化装成和尚,藏于慈云寺。在自慧禅师的掩护下,从事革命活动。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前来捉拿林育英。自慧禅师将其藏在南瓜架下的水井里。三天后,送他出安源,脱离险境。
自慧禅师,长期暗中帮助共产党,被敌人发现后,1934年惨遭杀害。他的徒弟和庙内的僧人们,将其安葬于慈云寺后山。救命之恩,终生铭记。林育英化名张浩,取禅师之姓,秉浩然之气。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他到生命的终结。
一直想完成拜谒慈云寺的夙愿,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才终于如愿以偿。年过古稀的我,竟然有点小小的激动。由于头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山里的空气甜甜的,润润的,沁人心脾。
顺小山坡缓缓前行,沿途,满目春光,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葱葱郁郁的苍松,亭亭玉立的翠竹,像水洗过一般的清晰明丽。抬头仰望,碧蓝天空,祥云朵朵,养眼养心。虽然也见凋谢凌乱的残枝败叶,依然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行至半山腰,万绿丛中现出一抹红色。寺庙的轮廓愈近愈清晰,这就是位于萍乡八大庙宇之一的慈云寺。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沿水泥阶梯拾级而上,洁净的台阶上有少许的青苔。看来,游人香客不是很多,但也不泛经常有人前来打扫。
惊蛰时节,慈云寺内光秃秃的桃树枝上,还没有看见绽放的嫩叶,却见一颗颗含苞欲放的花蕾,挂满枝头。鸟雀戏嬉地在枝头上跳来跃去,发出欢畅的鸣叫。
盆景中的植物还在懒慵的冬眠中,根部周围那一圈小草,却竞相挣扎着露出娇嫩的小脑袋,颇有喧宾夺主的气势。
寺庙右侧的墙根下,有一片被严寒摧残了的芭蕉树。虽然凋零枯萎,但没有觉得它难看,脑海里闪现它曾经的碧绿大气。莫名地产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放眼慈云寺,虽有寒冬的残留,但有了它们的陪衬,更多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这,就是大自然。
大殿前,香炉香屋,散发淡淡的焚香温馨之气。硕大的白玉兰,挺立院中,透过绿绿黄黄密实的树叶中,隐隐约约可见小小的花蕾。 玉兰树的枝干上,挂满了红色的吉祥带。有崭新的,也有陈旧的。
听说,这里的菩萨很灵验。所以,有不少前来祈福的、祈财的、祈学的、祈运的、祈子的……,各种祈祷,不一而足。吉祥带在沁沁的春风中摇曳,诉说着游人香客的心愿。
如果没有听说过慈云寺的故事,我感觉不到有着300多年历史寺庙岁月的沧桑。我眼中的慈云寺,不是很壮观,香火也不是很鼎盛,但是,小小的寺庙,却也是简单洁净,清爽怡人。就像一股不疾不徐的小溪流,汨汨地流淌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心田,有一种慢节奏,很舒心的感觉。
三年的疫情,让我们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近于崩溃的生活中。慈云寺的淡泊、宁静、安详,让我有久居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轻松自由和岁月静好的愉悦。
慈云寺外围斑驳陆离的墙上,有白色的标语。“一颗烟头能毁掉千倾林海,半柱香火可烧光万亩绿园。”“从小养成爱林风,长大必成栋梁材。”……。经过长年的风吹雨蚀,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可见,早在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进行了保护森林的宣传。
返回途中,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村民们在清扫山路。有白发苍苍的老叟,也有童趣未脱的稚子。有一路人似乎恍然大悟地说:“哦,明天是3月5号,原来是学雷锋纪念日搞活动啊。”他们笑吟吟地回答:“清洁环境,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我相信,村民肯定是实话实说。因为,原本就不肮脏的路,现在就更干净了。
在远离都市的山乡,依然有雷锋再现的志愿者身影。创建文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真让人欣慰。
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闲置了一冬的田地,绽放绿色,万物复苏,开始春风吹又生的历程。我曾经有过三年的知青生活,太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春来了。村民们,应该又要开始忙碌了。
但是,我所见到漂亮村居的主人们,多是老弱妇孺。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真期盼能再看见(唐)元稹笔下的“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的情景。
采风结束,艳阳高照。春光明媚,心情灿烂。 借用何春阳老师“取道林山远日喧闹,漫寻禅韵敲云门。苍苔新绿覆陈迹,香火渐浓稀旧痕。应觉青灯羁客老,不辞险境浩歌存。慈悲本是开宗愿,自在兰因自在魂。”一诗,表达我莫负春光,不负此行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