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血付诸沃土,把汗水洒向田野。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这场硬仗中,汝州市有这样一位来自省城的第一书记,他带着深深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村里谋发展、开新局。他,就是省信访局派驻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第一书记张志勇。
面对驻村三年来取得的成绩,面对父老乡亲的声声感激,他铿锵有力地表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张志勇(右一)在企业了解情况 李晓伟 张鸿飞 摄
锤炼党性 致力乡村振兴
“今天这么冷,您还挂念着俺一家,赶紧上屋里坐。”1月12日,春节前夕,陵头镇朱沟村2组监测户王学民看到省派第一书记张志勇一行人,带着面粉、食用油、大米走进自家院里,赶忙迎上前去,感激地说道。
2021年,王学民罹患肺癌、食管癌,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命,但每天仍需药物维持,巨额的医疗费压垮了这个家庭。王学民家的窘迫情况,时刻牵动着张志勇的心:“马上要过年了,这些监测户和困难户是我们驻村工作队重点关注的对象,决不能让一户人家过不去年。”
与王学民同样怀着感激之情的,还有7组65岁的村民高留义、2组患有强直性脊椎炎的村民张德杰。朱沟村地处山区,寒风刮在脸上,刺骨的疼。张志勇与新任第一书记盛勇晓、村“两委”干部一道,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一户一户走访慰问,与他们拉家常、谈希望,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朱沟村共有9户监测户、1户困难户,每一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采取的帮扶措施也不一样,争取所有的帮扶都能起到作用,让他们的日子能一直好下去。”张志勇说,新的省派第一书记已经到任,他将认真做好新老交替的3个月过渡工作,保证工作不断档、有新提升,让朱沟村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实技能培训、安置扶贫公益岗位等政策,对因病、因灾等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所有农户覆盖“防贫保险”。
“不摘监管”,持续强化监管力度。在所有农户中,开展3轮次防返贫动态监测大排查,累计排查重点群体127户576人,按照“应纳尽纳,不落一人”的要求,全村无规模性新致贫和返贫风险。同时,全面配合和支持省信访局党组、汝州市委市政府和陵头镇党委的督查和指导,包括不定期、高频次地通过查阅档案、入户调查、走访群众等进行督导,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张志勇说:“三家企业不仅每年能给村集体分红30多万元,还解决了四五十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扶持这三家企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有了产业项目,乡亲们才有活干、有钱赚,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老百姓的日子才有奔头。”
这个“有了产业项目,乡亲们才有活干、有钱赚,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老百姓的日子才有奔头”可是实实在在的,依据如火如荼开展的“五星”支部创建评星标准,朱沟村已经达到“产业兴旺星”的标准。张志勇说,其他4个标准,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朱沟村也没啥问题。
恪尽职守 解决群众期盼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农村,孩子不赡养老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此,张志勇和工作队、村“两委”发起了“敬老爱老”孝善养老协议签订活动。
这项活动于2022年9月8日启动,到2022年9月13日,中秋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家有70周岁以上老人的183个家庭,全部签订了协议。
2022年9月13日那天,47岁的张银红和50岁的姐姐张银环陪着82岁的母亲孙莲,来到协议签订现场。张银红说,姐姐张银环代表她们姐妹俩,和妈妈签订了协议。

“风景线”。
提起张志勇这位驻村第一书记为朱沟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父老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和难以表达的感激之情。
群众还记得,由于地处偏僻,个别群众家的安全饮水还没有全部进门入户,仍需到取水点担水,是张书记多方联系协调,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动员会,动员党员群众发扬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发动村民开挖入户渠道,由村“两委”筹措资金铺设饮水管道,打通了群众安全饮水的最后“一百米”。
群众还记得,按照遍访易地搬迁户的要求,要对朱沟村搬迁到十几公里之外的汝南街道怯庄安置点,走访核查21户脱贫户搬迁后的生活状况。在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后,张书记又马不停蹄地带领驻村工作队的同志,驱车赶到怯庄安置点,逐户了解21户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进一步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效。
如今的朱沟村,路畅了,灯亮了,村美了,产业兴旺了,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不求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英雄,只想趁着年轻多干点实事,乘着乡村振兴的专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张志勇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就是朱沟村第一书记张志勇,是群众眼里、心中、口中念念不忘的好书记。
文章来源:汝州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