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市,有这样一支爱心队伍:他们始终奔波在寻找烈士亲属或安葬地的公益事业之路上,最大的成员快80岁,而最小的成员都已近60岁,他们来自公安、检察院、媒体等不同行业,不图名利、不辞辛苦,矢志不渝赓续着红色基因,润物无声般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祭奠烈士石颂录追思会现场。

在天津烈士陵园承德籍亲属集体祭扫现场。
据了解,这支队伍现有志愿者14名,从2017年起,志愿者们共寻找到9位烈士亲属,待认定2位烈士亲属,找到3位烈士牺牲安葬地。2017年8月,在保定易县东旮旯烈士陵园,为1942年牺牲,年仅16岁的石颂录烈士组织了追思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亲属5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2021年6月,组织4位牺牲在天津战役、骨灰安葬在天津烈士陵园的承德籍烈士亲属前去祭扫,接英灵回家,圆了亲属多年的梦想。筹资捐助、安葬革命先烈、辗转全国各地寻找烈士亲属线索等,这些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告慰着先烈与历史使命。

在天津烈士陵园承德籍亲属集体祭扫现场。
75岁的志愿者邢立明告诉记者,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特别是在寻找亲属过程中,了解先烈“泣鬼神、震山河”的抗日战争故事后,更加被触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发生了太多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故事了,这些都不该被我们忘记。”邢立明说。
然而,寻找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他们除了要寻访英雄们的事迹外,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寻找英雄们的下落。在战争年代,由于登记信息并不准确,大家需要根据面前仅有的一丝线索,不断分析,不断求证,再根据掌握的信息,不断到各部门或英烈的故乡奔走核实。这些年,他们不顾辛劳,舟车劳顿,常常驱车辗转天津、河南等全国各地寻找英烈亲属。志愿者彭兴旺告诉记者,往往在找到一半时,线索就中断了。
在寻找烈士王品一亲属的过程中,为了落实烈士皮袄和毡旮瘩鞋的出处,他们六次顶风冒雪走访隆化县七家镇、茅荆坝乡。反复深入阅读老干部回忆录等资料,十余次询问建厂沟村村干部和村民,不断与唐山待认定的亲属电话沟通(因疫情不能走访),历时三年,终于逐步完善证据链的收集,在2022年成功帮助烈士找到亲属,圆了烈士与亲属的“团聚梦”。
把英烈从暴露在外的荒野,正式安葬到墓地长眠,有时虽然没有找到烈士家属,恰恰丰富并补充了现有的不准确或缺少的信息。

志愿者们在寻找石颂录烈士的牺牲安葬地时,与易县派出所民警交流。

志愿者们与烈士亲属在寻找烈士石颂录牺牲地线索的路上。
在寻找石颂录烈士的牺牲安葬地时,发现石颂录烈士证记载的牺牲地信息不符,他们根据烈士的籍贯和亲属的描述,判断在河北易县。接着通过购买保定地图、《杨成武回忆录》等书本资料,同时,反复从网络上查看易县的历史沿革等,终于得到相关信息。在易县公安局的帮助下,他们马不停蹄到实地考察,找到80多岁的黄祥老人(现已去世)了解石颂录烈士牺牲的经过,留下丰富的史料。

承德县建厂沟“抗日战士遗骸安葬地”。
在承德县建厂沟村,村民介绍20多年前,经常在山林田地见到一些散落的尸骨。而那些正是几十年来,长眠在此,却未能真正安葬的先烈遗骸。志愿者们得知消息后,集资捐助,又经过当地乡亲们的协助,终于在建厂沟一处悬崖下的平台处开辟出“抗日战士遗骸安葬地”,将已找到的英雄先烈正式安葬。
不忘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缅怀烈士,步履艰辛,这支爱心志愿者队伍丝毫没有退却;寻找烈士亲属,无怨无悔付出,他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昂首阔步,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