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仁梯汪广仁》连载第15集】

汪子德育(1)家德为根
编剧:鲁 岱 汪琪铃
【主题曲】(歌词)
赤水河 (踏莎行)
汪水天池,溢流飞展,长龙绕岭穿山县。惊仙瀑布虺休游,奇闻美酒馋河满。
广出英雄,新星又现。仁声义举铃琪闪。巅峰导引育梁才,江山赤水恒流远。

【文凭柜】
一日。长沙公社街道。汪广仁的书房。
汪广仁的一个朋友严世维,站在“文凭柜”前,翻阅汪广仁所获得的文凭与资料。
严世维:“汪老师,你将那5张函授文凭捆扎起来了,作废吗?”
汪广仁正在整理柜橱里2万余册书籍,随口回答:“是啊,作废算了,反正教育局是不承认的。”
严世维:“你这一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证,他们应该认可呀。”
汪广仁:“这是1994年,教育局说不承认函授只认可成人高考之后,才去报考、学习而获得的。”
严世维:“噢。对于成人高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许是档次最高的。地方政府应该承认了,因此,你得拿下这个文凭!”
汪广仁:“嗨,我害怕他们又不认可,随后,我陆续报考了5个自学考试的学院或专业,他们是中文、电视剧、新闻摄影、教育管理、行政管理。这5个成人学院的入学考试,我都是高分被录取。”
严世维:“那6门大学课程,你一边工作,一边担当,忙得过来吗?”
汪广仁:“哪里哟。单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吧,别人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赤水党校,都得按规定认认真真的上课,我呀,一天的课也不去听讲。”
严世维:“那怎么行。总得去听听课呀!”
汪广仁:“记得有那么一回子。我与党校的同学因为特殊情况而去教室内坐了一天。但是,这一天的感觉是老师的上课都照本宣科,教学进度极慢,坐了一天的时间,一章内容还剩下一大半,但是,那一整章内容我已经认真的看了一遍,已经倒背如流了!”
严世维:“所以,从那次以后,你就再也没有去上一天的课了,是吧?”
汪广仁:“是呀。但是,按照成人高考的学习制度,教学一科或相关的几科,就实行结业考试。因此,每次这样的考试,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去翻一翻相关的教材,第二天就可以入班参加考试了。”
严世维:“呵,那考试结果让我猜一猜。几乎是每一科的考试,你都能拿到全场考生的第一名!”
汪广仁:“严老师,不怕你不相信,我还害得人家送入党校学习的官员们,因为没有我考得好而挨着党校校长张光金和所在单位领导的批评喽。”
严世维:“哈哈哈。他们怎么能与你这个文曲星相提并论哟!”
汪广仁:“不能这么说。但是,几年之后,我如期拿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6所成人学院的毕业证书。”
严世维:“唉,汪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呢。”
汪广仁:“是的。拿到上述11张大学文凭之后,接着,我又报考研究生学历的硕士考试并顺利被录取。入学后也是同样的学习方式,最终也获得了中文和教育管理两个学科的研究生毕业证书。”
严世维:“了不起!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文凭硕士!”
【毕业论文效应】
一个上午约11时。贵州省赤水县人民政府。书记办公室。党委书记丁福秋正在办公。
党委秘书进门来:“丁书记,给,文件。”
丁福秋:“哪一级的?”
秘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中央党校转到贵州省党校,再转到赤水县党校。党校将文件送过来了,是我收的。”
丁福秋:“呵,拿过来我看看。好,你没事了。”
秘书退出。文件暂且搁在办公桌。
书记办完了公事。打开文件:“呵,原来是毕业生汪广仁的一篇毕业论文《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及方案》。还不错嘛。”
丁福秋细读文稿。
“啊?”丁福秋惊叫起来:“怎么写得如此的神奇!难怪……好。有了……”
当天下午。
丁福秋主持县委常委会议。
丁福秋:“今天举行一个专项会议,研究人事问题。孙秘书,你先做个汇报。”
孙秘书:“据党校的同志转告,我们县长沙小学的老师汪广仁,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论文《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及方案》,除了写作质量征服了党校的老师之外,更与党校的办学方针相吻合。于是,校方将这篇长达近万字的毕业论文,存于学校档案室里作为范本底本以传示后来者学习。同时,党校还将汪广仁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毕业论文情况破天荒地一并转告了贵州省党校。以后省党校又转交我们县党校。今天上午,县党校的张校长将文件交给我,还说,上级要求交给县委县政府存档。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丁福秋:“大家都听到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最近县委收到了一份文件通知。文件是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赤水县派人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小学素质教育与学法指导大会’。这个会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主持。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的通知还说,由于贵州省的教育已经走在了全国教育改革运动的前列,因此,大会组委会要求贵州省安排一个人在大会上做典型性发言。贵州省又将这一个发言人选转交给了我们县。大家说说,这个事情该怎样处理。”
马县长:“关于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发言的人选问题,县委已有好些时间都无法确定的。刚才,丁书记的导语,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意思是说,汪广仁能否胜任这个发言人?”
一个常委:“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很简单了,只是由丁书记提出来,让我们大家通过一下,也便于知道这件事罢了。”
又一个常委:“不需要讨论,派遣出去的这个人就是汪广仁!”
丁福秋:“大家还有不有其它的意见?”
众口一词:“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了!通知汪广仁老师。”
【喜从天降】
一个上午。汪广仁刚刚下课。
冯校长也是刚刚从外面回校,见了汪广仁便说:“汪老师,恭喜你,县委决定,让你去郑州参加全国小学素质教育与学法指导大会,并做主旨发言。给,这是书面通知。”
汪广仁接过《通知》:“谢谢。”
旁边的一位老师也喜得说:“汪老师,恭喜了!”
还一位老师走近过来,一伸手,便拿去了县委的通知,拆开观看。看完便说:“这是一次全国性会议,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全国知名的教育界领导和专家学者,每一个县还轮不到一个人参加呢!”
又有一位老师争着观看《通知》,还接话了握笺纸的老师:“我们赤水县能有一个名额已经是很不错了,还是代表贵州省的,不,应该是代表中国先进性教育在大会上做指导性发言!”
校长:“是的,这不仅仅是赤水县的首例,也是汪广仁老师又一次走上中国教育大舞台!汪老师,祝你成功!”
汪广仁:“谢谢校长,谢谢老师们。”
【建立“素质教育”概念】
一个夜里。汪广仁手拿《通知》,感慨万千,一双又易又难的悲喜交加的眼睛,望着《通知》中的论文发呆。一阵子之后,禁不住流下了几滴不寻常的泪:“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研究,真的好难!好难……”(进入特定画面)
1982年。
汪广仁坐在书房中思考,研究。
汪广仁自个儿讨论:“什么是素质呢?素质,从广义来讲,是指物质原有的本来的性质和特点等;从狭义来讲,应该是指人原有的通过遗传而存在的基本特性,包括生物基本特性和社会基本特性。”
1983年。
汪广仁坐在书房中思考,研究。
汪广仁自个儿讨论:“把素质的概念移植到教育中,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素质应该是指平日的修养。分思想、文化、身体,即代表德、智、体三个方面。素质的高低不以人种而划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和素质低的人。素质提高,代表着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1984年。
汪广仁坐在书房中思考,研究。
汪广仁自个儿讨论:“是啊,多少年来,甚至是有史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孔子提到的仁义礼智信,其本质就是一种经典的素质教育!历代以来,所有的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各种演义与理论,都是这种古代素质教育的延伸与创意。今天的所有德智体美劳,包括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课程,都是素质教育不同形式的外在展示!"
1985年。
汪广仁坐在书房中思考,研究。
汪广仁自个儿讨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1986年。
汪广仁坐在书房中思考,研究,撰写。
汪广仁大喊一声:“啊!终于完成了《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建立与意义》之论文。五年磨一剑!谁与评说?谁与评说……”
【继续求索】
一日,汪广仁将自己书写的一块小匾额悬挂在书房的壁上。匾上的字文,是用金色水漆写成的,看上去金光灼闪:“学不可以已”。
汪广仁站在匾额前,似乎醉了,忘情的唱读:“《劝学》。先秦,旬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又一日,汪广仁来到了习水河岸的牛青山。这是与赤水河主岸山脉马尿岩即梯子岩,隔着磨刀溪而相望的又一座家乡秀美山脉!牛青山,海拔1072.7米;磨刀溪,海拔221米。整个长沙公社域壤,就位于这段习水河的东西两岸。对于汪广仁来说,虽然是足没出户,但这家乡的山水已让他留连忘返了。
早晨八九点钟,汪广仁站在牛青山峰顶,望着梯子岩的山雾,情不自禁的说:“这两座山峰,虽然是高矮不相同,但人站在较矮的山峰上,眺眼望去,感觉是这两座山如同天上的担子星,守护着天河,守护着长江,守护着赤水、习水的虺仙灵性,更守护着长沙公社万千老百姓之一代又一代的安详生活!”
这时刻,正是高山云雾之际。对面是梯子岩,脚下是牛青山,都是浓浓的雾。这雾,这山,仿佛总是相舞相伴,且如同日出日落一样,只要是晴好天气,上半天山岚弥漫,下半天烈阳耀天。“唉!”汪广仁又感叹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赤水地区的人民都是在这种山景、水景、雾景的时空中,劳动着,生活着,享受着。我,一个土生土长的赤水山里人,看惯了这样的秋月春风,这样的冬霜夏雾;看惯了这样的人情事态,或美或丑或独峰升腾!”
此间,汪广仁的心情如同高照的日阳,蓬光散射,均温式的劲洒热量于青山绿水,劲洒热量于人灵世俗。于是,在这美妙的天地人寰之间,他无意之中哼出了一首轻快悠长的曲子《山水人共太阳》:
梯子岩/牛青山/赤水习水舞中央//峰岭雾散/花木对歌/人与山水共蓝天//日月环绕/星系灼闪/历史的宇空换新颜//阳光普照天下/仁德圆和炊烟/太阳国里无阴岚//梯子岩/牛青山/赤水习水共河澜//共河澜/圆炊烟/仁德育人/江山永远/永远红艳
忽然,汪广仁感觉远处的山岚中,忽隐忽现的看到一个人影在飘动!
汪广警觉起来,认真察看。但是,认不出来是一个什么人。他擦了擦眼睛,想以最亮的目光去辨认雾岚中的人像。可是,努力了好几次都没有结果。无奈,自问自答:“这是怎么回事?呵,也许是幻觉。”
一会儿后,汪广仁仿佛听到了声音。凭着“过耳不忘”的天性,好像可以听清楚一些字词,虽有些模糊,但有几个字似乎有点儿清晰,这就是:“素……育……人……德……今”。
“这是什么意思呢?”汪广仁直摇头:“我还真的不懂喽。”
无奈,汪广仁又眺望天雾中的人影。人影还在。只不过这一次,他感觉那个人影明朗了许多,还仿佛成诗。
怪巧,肖像模糊,声音模糊,字迹模糊,但是,汪广仁所感觉出来的诗言却十分清晰。于是,他独个儿的将这一首“感觉诗”,大声地朗读了起来:
希冀化为人杰女,伦常德道千年著。
仙云荡彦满才天,教诲仁缘根性悟。
素养十春常不足,质疑一次可更主。
德源人性古今通,育美灵犀人雾去。
读毕,汪广仁突然的惊叫:“母亲!母亲写的诗!母亲指导儿子的藏头诗:希伦仙教素质德育!”
片刻,汪广仁又突然的沉沦了下来:“我刚才听到的模糊声音:素……育……人……德……今,还不懂其奥妙。是呀,这5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母亲应该告诉我呀!”于是,他朝着天空喊了一声:“母亲。母亲!”真的,云雾中显现出了汪广仁的母亲周希伦的肖像!(特景)
又一阵子过去,汪广仁似乎突然醒悟:“嗯!是的,刚才的那一首诗就是母亲的‘品德人生诗’!或者说,这首诗的诗名就叫做《周希伦品德人生》。”
于是,汪广仁禁不住大哭了起来:“呜咽。呜呜呜……母亲……儿子好想念您啊!呜咽。”
哭了一阵子,汪广仁停止了下来,自个儿惊言:“呵!我知道了。素质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德育教育或品德教育!这就是‘素……育……人……德’的现实含义。但是,‘今’又是什么意思呢?”
汪广仁又没有主张了。他想着再次眺望云雾,想从中找到什么启示。可偏在这时,太阳光强烈地照射,云雾就慢慢的散去了。肖像也一概的退隐,天空中一片光明,山林、岭峰、河道等一统儿的明清媚晰,只有一丝儿声音还在天空中回荡:(特景:云空声响)
万里峰空万里晴,一元复始岭山明。
水天分舞河神闪,人世缠情母爱莹。
仁字千年源孔孟,德言万古出夫卿。
人缘素质家连国,举世今才定纬经。
“嗯!我明白了。”汪广仁又一声大喊:“母亲最终的嘱语是:‘仁字响古,德字鸣今!’这是中国两千多年之伟大历史与现实!这8个字,就是中国古今之教育历程与德育思路最妙美的总结与指导!同时,也是:伟大的中国教育标杆!伟大的素质教育根基!”
汪广仁笑了。还笑的十分可爱。
【回忆周希伦病逝】
站在那牛青山峰顶,汪广仁还在眺望云端:“妈妈。妈妈虽逝犹生!”汪广仁一边流眼泪一边告诫自己:“汪广仁,你永远不能忘记母亲的忌日!母亲于1991年正月因肺心病逝世,享年63岁,安葬在乡下老家赤水市石笋乡白田村天堂坪老屋的后背山。母亲离世已经7年多了。”
汪广仁转换一个方向,朝着母亲的茔墓,深深地鞠了3个躬。噙着一把泪水低沉沉的说:“妈,那年我已经29岁了。令我最不能忘忆的是1990年除夕夜,也即是1991年春节……”
那个夜晚,汪广仁一直守候在母亲的身边。
周希伦卧在床上,咳喘不止,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除夕夜里,央视春晚正在直播。
汪广仁坐在他母亲身边。房门关实。周希伦安静的休息。
23时已过。周希伦慢慢的睡着了。
汪广仁悄悄的来到客厅看电视。
电视里头正在播放成方圆、解晓东、思农、思雨4个人演唱的歌曲《共同的世界》。这歌曲的词作者是甲丁,曲作者是贺明生。
汪广仁看的听的非常认真。
屏幕上上的演唱非常精彩: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蓝天。哺育着人间不老的渴望,一样的心愿,温暖着岁月不腥的梦幻。共同的心声,共同的呼唤,重复着时代的诺言。共同的真诚,共同的尊严,支持着古老不沉的地平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长江,我们是东方之龙的传人。光荣属于你,光荣属于我,我们拥有共同的明天。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是东方之龙的传人。世界属于你,世界属于我,我们创造光荣的明天。
歌毕。汪广仁又看了一小阵子。
“啪。”一个响声传到客厅。
汪广仁迅速跑进周希伦的卧室。一看,原来是母亲摔下床了!
汪广仁顺口一句:“嗨!我这个该罚的虫!怎么能离开母亲呢?怎么能去贪闲看电视呢?”汪广仁照着自个儿的脸庞“啪”的一巴掌。还骂自己:“混蛋的虫!”
汪广仁轻轻的抱起妈妈,平躺在床上。
周希伦睡稳了。
汪广仁观看房间,轻口一言:“母亲是如何摔下来了呢?呵!痰盂子被我推到床底下了!母亲肯定是欠身起来拉痰盂子,不慎跌翻了下来。”
“啪!”又一个巴掌打在汪广仁自己的脸上。同时,咬着牙齿恨自己:“我真没心肝!竟然弄糟了这么重要的事——痰盂子怎么推进床底了?”
汪广仁又望一眼母亲,见母亲睡稳了,悄悄的离开几步,走近窗户旁边,望着户外轻轻的说:“妈妈,我对不起你!”
汪广仁眼泪流了。轻轻的抽泣,慢慢的组词:“我母亲,为了我们一家人,辛苦了一辈子,扶养了8个孩子。还要劳动,还要工作。父亲,长期工作在外。真亏了,母亲一个人!尤其是,前年,父亲去世之后,我母亲,更是,孤独,悲伤。也因此,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我,对不起母亲!”
百善孝为先。这个夜里,汪广仁再也没敢离开这个房间半步了。整个除夕夜,汪广仁没有合眼,一直守护在母亲的身边,直到天明。
4天以后,周希伦病逝。
汪广仁哭泣着。悲哀着。
汪广仁将一副哀联,张贴于灵堂(画面显示白纸哀联上的联文即可):
青春洒艳国民事业,援中正,助沫若,民国天下第一秀
壮志鹏程共党江山,赞润之,撑相卿,党共育堂已摘魁
连续几天,汪广仁与他的兄弟们守灵。
一个上午。周希伦的灵柩登山。
登山前。汪广仁跪在灵柩前面,哭泣着念读祭母文。
所有送葬的人,都低着头聆听汪广仁哀读《祭奠母亲周氏》。(读词期间,回放关于周希伦生前的相关画面):
呜呼吾母,正月逝世。寿六十三,生有八子。六男二女,维全族事。中良广仁,广义强志。二女出阁,林文大四。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患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幸因幼少,饱有书识。名家富女,千金大系。学从沫若,政从蒋使。旗扬国党,攻科仁治。秉正维新,留史一笔。四九之后,归政党一。立功祖国,易帜举旗。仁偕相卿,智阗育室。学盖黔川,教优乡市。为国育才,满堂学子。一生盛德,流芳百世。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侧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笃实。不作诳言,不存心欺。严谨成性,不苟一丝。劈理分情,头脑精密。事无遗算,物无遁迹。洁静之风,遍传戚里。不染一尘,表里如一。五德卓荦,大端明实。天爱至上,家国同斯。奉党献民,人政忠职。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年,精擒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泥,灵则千世。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短矣。推挈大端,置其粗字。此时家奠,尽此一祭。后有言补,与日同示。
尚飨!
汪广仁。辛未年,庚寅月,壬戌日。
【拜会县委书记】
从牛青山回来,汪广仁去县政府找到了书记丁福秋。
汪广仁:“谢谢丁书记器重,将这个名额定给我了。”
丁福秋:“这是你为我们县做出了贡献,赤水县人民应该感谢你才是。”
汪广仁:“不可,不可。我会永远感谢赤水人民以及你这一位赤水人民的好父母官的。”
丁福秋:“汪老师,谦虚的话就不必多说了,你还没走过讲台呢。因此,还须不断努力,把事情办好。”
汪广仁:“书记说得极是。我今天来就是想跟你商量这个事的。”
丁福秋:“嗯,关键是发言。那你打算讲什么呢?”
汪广仁:“不匿你说,我去郑州开会,发言稿准备就用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赤水党校学习时的毕业论文《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及方案》,不再另写发言稿,只是将其中的某些内容做相应的修改补充即可。其中,侧重德育!”
丁福秋:“很好。这个稿子我看过。很有见地。”
汪广仁:“不过,我还想补充一些内容。”
丁福秋:“我认为,重在德育。”
汪广仁:“正是。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丁福秋:“对。这是一个既古老又不失新意的话题,还具有永恒性。”
汪广仁:“丁书记说得非常正确。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丁福秋:“好,就这么定了。过两天我们为你壮行。”
汪广仁:“谢谢书记。”
1998年8月16日。
汪广仁准备从赤水县人民政府起程,乘汽车去贵阳,从贵阳乘火车去郑州开会。
临行时,县委书记丁福秋召开了一个小型欢送会。
在欢送会的餐桌上,丁福秋与汪广仁碰杯了三次酒。(静画面)
最后,喝“起程酒”。丁福秋书记举杯说:“希望汪校长此行郑州,能够彪炳赤水人的风格,标杆赤水文化的风范,彰显赤水波澜的壮阔与伟大!”
“谢谢丁书记!”汪广仁举酒回敬:“赤水的战争经典,赤水的河山秀丽,赤水的故事动天,赤水人民一定少不了祖国的骄傲!”
两个人碰杯。一饮而尽。
【启程郑州】
丁福秋等几位官员送汪广仁上汽车。相互招手意示。(静画面)
汽车傍晚到达贵阳。
第二天一大早,汪广仁从贵阳火车站乘火车去郑州,贵州省教育学会秘书长吴汝霖等领导站台送行。
火车箱内。汪广仁没闲着。时而看看车窗外面的景色,时而关注一下车箱内旅客们的坐姿,时而仿佛思考问题。
火车飞速行驶。
突然间,车箱内有一个人拿出来一本书阅读。车箱内的人,几乎都是蒙蒙的欲睡。
再过一会儿,那个读书的人还在认真的看。这引起了汪广仁的注意:“嗯,他还是一少年,大约14岁模样。虽然,衣着不怎么华丽,却洁净朗爽;虽然,长相不怎么清帅,但五官端正,神情卓跞。这孩子不错!”
也许是汪广仁赞叹的声音大了一点儿,那个少年转头望着汪广仁,轻轻一笑。随后,又看书去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火车开始减速了。汪广仁惊的一句:“呵,武昌火车站到了。”
这列火车从贵阳市起程,经过湖北武昌站,下一个大站就是郑州火车站了。
火车在武昌站足足停靠了10分钟。其中,有8个人上到汪广仁所在的这一节车箱内来了。看看这一节车箱,下车的人数也有6个,原先有一个空位子。如此一来,在上车的8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只有站着乘车了!
也许是行动速度的问题,这上车的8个人,偏偏是一个老年妇女没有抢到座位。她看了看车内,已经没有了座位。她想移动一个车箱,但身前放着一个大包裹,看上去应该还有些重量,或者是老人将这个包拉上车时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以致她好像还有点儿累的喘气。老人左右的瞧察了几回,大概是做了一些权衡,不必换动车箱算了。就这样,她站稳着便没有再动了,只是用一双手紧紧儿的扶住别人座位的靠背横梁。
这时刻,车箱似乎运动的更加平稳了,也许是火车进入了起动之后的匀速运动阶段。
“老人家。”忽然,一个嫩乎乎的声音打破了这一节车箱内的宁静:“请到我这儿来坐!”

【广西新闻网2012年04月12日 06:49《“最美女大学生”带着爱和温暖离开 愿望未能实现 (5)》报道汪广仁承诺自己身后器官及遗体无偿捐献给社会】
【押尾曲】(歌词)《汪广仁》
一支笔呀出于赤水长沙,一砚墨水掀起波涌天涯。文曲星,济世新篇垒牍,自控悬疑太多的创新如神话。赤水河上的仁梯立地挺拔,风采岁月一德耀彩霞。汪广仁,中国教育一奇葩一灯塔。
一杆笔墨澎湃天下,智圣人灵丰富了诸子百家。汪子德育,拓新文明时代,教育家思想家已蓬勃无瑕。赤水河上的仁梯执仁挺拔,风采世界一德安中华。汪广仁,人文中国一奇葩一灯塔。

附:剧本《仁梯汪广仁》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xMzEzNA==&mid=2455947314&idx=1&sn=29fccbdff9ec960ecd8681e1c2768df6&chksm=887f7d73bf08f4658f4a4b539b51bb466436073ec56702065ba0960c93c7bd86764d2b9ead88&token=360123171&lang=zh_CN#rd)

【第一作者简介】
鲁岱,原名鲁仲强,男,1955年8月21日出生,湖北省大冶市人,退休教师。曾经做过4年医生,任教过初级中学13年、高级中学10年。有生物和实验两门学科小文凭。自学过高等院校的数学、物理、语文、化学、医学等课程,还喜欢哲学、天文、历史、写作等学科知识。为人笃实,诚信善良,好学向上。虽然知识浅薄,底蕴俗软,但敢于学界争峰!在文章发表方面,理科论文居多。现时文科作品主要是新、旧体诗歌,散文,剧本,长篇小说等。已经出版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诗歌《太阳韵》;一部38集当代神幻剧本《太阳韵》已送审国家广电局;一部约78万字的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已完稿;一部约23﹒6万字的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的约28﹒6万字的38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仁梯汪广仁》已与汪琪铃合作封笔;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已完成2卷,可分卷出版;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2023年群星春晚已录用。现任《至德文化》执行主编,《采风中国》于2022年6月号公益宣传了本人。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笑容迎陌客,哀笔画强人。看淡人情事,文圆史上珍。通联→邮编:435125;地址: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大鲁村;手机:13477739786。



【林静转自《汪广仁教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