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爱的颂歌
——读《桥料三重奏》
作者:梁春云

湖北省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宜昌市作协主席周立荣在《桥料前奏曲》中写道:“七年来,我们和宜昌市教育局、宜昌人福药业一起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各派出精兵强将长期驻扎在村里……”“短短几年间,桥料村已华丽转身,以新的面目立于五峰一隅,这是新时期的山乡巨变啊!基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决定为桥料写一本书……”
2021年4月7日,三位著名作家张永久、温新阶、周凌云入驻桥料村采风,扎根群众,深入生活近一个月,各自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开展扶贫主题的艺术描写,为桥料村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为文学爱好者书写此类体裁,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模板。周凌云先生描绘了“大地醒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之美,温新阶先生讲述了“万道霞光”笼罩百姓摆脱贫困的精彩故事,张永久先生展示了“云端上的村庄”的厚重历史和魅力。由此,一个别具匠心的散文集《桥料三重奏》,于2022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美丽村庄,桥料人奋斗留痕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付家堰乡桥料村,系原桥料村、蒿坪村、赛宝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世纪60年代,付家堰乡整体从长阳县划归五峰。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使得桥料村成为宜昌市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从宜昌抵达桥料村,全程200多公里,要经过黑子沟的绝壁公路。“屋舍俨然,道路宽阔,尤其是那畈畈田畴。田垄整整齐齐,没有一根杂草。” 这是对桥料人勤劳、热爱土地的真实写照。90岁的老人覃孔荣,老得“像一株落光了叶子的枯瘦的树”,在山坡上挖地,“每挖一下,会拄着锄头喘上一会气,然后接着挖下一锄头。” 老人四世同堂,老伴已过世,独居,他说,桥料风光好,住在这里赛似活神仙。老人心态乐观,说话诙谐幽默,舍得流汗,舍得花力气,正是应了“力气是奴才,去了又回来”的俗语。从小成绩优异的覃孔玉,因家境贫寒,10岁时辍学,在家照看两个侄子和小弟,13岁时父亲失踪,15岁时当背脚佬,从桥料村到付家堰乡,开始背 100斤,两年后能背200斤,一天两个来回,要走200华里的山路,他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他挖过煤,担任过生产队长,就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四年中,先后失去哑巴母亲、哥哥、哥哥的妻子、哥哥的女儿四位亲人,覃孔玉没有被苦难压垮,掩埋了亲人,继续劳作,现已75岁高龄,仍然劳作在田间。他凛然地面对孤独和无奈,千磨万击还坚韧。作者提炼出桥料人艰难尘世生活中乐观豁达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况味,引人思索。作者借助现实生活压力的呈现,以相信的力量求生,以之阐述桥料人艰难生存的意义。如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养猪大户覃孟高,几百头猪,没请帮手,与妻子张福梅亲自动手,喂食、猪舍消毒,“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有谚语说,“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覃孟高和妻子正是用勤劳的双手,获得了致富的“金钥匙”。养猪规模较小的陈克林,在生猪因传染性疾病受灾时,一靠政府的无息贷款渡难关,二靠自己勤劳。原住在青山墩的李家鹏,尽管人长得帅,但妻子嫌家里穷,便出走了。政府在蒿坪建安置点后,李家鹏随一起住在高山上的29户搬迁到蒿坪,在得到人福药业李猛的帮扶后,他租房养肉猪,卖小猪,喂种猪,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干劲十足。“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李家鹏能不脱贫吗?与他离婚的妻子,估计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当初为什么不一起熬住贫困呢?
一对年龄悬殊、穷得没有嫁妆、没有举行婚礼的覃孔志和文定娥两夫妇,在沿海打工、在县城开餐馆,无论多累、多难都忍着,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一家老小的开销。最后不得不做艰难抉择:妻子留城摆菜摊,照顾幼女,自己回桥料建猪舍。享受国家建设补助资金,再苦的日子有了奔头,后成为科技示范户,又获得政府的奖励,这些荣誉和奖励,都是靠他勤劳换来的。路没有硬化时,货车拉饲料,翻车,压坏庄稼,赔偿,往家里背运一袋一袋饲料……七月,路又垮了,进退两难,夜里守车,守饲料……农历二月,路再次垮陷,夜晚待在车上,脚被冻得生疼……哥哥覃孔立,丧妻,子女不在身边,住在危房里,他俩把哥哥接到家中,共同养猪、喂鸡、种田、土猪代养,宜昌客户的手机屏幕上映出覃孔志头上豆大的汗珠……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三个勤劳的人,他们舍得将汗水洒向大地,舍得用力气来耕耘人生的田畴。”他们勤奋耕锄,专心恒业,让人敬佩。
三位作家这次采风,吃住在桥料人家。女老板李成英勤快洁净,男老板谢云平一枚暖男。两夫妇开农家乐,开小卖部,养猪,种苞谷土豆,种桃李,承租27个大棚,承租几十亩柑橘园,还有农产品经营合作社……从种到收,货进货出,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他们夫妻俩在田间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一绺头发粘在李成英的脸颊上,她抬起头时,脸颊绯红。而谢总只顾埋头掏行子、拢行子,汗水流进眼眶睁不开眼他才擦一下。”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刻进骨髓,见不得田地荒芜,更见不得田里杂草丛生,又照顾一家老小,每逢双休,至少有一个人到一百公里外的渔洋关,看望读初一的儿子……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林清玄语)他们忙碌、劳累,是在与时间赛跑;他们与土地相亲,以“勤劳”修心养性,铸就了刚直、豁达、坦荡、率真的秉性,而成为桥料人的楷模。“人来到世上,有权享受生活,也要创造生活,如果每个人的劳动所获都被自己消耗掉了,那时代还怎样前进?”谢总的思想站位很高。

二、爱的颂歌,桥料人共圆梦想
宜昌的三家单位,分别组织了一批批有担当、有爱心的队员达200多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提振信心,找项目,找资金,解决土特产销售难的问题,帮助联系学生上学、联系医院为病人就医等等,他们犹如冬日暖阳,为桥料人驱逐寒霜。“2020年,桥料村已经全部脱贫,一个经济发达人们富足的新桥料诞生了!”
市文联周立荣主席、市教育局覃照局长、市一中的傅全新校长、夷陵中学高圣奉校长、市教育局朱昌林副局长……帮扶户向昌志、覃建华、陈克林、覃兵全、向昌桃……领导率先垂范,把对应的帮扶户当亲戚,经常性地送米、送油、给红包,帮助解决急难愁事。向昌志一家因儿子上学致贫,儿子在西安找工作不久,杳无音讯,覃照局长体谅两老内心的痛楚,边安慰老人焦虑的情绪,边看通话记录,做笔录,并速即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
第一任工作队长、驻村书记王宝江,约队员余勇在腊月二十四将车开过冰雪路,给贫困户送慰问金。经过黑子沟,悬崖、万丈绝壁、冰瀑、路面成冰凌玻璃、车轮胎没有装防滑链,余勇下车给轮胎放气,王书记把车门锁死,独自开车,余勇就抱着一块石头跟在车后,随时堵住打滑的轮胎……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滴落在这些冰冷的、充满死亡威胁的字眼上,但“真善美”“爱与同情”“爱的艺术实践”的主旋律也同时回响在耳边。
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的“爱的理论”中说:“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并指出“在爱的实践中,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的重要性。临近年关、琐事繁多、路途遥远且山路险峻,任何一条理由足以让贫困户理解。可王书记和队员余勇在奉献爱的实践中,谦恭、忠诚、勇敢、担当,主动践行我们党关心群众的神圣使命,不顾性命安危,克服重重困难,亲手送达慰问金的决心和胆识,令人敬佩。“他俩把慰问款送到了两百多个贫困户手中,已是腊月二十八,赶回宜昌市,家里的年货都已经办好了,只等着他俩回来写一副春联。”作者通过真情叙事,情感抒发真挚、自然流畅,营造了文本张力。这首爱的音符,不仅印刻在作者的心灵深处,也把读者带到“真扶贫”的场景中,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队员的博大胸襟和奉献牺牲精神。陈定红主任脚踏“冻雨”去为罗祖寿婆婆送米,看到米缸已见底,罗婆婆在外打工的儿子未回,陈主任感到心酸,在聊了一会儿家常,已经告别并走出门的陈主任突然转身,叫了一声“婆婆”,就紧紧抱住了罗婆婆……这种不做作的自然举动,是发乎心底的悲悯情怀,作者没有任何雕饰的细腻描述,真实感人,画面感强,直抵人的灵魂。
随着扶贫力度的逐步加大,桥料村的生态养殖发展迅速。土猪、土鸡及绿色农产品多了,销售难了,贫困户愁了。人福药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率领公司领导及中层干部100余人主抓扶贫,与77个贫困户结对帮扶,送防护物资,送生活必需品,与村专业合作社一道,帮助贫困户销售土鸡及农产品金额达60万元。总裁杜文涛帮扶覃林方,杜总资助其儿子姚兵读大学,每年一万元。姚兵大学毕业,考取研究生,西陵区个私协会学院街基层分会的企业家们接力帮扶,资助他读研究生,还有企业家的子女捐压岁钱。高圣奉校长的帮扶对象覃兵全,其儿子覃田桥大学毕业后,高校长帮助在人福药业安排工作。
张金华为帮扶户赵燕情建猪圈资助2万元。朱昌林副局长帮向昌桃争取政策,进行危房改造,帮助发展生猪养殖,并带头买他的猪,向昌桃也是投桃报李,在生猪宰杀后将最好的肉给朱局长,朱局长发现后,又将好肉还回。朱局长同其他队员一样,有爱心,有品格,境界高尚,超凡脱俗。此时,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笔下挺拔洒脱、柔韧而刚劲的《兰竹当风》画,“风稍谡谡扫重阴,独抱虚怀肯人林。”这是他们于空谷幽兰中,满是劲节,清风拂面的人格写照。兰四新主任帮扶的李发松住在荒顶,上下仅有一条窄而陡的小路,兰主任扛米拎油,四五个小时到达他家,总是大汗淋漓。2017年,谢云平有几万斤娃谷滞销,急得嘴角生泡,宜昌市教育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卫东,联系食品生产厂家,把娃谷通过手工制作成糖片子,在教育战线销售,为他解了燃眉之急,刘书记又找最好的医生,为他换股骨头,谢总感激不尽……这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一幕幕,是队员们拨动心弦,精心演奏的大爱神曲,汇成温润的天籁,交响回荡在桥料上空……
队员全方位帮扶、引路、指导、扶智、扶志,贫困户也着力使劲,不断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历练摔打,渐渐稳住了致富航船。张先平、覃孟高,喂猪不马虎,在市场价格低迷时不放弃,挺住,熬,贷款、付息、赔本、家人埋怨、喂多赔多,都经历过了。2019年、2020年猪价大涨,张先平出售几百头肉猪,偿还债务后还有存款,他深知,养猪与其它企业一样,要适应市场规律,要有驾驭市场的能力,要懂行情,懂经营,懂管理。于是,喂养母猪、自繁自育、降低成本、抵御风险的理念产生了,一个农民企业家有了底气,随之,养猪——建沼气池——为安置小区无偿供应能量烧水做饭——给蔬菜大棚无偿供应沼气水作为肥料,一条绿色爱心产业链在桥料村良性循环。

三、醉美春色,桥料人徜徉其中
“桥料村近70%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天堂。”桥料村地势偏远,民风淳厚,这里的山歌、跳丧舞、九子鞭、花鼓戏、唐祭仪式、民间吹打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桥料村独特的民俗风情,犹如一幅原乡原味的民俗画,张挂在五峰一隅,成为桥料人虔诚的精神图腾。
桥料村主要有六大姓氏,即向、田、覃、张、姚、何,作家们发掘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家族史,其中有进士,有红军,有作战英雄,有受到许世友将军接见的功臣,有乡村裁缝、乡村兽医、乡村讼师、乡间郎中、江湖异人,有省劳模,有退休干部,有诚实务农的代表,有乐观逍遥的活神仙……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幸时,从不向命运低头。各大姓氏的祖上都有荣耀的光环,也有无尽的苦难,而成为子孙后代无形的财富。作者用白描化的修辞手法,让一个个家族的形象代表发声,文字少有辞藻修饰,朴素简练,描摹细致,形象生动,凸显了一个边远山村的自然更迭与社会发展轨迹,让人如临其境。家族成员的生活图景,就是一部鲜活的家族史,也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梯儿岩,是悬崖上的一条路,狭窄、陡峭、险峻,是石匠们凿挖出来的上千道石级,是桥料人出村、回村的独路。“红毛鬼”的传说,增添了梯儿岩的神秘色彩。村民攀爬梯儿岩,常坠崖失事,更加重恐怖。“梯儿岩就是个饕餮大口,专门吞人的。” 新疆作家萨朗采访过的覃世清,住在羊子岩下,自建房屋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都是背上去的,用时一年,建了一层,直到二十年后通了公路,所有建材运到门前,用时一月,建了二层。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往返于蜿蜒的公路上,荣幸地说,他拖过萨朗和周凌云两位著名作家,他的车子也高贵起来。作者采访60多岁的谢云朋,他说,这里通了公路后,他才结束了背窑货、走梯儿岩的惊险生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习近平总书记语)
“桥料山清水秀,风光优美,因为偏远,生态没有遭到太大破坏,树绿竹茂,鸟语花香,水映翠峰,雾锁山峦。”作家笔下的大美村庄,令人心生向往。
大自然的精灵喜鹊,繁忙、鸣叫、声音嘶哑、飞来飞去,筑巢看风水,精致选材,没有豆腐渣工程,作者住在老谢家,天天观察喜鹊;丝绵树、核桃树、杜仲树、香樟树、香椿树,还有像弯弓射向天空的不知名的大树上,都有喜鹊巢,全村家家户户有喜鹊巢,喜鹊与农户人口相等。“树木都把森林占满了,农民也将耕地种足了,鸟儿们全来了,百鸟鸣唱天天上演了。天,刚一开亮口,一声单调的鸣唱,就会唤起二重唱、三重唱,然后上演一场大合唱。”“高空落下的独奏、合鸣,声音浑厚、博大、纯净,如村里响匠们吹奏长号的迎宾腔调。”桥料人爱鸟、护鸟,把鸟当成家园的一分子,作者观鸟细致,写鸟灵动,折射出桥料人生活富足的景象,构成了一幅鸟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画面。
迎春花、豌豆花、聚合草、辣蓼草、毛茛、酢浆草、苦苣菜、百合、南瓜花、鱼腥草、红车轴草、格桑花、桐花、柑橘花——蜜蜂的天然蜜源。它们是花,是草,是菜,是药, “每一种花香,都是我心灵的袅袅颤动,是我的诗眼和寄托。村庄就是一朵花香。” 桥料村搞起了生态旅游,“花儿是村庄的脸面。”全村50公里公路,“公路也镶上了花边。”花哥和十几户联手,一改废弃的田为“花花农场”,种黄金槐、月季花、紫薇、玫瑰、玉兰、三角梅……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铺上了锦绣。
老桂树、老枣树、白果树、古樟树……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桥料的悠久历史,原始、古拙、朴质、纯正,如璞玉浑金,而成为桥料的古董。马渡河、风吹垭、山坳……冬天,“风就是一把刀子,剜在身上生疼。”雪悄无声息,天地笼罩一层棉被。平常不起眼的树,此时有了个性。核桃树“枝枝丫丫也被雪塑造成艺术的造型。”塔松“套上了白裙子,偶尔在白中露些墨绿色,就像裙子的褶皱。”樟树“雪中偶尔露出的叶子,绿宝石一样晶莹。”杨树“只露出疏朗的线条……都是闪亮的刀剑。”紫荆树“一夜之间都生成白净的梦树了。”水杉“在白茫茫的世界里,还残存着它的本色。” 马渡河、泗洋河、黑潭河……翠鸟、鹭鸶、白嵴鸰、野鸭子、苍鹭……野樱桃花、锣桑花、木梓树花、柑橘花、五倍子花、拐椒树花、菜花……遍地都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养蜂户向术戌还有“扯面”的绝技,乔木培植小构叶,历经波折不气馁,终于做成了养猪生物合成饲料大产业……自然景致,加以适当修饰,徜徉其中,令人乐而忘返。扶贫队员和作家们发掘出了一座生态富矿,并打造成为桥料的一张靓丽名片。桥料人非常满足地生活在苍山翠岭鲜花烂漫中,我感觉那些鸟、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树,还有那清澈的河流,都是大自然对勤劳桥料人的回报。
“我们拿起笔来书写,写桥料的自然风光,写桥料的历史文化,写桥料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奋力跋涉。” “三个部分,有关联,又相对独立,合在一起,是一本书,如果分开装订,则是三本书……同时,还可以品味到不同写作风格的美学体验。”
“这里的每一条小路上都有他们的足迹,这里的每一个屋场都曾有他们的身影。”200多名队员,肩负神圣使命,历时7年全力奋战,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让桥料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他们是桥料人心中的“优秀园丁”。脱贫户也把脱贫当作新生活的起点,继续前行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向阳生长。
咬定桥料不放松,立根原在深山中。作者打破常规,创作出扶贫体裁的新路子,纵向展示了桥料土家六大家族的缘起、发迹及奋斗史,充分挖掘了桥料村遗存的丰富的民俗文化瑰宝,横向详实描写了桥料山寨的山水风光和宜居大美,讴歌了扶贫战役中有君子之操、挺然特立的突出代表,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丰硕成果和巨大胜利,为创造性地书写脱贫攻坚伟大征程的历史壮举,为探索乡土文学进入新的高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铁凝说:散文河里没规矩。三位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土地的写作,对桥料村域多角度的叙事节奏,珠联璧合的艺术技巧,起伏跌宕的冲击,张弛有度的美感,呈现多声部的交响,构成了意蕴悠扬的“三重奏”,便是散文的规矩。读者感同身受,迸发出了精神火花,这便是散文河里的最美风景。
作者简介
梁春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黑龙江省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百姓作家》杂志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已出版散文集四部,散文集《迎微背幽》已付梓,担任散文集丛书《东栏弄雪》主编,担任多部书籍副主编和特约编委,有诗歌和评论在学习强国发表,有散文被列为《高考作文范文》,作品在若干刊物和平台发表,并在全国和国际文学大赛中获各种奖项。
曾任经典文学网散文学院副院长,获得经典文学网授予的2020年度“十佳精英版主”和“每周一文”金牌教练称号,获得经典文学网授予的2021年度“十佳精英作家”称号。
(图文供稿:梁春云)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