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自己在学龄前后印记中的世外桃园
那是我曾学龄前后印记中的世外桃源-我的家乡。在上世纪6-70年代中,我村村民为响应治沙碱,绿化祖国的号召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村委领导的领导下,村民们忙碌治沙治盐碱,搞绿化,挖河调渠泄洪排涝的紧张劳动。林繁叶茂果园林园兴旺,林带成行,
在6-70年代里,雨水较多,盐碱上浮,影响庄稼收成。我们也正正处在历史遗留的黄河古道上,沙地较多。宋朝时期黄河还在我们这里,后来因黄河经常泛滥逐渐滚动南迁,现已迁走了150来里。具水利志记载,以前我们这里有个老村名叫李固渡,经黄河泛滥,这个村早已不存在了。我们现如今的村庄是在明洪武30年间第17次大迁民中从山西高平县迁居过来的,至今也已626年了。虽地处平原,但这里仍然是沙窝土丘沟檩高低不平,每逢夏季总是会出现沼泽坑塘,庄稼被淹隐患,造成粮油{花生}棉谷物类减产。在70年代初因我还小,家长特别操我们出门的心,下点雨时常路道被淹没,不知脚下深浅,恐怕我们掉在水坑里。在1974-75年里我们村里把各小队人员从新作了编排调整,把居住区和人均数量作了有效安排,把以前的11个小生产队从新合并划分成了九个小生产队,每个队里约240来人,当时全村也就是2000多人口。那时因为是集体管理制,便于统一计划和管理,先推行道路网格化和集中村民对土地统一平整,填废沟渠和不规则的高岗坑洼地形,那时也没有机械,主要靠人工用平车铁锹推土平整土地,专门组建了个平整土地专业队,也经过了水准仪抄平。成网格壮修路,路边栽树,顺路边挖河渠,形成泄洪蓄水灌溉两不误。林园田耕,固林治沙修带。瓜果园,蔬菜园,每个生产队里都有计划的安排着。桃.梨.杏.桑.莎果.花红.蓼.枣.和苹果样样都有。每逢夏季看到田园碧绿,林荫景新,那是别样舒心。尽管劳作辛苦,但也被景新的环境所抒理心情舒畅,增加了乐趣的氛围。在烁热的夏季也为栖息纳凉提供了较如意的场所。还有村委及村办企业工厂共同创建的林业队,正好被林园包围在工厂的周围,很有一种荫森严密管理制的橄榄城感受。
那时的民兵训练打靶也时常会找个合适的地方,要莫在村内找个空地,趁老寨墙还没完全被破坏拆除掉,打靶也较安全,要莫就是去地里找一片景色优新,又有高土岗的地方作为打靶操练的好去处。那时的队列训练都好找场地,每个生产队里都有十来亩打麦场。以每个队里养一个民兵排的标准,正好形成了三三制为连,见九为营的一个民兵营组织,近400来人。那时的民兵训练素能也比较全面,有投弹.射击.爆破.队列.操枪.打靶.设有专门吹军号的司号员.有自治炸药培训及考核试验项目。装备有步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六零火箭筒,手柳弹等等。也是当时安阳市地区武装部重点蹲点考核的地方。
那时气候不像今天这么干汗,村里村外坑塘里都有水,水里都有鱼。那个时候路边随便有个小坑就有鱼。并不感到奇怪,而今天在我们北方华北地区是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就是有那些陈年鱼子也可能早已干枯死了。
那时的老俗语是,出门怕水,在家怕鬼,因到了下雨后路被淹没,路边也没个树障,不知道哪是路,哪是地,哪是坑。不像现在,道路平,路边有树障作参照物,又大多路面都高于耕地的高度,很易辩别。只要离河道稍远点的,一般不用太考虑怕水的事,出门主要提防被人为的上当受骗就行了。
现在是被旱的水位下降几十米深,而当时在地里干活时,人渴了后就到那河渠边随便挖个土净坑就能找出水来,尽管河里没水也是照样能找出水来。
当时主要题现的优美环境是:林园贸密,环境优美,土丘沙岗趁托的如假山似的,局部坑塘水景悠静,鱼游水动,至今更是回味未尽。今天人们在人为的为城镇造景,也未必能赶上当年的自然景观好。我非画师,否则我将会把意景用画笔描绘出来。那才是一幅好的自然景观佳作呢。
那时的少年童景时代,除了上学,每到下午放学后还要去地里割草,每家每户都养着几头猪,不像今天全靠喂司料。那时的其它收入来源没有,除了在生产队干活多挣个工分,除分人头粮外,余粮户还能再多分一小份粮就觉得知足了。
时代不同,今非昔比。景是景,情归情,时代发展必变动,不可能再回到原地形。百色景观都体现,才能透出花样红。遍地都成原色壮,则会迟滞万物兴。回味无穷言未尽,妙意升发意尽兴。
写于2023年3月17日
薛克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