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琴声里的历史
文/武立群
我承认我想念儿子了,而又不便打扰。于是就在家里到处翻看,找到了这本《辛德勒的名单》,这几天来晚上总要细细阅读。知道这本书源于儿子,儿子拉过的一首小提琴曲与它同名。那时儿子即将小学毕业,拉着我看了获得奥斯卡奖的同名影片,后来家里就有了这本书。
深深记得儿子拉这首曲子时的严肃庄重。那个暑假,在当时儿子的小提琴老师贾悦的全力帮助支持下,我们共同给儿子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小提琴独奏演出。在演奏会上,儿子这首曲子演奏是最为出色的。现在重读这本书,再回想当时儿子对于辛德勒历史故事的文字解读和音乐阐释,不禁多生出几分对儿子的欢喜和钦佩,欢喜儿子在十二三岁的年纪就能接触到这样尤为深刻的爱的教育,钦佩儿子能在风云动荡的历史战争中体察感悟人性的本真和善良,且能紧紧抓住蕴含其中的散发着金子一般光芒的可贵精神。
辛德勒作为一名纳粹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德国商人。在战争之初,他更多的想利用廉价的犹太劳动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然而在他的珐琅器工厂的运营管理中,他越多地靠近和了解纳粹分子如何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越深刻地感受到犹太人朝不保夕的艰难处境,就越发迸发出想要保护他们让他们活下去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建造了所谓的军火工厂,称那些他想要保护的犹太人都是他的掌握着重要秘密的军火技术工人。他一直斡旋于纳粹司令官戈德及其他党卫队高官之间,从黑市上高价购得稀缺高档酒品、钻石等等货色,竭尽拍马讨好之能事,与他们称兄道弟沆瀣一气,特别是当俄军快要攻入,纳粹分子准备大肆屠杀奥斯维辛及其他附属营的囚犯时,辛德勒以继续保留并扩大军火制造规模,确保为战事供应更多的子弹等军需品为理由,列出了他所需要的1100余名特殊技工的名单,而这份名单后来就被称之为《辛德勒的名单》,它代表着沉甸甸的保证和承诺,郑重而庄严地宣告着——名字列于其上的犹太人生存下去的希望。直到辛德勒在最后俄军进入他的厂区前,一直在努力兑现着他的承诺,而且他做到了。这一点,那些活下来的犹太人可以证明。同时,他曾经想出说服一些纺织工厂增加劳动力的办法,为3000多名犹太囚犯争取到工作岗位,而在当时那个恐怖时期,工作岗位就是他们活下去的保证,除此之外别无保证。
有人一直在说,辛德勒是个商人,他利用廉价的犹太劳工赚取巨额财富。而事实果真是那样吗?当一些女工从集中营来到辛德勒的工厂时,她们已经垂死挣扎在生命的边缘,只能在他的医务室中接受免费的治疗,一直到战争的结束。同时他从工人进厂的第一天就要为他们付出劳工费(这些费用是要交给纳粹党的管理部门),单从这个看辛德勒绝对没有赚钱,还在赔钱做买卖。而且他的军工厂从来未生产出过合格的产品,他对此也并不在乎,他以为这样肯定有更多的人能够有足够的幸运活下去。这似乎是一个商人的悖论,但深层次去看,他是在用一种人性善良的砝码与金钱交换,对于这种交换,他认为再多的金钱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或许就是辛德勒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崇高、圣洁且充满着撼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而其中更为让人感动的,不只是他花费的金钱的代价。在那样的残暴的纳粹政策下,一个被称之为纳粹分子的德国人,竟然能够对当时完全不被当人看待的犹太人,施予不求回报的人道主义救助,而且其中经历的凶险艰难,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为此他身陷囹圄三次,要不是和德国高层军官的私交,或许他早就命赴黄泉了。他把救助犹太人作为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哪怕他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他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一位作家采访过辛德勒后说,辛德勒的卓越事迹只是源自于基本的礼仪和人性,只不是是我们长大之后极少再真诚地相信这些礼仪和人性了。他是一个看到曙光而悔改的机会主义者,并从此背弃了周围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或者应用辛德勒本人的话,我觉得犹太民族正在遭受毁灭。我对此别无选择,必须帮助他们。
看,这就是伟大事件背后的真相。这让我想起一则故事,不过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美国小男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瑞恩的井,他几岁的时候看到非洲的难民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就将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后来到处募集资金,为非洲难民打井,到我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瑞恩的井已经打了一百多口了。还有一个写实故事,写的是美国人莫顿森在攀登乔戈里峰时,被当地的巴尔蒂人救起,发现当地对于女性教育几乎为零,于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把为当地建造学校作为人生目标,成书时已建造了几十座学校,培养出的女孩子已经成为了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这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的事啊!
其实,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同样为山区教育用生命拼搏与时间赛跑的张桂梅老师,以及千千万万在贫困山区坚守的乡村教师们,有着为国家强盛为民族振兴的华为、海尔等一批老品牌企业,有着新冠疫情来袭时,用单薄的臂膀共同筑起坚固的人民防线的你我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强大的国家,就像一句俗语所说,今天的幸福生活从来都不是随便得来的,一切所得皆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回头来看,对于《辛德勒的名单》,无论曲子、电影或是书籍,它的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样的教育是无国界的。对于儿子早早接触这样的作品,一是很感谢他的小提琴老师的教育,二是很感激我们生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生在这样一个幸福自由的国度,能够让孩子很容易地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对于善良与爱的人性的教育,虽然当时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影响的是儿子的人生,以及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影响到的其他的人,影响到他将来的孩子们。由此我相信,一切善因总会种下它的种子,并在将来的某一天开花,结它繁茂而美好的果实。
作者简介:
武立群,籍贯陕西岐山,机关工作人员,都市头条签约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