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杏花天——千树万树杏花开
信义庄
“我有一只小毛驴
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
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
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
哗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一想到驴,耳边总会回响起这首儿歌,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那黝黑健壮调皮的小毛驴。有一年去看画展,在黄胄先生的一幅《六驴图》前驻足良久,不肯离去,喜的同行的朋友调侃道:你是驴托生的吗!
是不是驴托生的俺不知道,但俺从小喜欢小毛驴却是真的。从听爷爷给俺唱五音戏《王小赶脚》起,俺就对那忍辱负重的小毛驴情有独钟。每次去生产队饲养处,都要去看看那可爱的小毛驴,或丢几把青草,或偷偷喂几块豆饼,与小毛驴耳语一番,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也许是沾了驴的仙气,工作后,竟有人称俺是犟驴、顺毛驴、磨道里的驴,俺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心里还美滋滋的,俺就是头驴,能咋的?!
过往是不是驴,是什么样的驴,已不重要,开心的是,最近好像真的成了驴。
驴虽然没有鸡起的早,但也不晚,刚刚七点,就“呱哒呱哒呱哒”地踏上了旅程。
连日的暖阳,让济南的气温持续窜升,前天高达29度,如夏一般,但昨天却又跳水般地骤降十几度,仿佛一夜入冬,今早的温度竟低至3度。乍暖还寒的感觉,让人禁不住默念七百多年前易安居士那婉约凄美的《声声慢》。
济南的春天,难道几百年来始终未变。
也就一夜呼啦啦的风,那憋了一冬的杏花,就迫不及待满山遍野地怒放了。队长说: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杏花村里赏杏花,另外赠送6公里400米的越野。电驴刚过仲宫大桥,拐上去张夏万亩杏林的乡村公路,旷野中一株株、一片片盛开的杏花,就纷至沓来了。
穿村庄,越桥梁,海拔越来越高,离城越来越远,但心却越来越宁静轻柔。旷野的风会吹走心头的霾,山间的暖阳会温暖每个人的心,春天的光、春日的风,令人神清气爽。
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初行此路的我,有点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我囧态,队长就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一一介绍起了周边。这是得泉沟村,这是穆家庄,那边不远是穆柯寨,传说穆桂英曾在此大破天门阵,现在山上还有山寨遗址呢。那是老仙岭,过了那里就是长清张夏镇了,看见那三个小山头了吗?那就是你心心念念的“三媳妇山”。
翻过峻峭的老仙岭垭口,眺望前方,岭下层层叠叠一片花海,路旁几株老树,正迎风怒放,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刹住电驴,急切下车。
“太冷了、太冷了,受不了了”。预计到了降温,却怎么也没想到如此的冷,呼呼的风,吹在身上刺骨般的寒,手冻的都有点快拿不住手机了。看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怎会如此寒冷?济南的春天啊!
草草拍了几张杏花特写,便赶紧缩回了车里。
继续前行,眨眼来到了焦台村,村头一座独特的建筑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急的我连连喊:停车、停车。
这是一座钟楼式建筑,钟亭完全由石头垒砌,平面不过一米界方,高不过两米,四根石条立柱撑起了尖顶四面屋檐。正面立柱上写有对联,分别是“闻声而警醒名利之心则去”、“知音而释迷真诚之念常存”,横批“音永百代”,落款是乾隆叁拾叁年。亭前立有一块石碑,旁有一棵百年侧柏,后有两间歇山式石屋。据悉,长清境内还有十一处几乎一模一样的钟亭,大多为明清所建。有的立在庙里,有的立在村内广场,有的立在村民院落,究竟何干不得而知。但窃窃猜想,至少是用来惊醒“世间名利客”的吧!
赏花路上,能有如此的意外收获,令人心喜。大概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队长免费赠送吧。如此的免费赠送,期待越多越好。
拴好电驴,走进杏林,那“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油然浮上心头。但今日尽管狂风劲吹,杏枝乱舞,漫步杏林,却没有一片杏花落在头上,真令人怀疑,这诗是不是诗人写错了。想来,这“花间派”诗人韦庄,当年定是在那杏花败落之际出游杏林,否则怎有杏花吹满头。
赏玩杏花,早已过了痴迷的年龄。儿时在故乡,也曾“沾衣欲湿杏花雨”,也曾春雪飘飘去折枝,也曾叹“朱颜辞镜花辞树”,也曾想“随花飞到天尽头”……。
故乡的杏树有着许多的品种,大多散布在地头堰边、房前屋后,既有刚刚植下的,也有风华正茂的,更有历尽沧桑的。这些树,有的枝干腊红,有的粗壮遒劲,有的似老梅屈曲而上。花开时渐次而放,红白相间,那像眼前的杏林,像是喊着口令般一起怒放,一色朝天。
杏林里走了十几分钟,眼前的花、树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道是那一排杨树上几十只“喳喳喳”的喜鹊让我兴趣盎然。几只喜鹊常见,几十只喜鹊聚在一起,上下翻飞,追逐跳跃,叽叽喳喳,实在少见,也令人费解。或许这喜鹊也学人间,正聚在一起商讨鹊界大事吧。
爬上一处观景平台,放眼眺望,万亩杏花尽收眼底,蔚为壮观。在青山绿水的映照下,粉白色的花朵,错落有致的杏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掩映在花海中的一座座房舍,就像镶嵌在花海里的一粒粒红宝石,那一泓碧水分明就是一块巨大的翡翠,这平台恰似花海里的一叶扁舟,正载着我们这些花痴,在花海中随波徜徉。冷风阵阵,一缕淡淡的花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不得不说,这万亩杏花,近看虽无多大特色,远眺还是十分的惹人喜爱。
队长大慨看出了我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这片杏花你细细观察,慢慢品赏也是很有意思的。前面不远,有一片杏花就像从石缝中钻出来一样,屈曲的枝干,裸露的岩石,怒放的花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将花的柔美与石的坚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队长的话,吊起了大家的胃口,一行人迅即走下平台,沿着小路急急地向那片山崖奔去。
走近山崖,果然如队长描述的一般。但仔细观察,这些树根本不是从岩石中钻出来的野生杏树,而是村民在这片山崖上开山栽种的,看树龄大概也就四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想来应该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产物吧。
在欣喜与感慨中走下山崖,我们来到了一片高大茂盛的杏林。这片杏林,整齐划一,棵棵杏树花团锦绣,朵朵杏花雅致端庄,整个杏园尤如香雪海一般,只引得同行的各位俊男靓女不停地“拍、拍、拍”。
进入杏林,抚摸着老杏树黝黑的枝干,仰望着一树树娇艳的花朵,感慨着岁月的沧桑。忽然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万亩杏花,正值盛开之际,怎不见一只采花的蜜蜂。想故乡,每至杏花盛开之际,耳畔全是蜜蜂采花飞来飞去的嗡嗡声,那声音像极了钢琴曲《野蜂飞舞》,站立树下,闭目凝听,如痴如醉。
难道我们来早了?不对,蜜蜂二十四小时都是可以采花的。思来想去,应该还是与这急剧的大风降温有关。这样的狂风,蜜蜂怎么飞行?这样的温度,蜜蜂出来应该会冻僵的!
花海中继续傲游,突然发现,许多杏树上挂着一个又一个的红色塑料袋,让人感觉大煞风景,忍不住抱怨。此时,恰好一对下地干活的村民夫妇迎面走来,连忙上前询问,村民带着怨气淡淡地说到:花都让鸟吃没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当时就懵圈了。这也跟自己的想法差的太远了,俺还以为……。幸亏没有讲出来,否则真是贻笑大方了。
是什么鸟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糟蹋杏花?一路走来,好像除了听到喜鹊的叫声外,也没有发现其它的鸟啊。回想刚刚看到的那一个个单层的、双层的、三层的喜鹊别墅,以及那几十只喜鹊的聚会,我想,此事,这喜鹊一定脱不了干系!但喜鹊也不怕红色啊?也没见喜鹊在杏树上啄食杏花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一番仔细观察和考证后再做定论吧。
就要走近村口了,一棵百年老树深深吸引了我,也引的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这棵杏树,目测直径得有八十公分以上,高近十米,树冠覆盖应达半亩左右;主干树皮黝黑暴裂,饱经风霜,枝条屈曲,形如老梅;一朵朵粉白色花瓣、淡黄色花芯的杏花,一簇簇缀满枝头,有几朵杏花,竟从主干挤出,迎风怒放,其执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花且如此,何况我们人!
“大家抓紧时间啊,前面不远就是“杏树王”了”。听到队长喊声,大家赶忙循声前往。一番的急行军,来到了离停车场不远的一处拦河坝。踩着垒坝的石块,听着哗哗的流水,在愉悦的心情中,我们向着对岸进发。走过河岸,正要上坡的时候,队伍却忽然停了下来,一抬头,原来是一位年迈的老婆婆,正在捆绑砍下的柏树枝,看到把路堵了,老人家很不好意思,一面道歉,一面紧忙的收拾着。队长见状,赶紧说:不着急,不着急,你慢慢收拾。砍柏树枝干啥,是不是用来烧火做饭啊?好奇的我忍不住提问。老婆婆说:喂羊。什么喂羊,羊不是吃草,怎么还吃这个,真是头一回听说。嘿嘿,这一路下来,真真体会到了孤陋寡闻的滋味了,看来,这活到老,学到老的确是要认真实践啊!
好大一棵树!在故乡,看过很多老杏树,但眼前的这棵还是让自己小有震撼。一米左右的直径,十几米高的树冠,站在树下,人都感觉矮了半截。据说这棵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乾隆皇帝去泰山祭天时路过此地,恰逢杏子金黄,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御杏”的称呼传承至今。让人好奇的是,一般的杏树到了这个树龄,大多都会枯死,极少有这样如壮年般繁花似锦的。问树旁正在劳作的村民,村民说:你看这里的山水!四面环山,这万亩杏林,就像种在一个聚宝盆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充沛的地下水和一个个的水库,保证了每棵杏树都能得到及时的浇灌。近年来,这御杏的销路越来越好,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现在,伺候这些杏树比伺候老婆孩子还上心哪,你说这杏树能长的不好?
这棵树不仅有历史,长的枝繁叶茂,而且还大名鼎鼎。树下有一块淡黄色的椭圆状石头,“御杏王”三个金色大字赫然其上,仔细看看署名,竟然是原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先生亲自所题。能为一棵树题名,老书记这是饱含了多少为民情怀啊。
欣赏完“御杏王”,这赏花的驴程也就接近了尾声。
依依不舍地告别“御杏王”,沿着堰边来到一座不知名的水库旁,只见均匀的泄洪口水流不止,一道可观的人工瀑布悄然飘落。颤颤巍巍在泄洪口上跳跃前行,风将水流卷起,溅落身上,竟有那杏花微雨的感觉。我始终相信:只有微雨杏花,才是最灵秀的春。好期盼一场潇潇春雨啊。
就要离开了,蓦然回首,一块石刻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在一块近两米高的石头上,雕刻着“顿悟瀑”三个鲜红色的大字,一旁落款“张大石头”。“张大石头”即张志民先生,是我省美协名誉主席、原艺术学院院长,书画界的扛鼎人物。猜不透老先生当时题字时是何种心思,“顿悟”又是什么?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抑或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来,只有当面向老先生求教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