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赉召的三宗宝
李政安/文
陶赉召,是现在扶余市陶赖昭镇北陶屯的原名。
北陶屯早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时候,是朝廷开辟的吉林将军所在地船厂经伯都讷,通往黑龙江将军所在地卜奎,今齐齐哈尔的陆路交通线上的一个驿站,名子叫做陶赉召。在《吉林外纪》中,写的就是“陶赉召”这三个字。陶赉召是扶余县境内比较早的有人居住,进行垦耕的地方,至今仍是扶余境内较大的村屯。作为驿路上的驿站,对周边村屯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风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陶赉召周边村屯的人们,历来就把驿站的站官、驿丁及其家属,甚至在陶赉召居住的所有人,统统称为站人。
“陶赉召有三宗宝:沙子打墙墙不倒,靰鞡絮草不冻脚,上冻开始包冻饺,”这是概括陶赉召站人的民风民俗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陶赉召站人的某些生活习俗。在陶赉召屯周边居住的汉族人,他们在习俗上受站人的影响,或者是学习站人的先进做法,因为驿站上有许多人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匠人,如木匠、铁匠、石匠、井匠、皮匠、兽医等。他们在周边村屯做工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请他做工的老乡,会顺嘴溜出一句话:“站棒子,就是行!”真不知是夸奖还是敬佩,但绝无仇视、嫉妒的歹意。而站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装作没听见而不予理睬,或者说上一句:“站人就站人得了呗,还棒子啥呀?”风趣的反问,令对方尴尬得无言以对,大家在相视中淡定一笑,该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
沙子打墙墙不倒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艰苦的环境,抵御大自然带来的种种挑战,修房筑屋,抵抗风霜雪雨,为了祛除潮湿和抗御严寒,发明并应用了火炕,为了防止风沙和大雪掩埋房屋,防止野兽和歹人侵扰,在房子的四周筑起围墙,形成院落。
“沙子打墙墙不倒”,是居住在陶赉召周边的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俚语。陶赉召地处松花江畔的半拉山的北坡,和另一条土岗形成的山谷中,一条土名叫桃花溪,从村庄前面涓涓流淌并注入松花江。村庄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们居住和农作物的生长。气候特点是春季融雪化冻,泥泞潮湿,西南大风,一刮多天;夏季酷暑炎热,降雨丰沛,闷热潮湿,湿度特大;秋季天高气爽,中午促热,早晚凉爽,温差很大;冬季冰天雪地,北风凛冽,严寒冷酷,时间漫长。人们打墙筑房、围墙成院,干打垒筑墙,用的是油砂土。油砂土是被春风刮到沟壑中的土,它质地轻、面细,含有沙粒,呈黑褐色,。用这样的土筑墙,干燥后结实坚硬,耐雨淋、耐水泡,年深日久不塌毁。将黑油砂从沟壑里拉回来,兑上从墙外挖沟取出的黄粘土筑墙。用直径12厘米的圆型檩木做筑墙板,按规定的宽度放置好,把湿度适宜的油砂土填入筑墙板内,先踩踏结实,然后再用木榔头夯打,一般是两人一组,多组进行。第一人打在某个位置,第二个人的榔头也跟着打在这个位置上,将这层筑墙板内的土全部夯打一遍,经监管质量的把头验收,合格就在这一层筑墙板上放置湿麻绳,绑上一层备用的筑墙板,并用麻绳把筑墙板绑牢,铺撒瓤介,就是麦秸,起到连接的作用,填土、踩实、夯打。不合格需要再次夯打,直到合格后,把下层的筑墙板取下来,放到已经夯打完毕的那层筑墙板上,如此重复进行,达到预定的高度为止,一堵墙筑完之后,再接着筑另一堵墙。在陶赖召周边的大平原,冬天冰封有三尺深,夏季的滂沱大雨使土壤水分饱和,而油砂土筑的墙,却能耐久上百年,因此沙子打墙是陶赉召的第一宗宝。
靰鞡絮草不冻脚
古往今来,冬天里的冰天雪地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方便。生活在陶赖召周边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既能给脚御寒,又方便行走的鞋——靰鞡。靰鞡是一种宽松肥大的鞋,用上好的牛皮缝制而成,鞋前脸上是有意识做成很多褶皱的鞋面,鞋帮上用窝折的皮条订成波浪孔状的“靰鞡耳子”,供串细绳把靰鞡绑在脚上用,穿着靰鞡时要把松花江沿岸盛产的富含纤维的靰鞡草,用木榔头反复地砸靰鞡草,捣成柔软棉絮状的草丝,用靰鞡草把脚包裹上,可以使人在滴水成冰的气候条件下不感觉冻脚,驿站的驿丁骑马跑几十里路,感觉脚凉了就下马牵着马走一走,绝对不会冻伤脚。后来闯关东到伯都讷屯田垦殖众多的汉族人,他们学习站人的这种做法,在立秋以后,割一些靰鞡草晒干备用,在立冬之后需要穿靰鞡鞋给脚保暖的时候,把靰鞡草用打墙用的木制榔头砸,待到只剩下柔软的靰鞡草纤维丝时,抖落掉碎草末,把靰鞡草絮到靰鞡中,把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穿上絮有靰鞡草的靰鞡,人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上行走,或是在野外劳动,也不会觉得冻脚。古代开垦伯都讷屯田的先民们用靰鞡草给自己的脚御寒取暖,度过漫长的冬天,在这里站稳了脚,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到今天。到了当代,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胜利后,从关内进军到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他们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还有絮着靰鞡草的靰鞡鞋。他们就是穿着絮满靰鞡草的靰鞡鞋,戴着尖顶长耳的狗皮棉帽子,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与穿着皮鞋、皮靴,被美帝国主义“武装到牙齿”国民党军队进行作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战决胜,解放了全东北,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大决战》和电视剧《梁士英》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节,我军战士头上戴着狗皮帽子,脚上穿着靰鞡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地冲上敌人的阵地,同穿着皮鞋、皮靴的敌人拼刺刀,进行殊死的搏斗……难怪扶余各地的人们,至今在说起关东三宝的时候,他不说有“人参、貂皮、鹿茸角”,而是“人参、貂皮、靰鞡草”。人们世代穿着絮靰鞡草的靰鞡过冬,靰鞡草为人们的生存有着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靰鞡和靰鞡草早已退出日常生活,可人们仍然把靰鞡草视为第二宗宝。
上冻开始包冻饺
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下,饮食的热量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陶赉召所在的伯都讷地区,即今松原市,虽然不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地方,但在立冬时节就冰封大地,漫山积雪了。由于天寒地冻,农家饲养的猪基本不再长膘,有了冰雪埋藏猪肉保鲜的条件,所以几乎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驿站也到了杀猪宰羊的季节,驿站的驿丁们开始包饺子,把饺子冷冻收藏起来,供上驿丁在交接班时食用。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关东人对其更是情有独钟。它制作简单,人人皆会,省时省力,营养全面,食用方便,用东北人自己的话说:吃饺子方便、讲究。它有荤馅、素馅的区别。荤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取猪、牛、马、羊肉,切成碎肉丁或剁成肉泥,再配上时令青菜,和馅子的时候,放入各种佐料,馅子的干稀可以加菜馅和加豆油、老汤来调整。素馅饺子是没有肉和动物油的,品种多样,不胜枚举。包作的时候要捏严口,防止在蒸、煮的时候发生漏汤、露馅,影响口感和外观。饺子是饭菜一体的食物,食用时烧开水现煮,非常方便。驿丁吃上热量很高的饺子,快马飞奔在传递文书的路上,可以抵御寒冷和饥饿。因此站人无论在站上,还是在家里,素有包冻饺子的习俗。民间效仿他们,在新年来临之前,互相帮忙包好一些饺子冷冻起来,方便在正月里早餐食用。至今扶余的居民仍然保留着包冻饺子的习惯,立冬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包些冻饺子,以备随时食用。
扶余民间礼仪有“壮行的饺子、接风的面”之说,民以食为天,富含热量的饺子受到人们的青睐。包冻饺子沿年成俗,是人们热爱生活、顺应自然的体现,是陶赉召周边的人们,共同拥有的第三宗宝。

作者简介:
李政安,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公务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车道李家闯关东》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