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
2023 . 03 . 20 . 夜
🌹1.莉的故事(下)
我很好奇,她既然看不上她的先生,为什么要和他结婚。(上文结语)
有一天,我就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她说,她比她先生小八岁,当时她先生追她追得很紧,而她那时候还不到20岁,对爱情也是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就这么稀里糊涂结婚了。婚后,她先生虽然对她不错,但古板,也不喜欢阅读书籍,可她很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琼瑶的书,她一本接着一本的看。常常会有探讨故事情节的冲动,可她先生却丝毫不感兴趣。时间长了,就感到生活缺少情趣了。
有了孩子,虽然也尝到了做母亲的辛苦和乐趣,可自己内心深处总在渴望,渴望那种惊天动地的爱情。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民。
民曾经参军,复原后回到生产队,就担任了生产大队的队长。民毕竟在部队工作过,视野开阔,很有一套管理大队和村民的办法,生产队在他的领导下,村民收入增长了。这个村子在闻名全国的大雁塔附近,又是西安城边的蔬菜队。民的朋友多,信息也多,又适逢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的政策更使得他那灵活的头脑产生了许多新奇的点子,为生产队拓宽了挣钱的路子,村民们更加富有了。他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
手中有权,也就有钱了。权钱在手,娶了妻子,有了儿子。改革开放也滋生了一些 斜风歪气。其中就有“男人有本事,就有小蜜”流行语。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慢慢对妻子就不甚满意了。碰到莉,相谈甚欢,相见恨晚。而莉也被民那高挑的体型,英俊潇洒的风度和侃侃而谈、见多识广的口才所吸引。于是两人陷入了婚外情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过了两天,她告诉我,民到外地出差了几天,走的匆忙,来不急告诉她。
就这样,他们继续着他们的婚外恋。
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半年,她先生知道了。劝她回头,为了获得她的心,还到牙科医院把那两颗突出的门牙拔掉了,装上了假牙。可她不为所动,反而提出了离婚。既然无法挽回莉的感情,她先生终于忍不住发火了,难听话也出口了。莉干脆带着女儿住回娘家。那个民就经常去她娘家,给她家父母和弟弟买好多礼品,从而博得了她家人的好感。民还答应她,只要她离婚,他也离婚,然后他们结婚。可她先生死活不肯离婚,最后她说:“反正我对你已经没有感情了,早离婚,你也好早点找对象啊!拖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我不分你的家产,家里除了我的衣服,其它东西都归你。女儿跟我,也不要你负担,怎么样?”
但他先生还是不同意,就这样继续拖着。后来我先生去中国科技大学读博士,我搬离了地院,繁忙的家务和工作,我根本没有时间联系她。又过了一年多,我带着孩子去科大探亲,机缘巧合,我又调到科大附中任教,搬离了西安。随着我先生到西北大学做博士后,我们又一起到西北大学。
我给莉打电话,才知她也搬离西安地院,搬到他们单位在西安南郊盖的家属楼。她热情的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说,有机会一定去。
不久,因为参加陕西省高教局在陕西师大举办成人教育座谈会,因离莉家不远。宴席后,就去了莉家。因已经在师大吃过饭,就告诉莉,不要为我准备饭菜。莉就准备几样点心和水果饮料。
莉的家装修的温馨舒适漂亮。但家里就她一个人。家里的墙上除了几幅山水画还有一副她女儿穿军装的英俊潇洒的照片。真是时间不饶人啊!一晃我和她15年没有见面了,当年那个小丫头已经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而且还是军人。
想谈之下才知道,我离开地院三年后,她终于和她先生离婚了,她独自带着女儿,而民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实践他当年对莉的承诺,在莉离婚后他也离婚和她结婚。对她来说,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却是如此下场。伤心之下,就和民断了关系。后来也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可总提不起兴趣。所以就一个人过起了逍遥自在也是独立寒秋的生活。
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她也没有再联系。和一个朋友联系,才知道她的女儿也结婚生子,生活美满。而她后来也有一个男朋友,生活也很幸福。
莉的故事,也给我一点启示,结婚不宜过早。只有进入社会后,有一些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找志同道合以及有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及优良的品质的人,才会在婚姻中避免婚后的生活出现大的分歧,以及潜在的危机。才能享受爱情的纯美和幸福!
🌹2.不懂收藏的收藏
文/龚如仲(Ralph)
我的人生中,业余时间里除了喜欢舞文弄墨,还对“收藏”二字有些个情有所钟。这么多年来, 家中似乎也收藏了些许“珍品”。就丹青、墨宝而言,有赵宏本的《踏雪寻梅》,有師鸿的《双骏图》,潘观绩的金鱼《九如图》,刘西古的《荷花》,康宁的《山花》,刘方亭的《猫和葫芦》,周成的山水画《云开雾散见青山》,竹刻大家范节庵的《梅花》,周志高和张西帆的书法作品,等等。
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好笑的是:我有时候还假充风雅,在不懂收藏的情况下,只要卖方一忽悠,我就轻信了人家的“真知灼见”,从而心甘情愿地充当“冤大头”。
记得我在北京为一家美国大公司主持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期间,有一回去拜访一家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私营大厂的老板,业务谈判结束后我回到酒店休息。因为有了点闲工夫,于是我就走进了我下榻的那家五星级酒店底层的工艺美术品商店想看个究竟。逛了一圈后,我突然被一方印章的石料吸引住了。那方印章硕大、美观,一对狮子盘踞上方,印章掂在手上颇有分量,手感也很润,颜色也典雅可心。我一问价,要我400元人民币。我嫌贵,摇摇头,转身想离去。不成想那商家叫住了我,说是“忍痛减价”,让我200元拿走。我喜出望外,于是与商家银货两讫(那方印章石料一直作为精品被我珍藏)。
多少年之后,在老友胡志成先生的鼓励下,我开始当上了“作家”。第一本书问世后,有几位老友给我捧场,向我索取“必须有作者签名盖章”的书作为留念。于是我找到了世兄邓君柏春(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篆刻鉴赏家),并把我珍藏许久的印章(石料)呈上,请他在篆刻圈里(也是在他好友当中)的篆刻名家帮我刻一方闲章。柏春君先一看、后一摸我递上去的石料,不觉哑然失笑,对我说道:“这方印章是赝品,厂方先用水泥打底,待产品成形干透后,操作者先对其粗粗打磨,然后雕刻上一对狮子,最后再对其细细打磨,接着上色。这种所谓的‘印章石料’顶多是一二十元钱的成本,您高价买下肯定是上当了”。听柏春君这么一说,我不由得一声苦笑,承认自己是受骗了。一见此况,柏春君安慰我道:“没事,我近来觅得一方刻印章的好石料,我就拿那方石料请我好友、西安篆刻高手刘石为您刻一方闲章吧”。一个月后,我有了一方堪称为篆刻精品的《龚氏如仲》的印章(刘石君还因为这枚名章在一次“篆刻章大赛”中获奬)。我很是喜爱这枚闲章,这么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用至今天。
说完了在国内上当受骗的故事后,我再来说说在国外被人宰了一刀的经历。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在美国为中国的一家国企公司效力,主持他们在海外分公司的业务。有一回一个中国天津贸易代表团来纽约访问,经朋友介绍,代表团的几位成员与我相识(无非是想和我的公司发展业务)。正事谈完后,他们当中的一位厂长拿出了几件“好东西”给我看:一件是一方石砚(精雕细刻、做工精美),一件是蒙古人所用的“银”质小酒壶,另一件是一个与紫砂壶极为相似的“古”茶壶(还配以一对闪闪发光的“铜”条壶把)。他问我喜不喜欢?出于礼貌,我当然说喜欢。然后这位老兄就忽悠我说道:“这三件东西很是难得,尤其是那个茶壶是件古物,您若喜欢,我就让给您。”听他这么一说,我有点不好意思拒绝了,于是花了300美元把三件“宝物”买了下来。后来有来美国访问的国内老友看了我的“珍藏”品后,对我说道:“这肯定是现代工艺品做旧的,你上当了。”果不其然,后来我发现,第一,那方砚台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石料(估计也是用水泥制作的赝品);第二,酒壶也不是什么银器(可能是硬质铝合金的,我都不知道把它丢到何处去了);第三,那个所谓的古茶壶就更离谱了,几年以后,那闪闪发光的“铜”把手就开始生锈了。
讲讲这两个小故事(真事),一来是自我解嘲,因为我的有些“珍藏品”原来就是个笑话;二来引以为戒,对自己特别相信别人的这个弱点进行自我反省(自打买那方假印章石料之后,我就不再花钱搞“收藏”了);三来写成文章,与文友们共享共乐。这就是我写这一篇小文的初衷。

🌹3.永恒的瞬间
文/一米阳光
人的一生充满太多变数,漫长之旅皆是由许许多多的瞬间组成,有欢乐,有感动;有哀怨,有苦痛;有精彩,有平庸……
当生活趋于平静,不再忙忙碌碌奔波劳累的时候,静下心来为自己的经年往事做一次盘点,定然会有些许难忘的瞬间。有些瞬间如烟花般消散,永远成为过去;有些瞬间却会根深蒂固,定格成为永恒。
我的人生很平庸,虽不曾有过轰轰烈烈,却依然有一些难忘的记忆,永远铭刻于心中。骨肉亲情,血浓于水;父母之爱,无可替代。生我的人,我生的人,系着我的心,牵着我的情,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曾经的每一瞬间都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时光荏苒,历久弥新。
由于父亲早逝,我正处在孩提之年,对父亲的概念模糊,为此记忆不深。但我对母亲却极有感情,尽管母亲已经去世多年,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刻骨铭心。太多的瞬间,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恩,不胜枚举,这里我只略写一二。
往事依稀,记忆又回到那个艰苦的童年时代。当母亲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奔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钻进被窝进入甜美的梦乡,母亲还在灯下为我们缝衣服、做鞋子,每天每天,年复一年,母亲就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养育着儿女,真的是呕心沥血,让我们无以为报。我的印象当中,那时的晚上临睡前,不知有多少次,我都看到母亲在飞针走线地忙着手里的活计。清晨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母亲为我们兄弟姐妹做好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我们穿戴整齐,洗漱完毕,从锅里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而母亲却早已不见踪影,又出去开始一天的辛勤忙碌。为了儿女,母亲的一生永远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上中学时年龄比较小,十三岁(确切地说还不满十二周岁。那个年代像我那么大的孩子有的才读二、三年级)上中学,因为中学校距离我家大约二十华里,当时交通不便利,我们那里的孩子上中学只能住宿。我从来没离开过家和母亲,所以我说啥也不想上中学。那时候的我胆小懦弱,是家里最窝囊废的一个。
在小升初考试之前,我就跟母亲说,我要留级,不上中学。母亲也是又心疼又舍不得,怕我离家太远上学挨欺负,就去找我的班主任老师说明这个情况。当时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她说我学习那么好留级白瞎了。后来母亲软磨硬泡,老师只好说:“等考完试再说吧!如果考不好就让她降级。”
结果小升初考试中让我“大失所望”,为此我还哭了一场。我们是总场外加几个分场的学生在一起统考,然后进行排榜,我那次依然是排名第一。班主任老师上我家来送奖状和奖品时就对我母亲说:“这回可不能再说让孩子降级了。考第一的要降级,后面的学生怎么办?”我当时吓得跑到房子后面去,因为是夏季,我从后窗户偷听屋里的谈话。一听说不让我降级,我当时就哭了。
等老师走后,我姐姐把我领回屋子,和母亲一个劲儿哄我。没办法,那时的我也无力反抗,只能听从人家的安排吧。
开学前,姐姐又去城里给我买了所有的住宿用品,还有新书包、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开学之日,姐姐和母亲把那个曾经战战兢兢的我送到了学校。从此,我便开始了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也因此,每次离开家的时候,母亲都要送我走出好远,然后站在路边,久久地望着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每次都是如此,当我走出好远,回过头还能看见母亲站在那里。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母亲送我离家时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母亲留给我最后的瞬间画面,是她临终前对我的不舍和嘱托。母亲去世时,儿子只有七岁,刚刚入学,我那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人又要忙着赚钱又要照顾孩子上学,简直分身乏术。所以,我深知母亲当时最牵挂最舍不得的就是我和儿子。但是,千不舍万不舍,也没能将母亲从病魔的手里夺回来。
母亲弥留之际,我每天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给她擦澡剪头,洗换衣服,躺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趴在她枕边跟她说悄悄话。母亲一遍又一遍告诉我:“把孩子照顾好,让他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一次又一次附在她的耳畔说:“妈,您就放心吧,我会把一切做好,我也会生活得很好,您别牵挂我!”尽管我是如此安慰着母亲,但我知道母亲还是割舍不下我和儿子。因为,当母亲去世多年之后,每每来到我的梦境里,总是要真真切切地嘱咐我:“把孩子照顾好!”难忘瞬间!瞬间永恒!
母亲在的日子,有我幸福的依傍。母亲离开的岁月,我把脆弱悄悄隐藏。那灯光,那身影,那叮咛,给我力量,给我希望……这些满载真情的瞬间,就是构成生活的元气和能量。怀念那些美好瞬间,始终有爱在我生命中,静静地流淌……
2023 . 03 19 .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