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同志给王震当了多年秘书,他说过这样的话,他说王震将军经常讲,看一个共产党干部能不能跟群众打成一片,就看他的衣食住行。他说,“王震说的衣、食、住、行,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表现非常充分。
他说“比如说穿衣,战争年代,环境艰苦,王老那粗布做成的旧军服上经常是补丁摞补丁,甚至一只脚上穿着皮鞋,一只脚上穿着草鞋。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和广大干部战士一样节衣缩食,穿没有口袋的军装,戴没有衬里的军帽,省下钱来用于军垦生产。20世纪50年代,他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部长时,经常穿的是套旧军装。1957年,他率中国农业代表团赴日本考察前做了一套毛料西服。回来后,又换上了旧军装。由于长期跑基层,再加上在那个年代,这套西服很少穿,结果让虫蛀得很厉害,后来花30多元修补好后送了人。”所以,他的很多部下,王震将军始终都像一个农民。
再说吃,20世纪50年代,王震规定炊事员给自己家每顿做四五个菜一个汤,伙食费每个月全家每人不得超过30元。60年代初困难的时候,他规定变成了三菜一汤。70年代末80年代初,每人伙食费逐渐增加到80元。他还规定,要多吃粗食,每顿的剩饭下顿要热热再吃。为王震当了几十年管理员的栗勇师傅开始没有认真执行。王老爱吃米,60年代时,粮店供应的米少,栗勇便从机关食堂“调剂”点米。王老发觉后很认真地批评了他。伙食费超了,王老也批评。
此后,栗勇执行指示说一不二,包括经常热剩饭。吃饭时,若是饭粒掉到桌上,王老便用筷子夹起再吃掉;若是掉到地上,他常常是叹口气说,“又要浪费了”。栗勇说:“给王老管伙食,很简单。他胃不好,早餐常吃烤馒头片,午餐、晚餐经常吃鸡蛋面条。”有时晚上外出回来晚,为了不再打扰老师傅,他便让警卫参谋何茂祥给自己做碗“挂面卧鸡蛋”。开始何茂祥怕做不好,王老鼓励他说:“谁开始也都不会做。”后来何茂祥的炝葱挂面做得喷儿香。王老冬季不吃时令鲜菜。他说:“那都是大棚生产的,有的比肉还贵。”不仅自己不吃,他还不让家里人吃。冬季饭桌上,往往是白菜、萝卜、土豆这些大路菜。至于住和行的故事,就更多了。
在359旅展馆参观,关于王震的故事可以说是最为感动人的部分。今天,阿拉尔的兵团战士,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可关于王震将军的故事,却传了一代又一代,甚至每个青年人,都能讲几个关于王震的故事。一个将军,在一地工作,而走后让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这根本上就是他的人格风范。相信阿拉尔这座新兴的城市不管怎么发展,关于王震的故事,都将成为兵团战士常说不衰的话题。王震的这些老照片,也会成为激励后人的历史记忆,各级干部们经常到这些老照片站一站,看一看,相信会找出自身差距,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才能不脱离群众。怎样做一个受百姓喜爱的共产党的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