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碎片】我读着《金光大道》,劳作在命运的梯田上
文/石沉
那时,只要下雨,是我最开心的时光,不用出工了。雨声在门外流淌,我看书的心情在书中徜徉。读书,是我空闲时最开心的事,也是唯一可以消遣的时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卑微,忘记了这世界的许多弄不明白的事情,让自己也融入在书中的场景里。
那时的文化生活虽然贫乏,但也能在新华书店选购一些小说、诗歌、散文阅读。《金光大道》这部小说,就是那个时代我读过的书籍。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普遍发生过的事情,描写的就是“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作为七十年代在农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我,读着《金光大道》,想着自己的生活,不免有些失落,当然也被小说里的人和事所牵引,读着读着,让我深有感触,触景生情。农场的现实,也有些与小说里的情景相似,“百废待兴”,“农田基本建设、改造”正在热火朝天地兴起。
山区的梯田在两山之间,远远望去,层层叠高,犹如一条昂头向天而游的鱼,一块块梯田像鱼鳞一般,春天碧绿秋天泛黄。不过,还得老天保佑,逃不过“靠天吃饭”的命运。那时很穷,“穷则思变”成了领导号召我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的理论根据。于是乎,领导要求我们将两山中间的排水小溪填埋成稻田,再在两边山脚下重新开挖一条排水沟。咋一想,也无可不妥,可细细考虑以后不免迷惑起来。梯田里原来的小溪是千百年自然形成的,山沟沟一般都是两边高中间低,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而那时的思维有些“过头”,打破了常规,偏偏要将排水的小溪移到地势较高的山沟沟两边。结果,雨季来时大水冲垮了新修的排水沟,漫过梯田,又将刚被填埋成的稻田冲成了原来水沟的模样。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翻看着《金光大道》,看着看着,入了梦境:“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继续进行着,排水水沟又改回到了原处,山脚边开出了一条马路,早晨的阳光撒了过来,铺在路面上,如小说的书名一样,写在季节的扉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