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戌子年最冷的几天,《洛州放歌》却给我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接连几天书不离手、诵不离口的亲密接触,我被韩先生情系故土的赤子情怀深深地感动了。

韩先生是我的老领导,承蒙赠书已经倍觉荣幸。现在,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拜读和感悟《洛州放歌》,我更加真切地领悟到洛州山水赋予先生的诗心词意,更加由衷地钦佩先生的高雅脱俗。品读这些凝聚着故土情、熔铸着真善美的诗词,恰似览读先生真诚的心路历程,聆听先生质朴的低语轻诉。
先生礼赞洛州的悠久历史,也歌颂洛州的沧桑巨变。这种礼赞与讴歌在开篇之作《洛南》中就展现无遗。“伊水秦峰育洛南,历史深厚积淀远。仙猿留迹花石浪,仓颉肇字元扈山。栖霞古柏千年绿,文庙门楼世代轩。改革风姿多变化,青山秀水换新颜。”《迎宾广场》一诗对新洛南的赞颂更是浓情似火。“路口迎宾展新颜,花台绿带同心圆。奋蹄昂首千里马,寓意腾飞新洛南。”先生从洛河岸边的柏峪寺镇一路走来,他足迹遍洛州、真爱撒洛州、诗词唱洛州。像《县河春早》、《人民广场》、《云燕楼》、《洛南赋》等等,都是他这种浓浓乡恋的凝结。
先生眷恋生身立命的故地,也流连一衣带水的他乡。他这样描绘自己的故乡柏峪寺:“两山两坡洛河道,一大一小柏峪沟”。“山青水明秀,人美风和融”。同时,由于工作的关系,他走遍了洛州所有乡镇,并全都作了诗意的刻画。先生是这样写我家乡麻坪镇的:“望书堂紫雾接云天,林海送涛声。看麻坪山水,千峰竞秀,万壑峥嵘。舍命崖高风劲厉,金岭锦鸡鸣。三道清流汇,一路春风。”(《八声甘州·麻坪镇》)如此高瞻远瞩的视野、这样豪放热烈的情怀,连我这个被麻坪河、云蒙山养大的“老儿子”也为之汗颜。可见,先生心里的故乡是大故乡,先生心里的家园是大家园,整个洛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他心底的故土,都是他讴歌的题材。
先生感喟洛州的人文积淀,也关注洛州的进步发展。《造字歌》里“寻求新法创文字,开启文明谱新篇”的仓颉,《页山古柏》里“历尽沧桑形不衰,饱受忧患志更坚”的栖霞古柏,彰显着古城洛州的人文底蕴。而《馒头山上观洛城》里的“楼栋连云锦鳞立,车流不息龙虎行。橡坝拦河盈碧水,轻纱缠腰露凉亭”,见证着新城洛州的全新景观,《满庭芳·广场》里的“喷泉放,腾空玉柱,美景再登峰”的时代气息,则展现着先生见微知著的独特慧眼,流露着先生多情善感的灵动心声。

先生更是一位心怀洛州、放眼世界的文学旅者。他写汶川震灾,也写北京奥运;写旅途见闻,也写人生感悟;他写如烟往事,也写美好未来。“两肩挑起生活担,两手劈开幸福泉”,作为历经风雨的长者、智者、探索者,他启迪着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是的,品读先生的《洛州放歌》,就是和一位痴恋洛州的良师益友对语。“洛水青青山洞右,当年先祖曾居。刀耕火种群捕鱼。战洪荒猛兽,为命运求需。 探索光明图奋起,忠诚矢志难渝。沧海桑田日月驹。留铮铮铁骨,昭后浪前驱。”(《临江仙·洛南猿人遗址》)这份回首往昔的热血豪情、这份继往开来的雄心壮志、这份孜孜以求的顽强执着,不正体现出韩天民先生作为一个文人雅士的精神特质吗?
情系故土写真爱,洛川散人诉衷怀。我坚信,每一位品赏这本书的朋友,不仅会触摸这位到洛州赤子的情感之诚,而且会享受到诗情画意的艺术之美,更会共鸣于见微知著的思想之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洛州放歌》。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秦岭深处,自称云蒙山人;教育工作者,崇尚真善美;有作品在网媒或纸刊发布,愿结识更多良师益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