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的遐思
文/晨曦
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花开了。春天是最美的季节,人的心情,总会在春天里被那无限希望的绿色温暖,被那不甘沉沦的萌发小草绿芽所感动,被那春花的芬芳而陶醉。微风拂面柳抽绿。百花绽放草木萌发,心里有了踏青的想法。看着朋友圈那美轮美奂的景色,郁闷的心蠢蠢欲动,总想着要找时间去踏踏青,清明节有假回老家上坟么,那天刚好能出去转转,到明媚的春天里去!
可是春分那天,天气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要下雨降温了,再过几天还有中雨呢,我想着快到清明了,每年这个季节,多少都要下点雨吧?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未至,雨却先行,应景。这一天刚好是阴历的二月三十,是二月最后一天。之后就是闰二月了。
我去上班的路上,碰见有不少人去上坟,我很纳闷,清明不是还有十几天么,怎么这么早去上坟,结果人家说今年有闰二月,双龙抬头上坟不吉利,犯冲,对家人不好。无语。这是什么说法啊?纯粹是无稽之谈吧?这是最后的一天,那我们现在也回不去啊,今年岂不是上不了坟了么?我好郁闷哦!
惆怅之余,我百度了闰月的来历,分享一下: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结晶,用以指导农事春播夏收秋耕以及冬藏。闰月是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不一致而产生的,公立为太阳历,万物生长靠太阳,农历为太阴历,农耕狩猎看月亮。二十四节气是在公历上反映出来的,为了计时的统一,我们的祖先采用了阴阳合历,但是如果以阴历和阳历各自历法纪年的话,三年就会相差一个月,怎么弥补这个差距呢,所以就增加了一个闰月,以达到阴历和阳历的一致,这样二十四节气就不会错乱,闰月就是这么来的,有时候还有闰年,都是为了更精准的调整时令,与节气相对应。搞清了闰月的来历,我想,这闰月跟上坟有什么关系啊,而且,清明祭祖,是我们的传统习俗,既是缅怀和感恩先祖,也是传统文化中祖德的传承和孝道的体现,不忘祖恩不忘根,子孙后代才会万事兴旺,之所以会有人迷信,说闰月是重复的月份,谐音上坟犯“冲”。这就更离谱了,咱们每天都吃饭,也是在重复啊,再说了,闰月多了去了,难道大家都因为有闰月不做事情吗?
知道了闰月的来历,我心里踏实多了。国家为方便大家清明祭祖上坟,专门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上坟祭祖,祖先会护佑着子孙后代平安顺遂,难道祖先还会因为儿孙清明上坟而怪罪吗?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谣言止于智者。清明快到了,父亲和亲人们也许正翘首以待吧?等着我给他们添一捧土,烧几张纸钱,清理坟前蔓延的野草吧。坟前无灰无后人,这是我们这边的说法,意思就是家里如果没有后人的话,坟前就没有焚过的纸灰,所以清明祭祖就成了一个家族是否兴旺的象征了,无论身在何方,子孙们都会想办法回来祭祖上坟,回不来的,也会在十字路口给祖先烧几张纸钱,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吧,这是一种念想和传承。 在外面漂泊多年,不知为什么,却总觉得现在的家只是寄居的地方,如同旅馆,只是需要,没有过多的感情。而在家乡成长的一点一滴,随着年岁的增长,却愈久弥新,不能忘怀。:一年中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家乡能记得我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我却知道,那就是我灵魂的归宿,只有在家乡,我的心才能去掉浮躁,归于平静,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我美好或痛苦的回忆。一想起回老家,我的心就觉得亲切、踏实。在外面奔波久已释怀,却总在某一个情境心起了风,可能是家乡的一句问候,一树花开,一首老歌,一泓清水,总能勾起我的回忆和伤感。虽然有千万个理由 ,窘迫于这方寸之地,白天总在忙碌中自愈,在我心中,人间美好,人间值得,人间的所有情绪,都是家乡。
青丝白发度流年,
笑看风云人世间。
花谢花开春风意,
何惧是否再少年?
清明将至跪坟前,
心酸苦辣不堪言。
结草衔环恩难报,
再无严父爱垂怜。
清明将至,父亲,我的亲人们,我要回来看你们了,这么些年,我也长见识了,见世面了,我看见人间的百态,经风雨,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坦然地接受人世间的各种意外,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痕迹和意义,无论你现在身居高位还是平平淡淡,家乡是每个人的根。幼年曾经撒下的种子,除了收获就是记忆,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根发芽,散发出清香和熟悉的泥土气息,肆意生长在村庄的老屋前后,蔓过我们渺小的身躯,随四季来来往往,生命所有的意义,都藏在善良里,都藏在传承里,都藏在家乡里。
惟盼天堂的亲人们安好,清明再相逢。
焚香点纸,以寄哀思!
我心得慰,阅景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