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提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几条告诫,既是对“克己复礼”的阐释,更是君子内心仁德修养在行为表现上的具体要求。

(2)腹有仁德行宜恭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认为德行修养最好的弟子。他向孔子请教或与孔子讨论的问题自然是深层次的大问题。在上一章中,他与孔子讨论的其实就是如何推行仁道,实行以礼治天下,最终使天下归仁,实现象西周乃至尧舜时期那样的所谓“大同小康” 理想社会的,涉及政治目的、路线和方针的深层次大问题。在这里,孔子围绕“天下归仁”的政治目的,不仅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而且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大行为原则,这四大行为原则,可以说是孔门子弟乃至后世儒生修行的“戒律”!
接下来,对冉雍和司马牛就同一问题的回答就很具体现实,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原文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即冉雍。他问的是在具体事务中“如何做才符合仁的要求”。我们在上篇中讲过,冉雍是孔子认为有帝王之器的领袖式人物。这类人,思维敏捷,行为果敢,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有从政的潜质和才能,但这类人也往往孤傲独断,好强迫于人,且性格特征鲜明,容易树敌,这是其致命的弱点。因此,他告诫冉雍: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对待任何一个人都要象接待贵宾一样恭敬,态度要诚恳,要有礼貌,尊重每一个人,不能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役使百姓,都要像举行大祭一样严肃慎重,不能随意使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让别人承受,更不要强加于人。要宽以待人,不能唯利是图,强人所难。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无论是在诸侯邦国还是在大夫家中做事,都不要滋生怨恨。“怨”埋怨、怨天尤人,嘟嘟囔囔,或者胸怀不大度,不能与上下和睦相处,与人结怨,叫别人怨恨自己等等。
以上这几条告诫,其实是对“克己复礼”的阐释,是内心仁德修养在行为表现上的具体要求。因而,仲弓和颜回一样,明白这样的修养与智慧不是轻易能达到的,但却是君子必须努力学习实践的,于是,他和颜回一样向老师表态: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天生愚钝,但请先生相信我一定会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

对司马牛的回答也一样是对“克己复礼”的具体阐释:
【原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讱:慢、克制。将要说话时忍一忍,不要急于表达,言谈谨慎的意思。可能这个司马牛是个急性子,性情直爽,快人快语吧,《史记》上就记载此君言多而躁。他问孔子怎样做才符合仁的要求,孔子就针对他的性格弱点告诫他:
“仁者,其言也讱。”——有仁德修养的人,言谈时都能克制自己,言语谨慎,表面看起了很木讷。此君果然率直,紧接着追问: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能克制自己言谈谨慎,这样的人就是有仁德修养的了吗?他似乎并不认同老师的教诲,认为做到言语谨慎不是很容易吗?于是反问,孔子告诉他: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要真正做到言语谨慎是很不容易的,言谈时岂能不克制?!
在这里,孔子是在教导弟子,说话要认真负责,谨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不能说大话,防空炮,言过其实,高谈阔论;尤其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这是有仁德修养的人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