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笔名,非婉约(超验者)作家,自由撰稿人。给缺点自由,与哲学调情。(喜欢唱歌、跳舞;沾点哲学、文学艺术;偏好问题意识、逻辑思维。思考远大于抒情。
友谊
文/非婉约(超验者)
假如
失去一个人
比失去亲人还重
那人给我的
一定是
铁一样的
友谊
它一改前任的完美
文明与高贵
偶尔的,轻佻
被我篡改了一丢丢
更赋予
戏剧性
皇家语言学院的
字典里
将友谊,定义为
“个人情感”
而我的
太过于知情
变了种的
金子
福缘,凝如实质的强烈感觉与颠覆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友谊》是福缘,无论时间长短,它都是曾经或当下的客观存在。现在我手里拿着这首诗,在考虑,是空对空拿着教条的纯理论去套用,还是直入其中去赏析去领悟。这样的直入首先是主动的,比如这首《友谊》,以假设切入,当然,前提也有人物的揣摩成分在内,另外还有权衡一类的元素也加入其中,于是就涉及到了一个赏析的思路的另类义。
如对这一世的《友谊》的认识。这首诗只是林林总总情爱诗当中的一种感悟,就诗歌人物的感悟方式而言,人物首先是以心率和旋律的一致性,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迂回,但是,最终还是要靠向有意识性,比如表现在诗歌的第三段的设计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就是在诗歌的断句处理上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对断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处理,前者能够主动切换,后者是无意识切换。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在于在切换前的主动意识是否到位。比如第三段第一行的断句处理就是一个例证。人物是在“的”字之后便断了句,并且马上另起一行,用了一个三音节的一行“字典里”来作为形式成立,实质上起到的效果是,凸显了断句处理和破节奏的连贯性应用。
这样的效果在内行人的眼睛里,所看到的是一种创作上的自由与潇洒,而不是什么拘谨的说法。任何人都可以对该段的这两行作任意性断句,但是所获得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尝试,还是围绕这两行作假设性断句,比如“皇家语言/学院的字典里”,或者是“皇家/语言学院的字典里”等。
这种表面看似随意的断句或划分,其实它所对应的应该是人物当时真实心境的写照。这时候,诗歌创作的主动和有为意识,甚至要比初出茅庐的无意识诗句,也能起到一枚火柴照亮全诗作用的把控,来得更加真实和自由。这就是对创作设计诗行的预判能力。
当然,创作需要有能力去驾驭它。像这样的能力在现实中甚至比比皆是,但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生存的办法。这就涉及到文学与政治这两个行当的不同。文学,门槛比较低,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尽情发挥,而在政治这个圈子里,更多的不是看能力,而是看有没有用。这时候,“假如”再去领略“友谊”,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已经今非昔比了。
在金钱为主导的现实生活中,对《友谊》的界定与处理,也已经变得瞠目结舌或堂而冠之。这又涉及到一个谁“将友谊,定义”。当然,在这首诗歌里,所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最起码在经济实力上奇虎相当,于是,谈“个人情感”还是握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连生存都很困难,这时候再和曾经的恋人去谈《友谊》,或许会让你感到懵圈。
这时候,如果再设“假如”或进行推断,都会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这就是生活的残酷部分。当然,生活也有美妙部分,这时候就需要金钱作实力,并以你的善良智慧技能去作铺垫,或许“变了种的/金子”,再以轮回的方式,回到你这里。
这首诗话《友谊》,有它的张扬度,是在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当中还能够坚持独立见解,当然是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能够作这一番努力弘扬和坚持个见,像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文学不赚钱。对不赚钱的行当,有很多人都放弃了,包括专业的,除了被体制宠爱的以外。
面对这样的理想和追求,至少,我是被感动的,只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多去赚钱,让《友谊》和爱情,耐磨、生动、可敬可爱、牢不可破。希望是这样,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有的人也不缺钱,他就是缺少真爱。
作者:非婉约(超验者)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