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有座景汉桥
文/强文
陇海铁路宝鸡以西硖石镇六川河与渭河交汇处是西普陀风景区,这里景色秀美,群山环绕,两河相交,碧波荡漾。站在观景平台南望,两条铁路桥恰似两条彩虹,飞跨在群峰之间,真有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绝美境界。而位于南侧的铁路桥叫景汉桥。路桥大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为什么这座桥却似乎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呢?
景汉桥跨越的六川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据民国11年六川强镇川先生所撰《宝鸡县志》记载:“陆川河在县西二十里。省志即楚水,一名长蛇川。平川至此而尽,以西皆崇山峻岭。”六川河发源于今陈仓区县功镇与香泉镇之间的牛头山,一条经蜂泉山,一条经大柳树村,至车辙村合流后又经董家河、六川店南入渭水。陕西电视台《舞动陕西》航拍的宝鸡风光正是这里。
在六川一带有一个传说,说是景汉桥的建造者是张景汉,民国时代由于政局动荡,政治腐败,国家穷困,张景汉把这座铁路大桥建成之后,没法兑付工程款,他便从这座大桥上纵身跳了下去。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座大桥叫做景汉桥。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这座铁路桥为什么以“景汉”命名呢?
1936年12月,陇海铁路通到宝鸡。为了进一步打开西北通道,发展西北经济,将陇海铁路继续向甘肃天水修筑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资金缺乏,这一工程一直难以动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的沦陷,郑州以东铁路中断,陇海铁路管理局为了维护通达宝鸡的西段铁路命脉,同时也为了安排东段西撤而来的铁路员工,明确提出修建宝(鸡)天(水)铁路的意见。1939年5月,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开工建设,同时也安置员工764人。但终因财力不足,工程建设时断时续。
1941年,随着日寇对豫西一带的占领,时刻有西进潼关进入关中的可能。国民政府这才抓紧陇海铁路西进计划,交通部做出规划,在两年内宝天铁路竣工。陇海铁路工程处也陆续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招工17000余人,准备全面建设宝天铁路。然而,国民政府又对西南建设作为重点,对宝天铁路的投资并未列入1942年度预算,致使工程再度停工。直到1942年2月,宝天铁路的建设才再次被启动。
六川河口的铁路大桥距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区)10公里,位于1237公里+284米处,两河相交,河床狭窄,两岸崇山峻岭,施工难度极大。桥面距沟底37米,为宝天段第一高桥,全长143米,原设计桥涵5孔,跨度分别是20、30、30、30、20米,由于2号桥墩地质系7米厚的泥沙,遂将2号桥墩西移12米,3、4号桥墩各西移2米,建成后桥墩的跨度变成了20、42、20、30、18米。
1942年10月,宝天段重点工程六川河铁桥正式开工,承包工程的是成丰公司、华丰公司和方记公司。负责铁桥和隧道施工的正是交通部宝天工程局主任工程师张景汉和工程师牗民,他们都毕业于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学识渊博,责任性强,对设计、施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他们克服人员、后勤保障、生活服务等各种困难,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快施工进度,到1944年6月,圆满完成了设计施工任务,一条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铁路大桥在六川河口凌空而起,与六川河隧道交相辉映,共同展现在古老的西秦大地上,使西秦大地披上了一抹靓丽的现代文明色彩。
六川河铁路大桥建成后,张景汉和牗民两位工程师被派出国考察,取道天水,在途经甘肃徽县江洛镇时,不幸与军用弹药车误撞,二人以身殉职。民国政府交通部为了表彰张景汉、牗民两位年轻的铁路工程师,特命名六川河铁路大桥为“景汉桥”,六川河隧道为“牗民隧道”,并在桥隧旁刻立石匾以为永久纪念。1945年12月,宝天铁路竣工,但张景汉、牗民这两位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工程师却已经牺牲了。他们虽然没有看到宝天铁路的竣工通车,但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六川一带人们对张景汉先生的传闻虽不完全属实,但却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以科技造福西秦儿女的科学家的崇敬和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对宝天铁路进行了再次建设,使这条被称为“盲肠”的铁路完全畅通。1984年4月,陇海铁路宝鸡至兰州段完成电气化改造工程。2003年6月,陇海铁路宝鸡至兰州段完成复线改造,在景汉桥的北侧又建起一座新的复线六川河铁路大桥,双桥并峙,宛若西去的双龙,为美丽宝鸡再添新的色彩。

强文,字远之,陕西宝鸡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炎黄文化促进会理事、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