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韩天民先生惠赠我一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他的新著《商山韵歌》。我用了三天时间静心品读,随即被先生对商洛山水那炽烈的挚爱深深震撼,我情不自禁的写下了我的感动与钦佩。
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既是秦岭腹地中风韵独具、山水奇秀、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一方热土,也是神州大地上魅力非凡的交通咽喉、兵家要塞、艺术乐土、革命老区。先生这部大作的上部《商山洛水》,以传统诗词为表现形式,不仅原汁原味的描绘了商洛市六县一区的山水名胜、人文景观,而且对每一个景点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注释。更难得的是,他笔下的商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抒发着独特的体验。读了这些声韵和谐、思想深刻、个性显明的诗词,让人不由得畅吟、默思、心领神会、拍案叫绝,生发出对自己故乡的无尽崇敬与热爱。假如外乡人读了,也一定会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请看《商山洛水》部分的开篇之作《沁园春·商洛》:“城跨江河,拥楚兼秦,亘古闻名。看商山洛水,千姿百态;翠峰幽谷,瀑碧潭清。……(引者略)叹武关要塞,天成险阻;闯王营寨,绝岭雄风。武将文臣,谦恭过往,德馨先贤四皓陵。”这首词,上阕统观自然风光,下阕概述历史人文,寥寥几语就将商洛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在读者眼前。
接下来对各区县重点景点的描绘,同样无不渗透着先生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深厚的学养。
看看写“商州八景”之一的《秦岭云横》吧:“秦岭逶迤拥商州,蓝关隘口景清幽。云岚迷离时湮起,犹忆文公马上愁。”这样的观景清心、思古幽情,怎么能不使人怀想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佳句,从而生发一种历史的、沧桑的感慨呢?

洛南县古城镇的页山大古柏,从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遗存至今,硕大的树干因为地心引力作用而深度扭曲,当地人称“扭扭柏”。它的根围比“黄陵一号”古柏还粗0.75米。韩先生这样写它:“虬枝盘剥,无数蛟龙斡。擎翠冠,参天钵。雨抽容愈艳,雪压身更茁。经忧患,胸怀览尽沧桑过。岁月青光易,历久成仙佛。雄体畔,焚香火,挂红诚意愿,祈子求祥祚。荫厚泽,天荒地老平安踱。”词句间洋溢着深深的哲思、理趣与崇敬,感人至深。
先秦时的四位圣贤,出则治国安邦,入而隐退商山,不慕名利的高风亮节世代流传。先生描绘的丹凤县四皓碑林,生动刻画了这一点:“四皓园陵环古柏,碑雕遍布如林。诗文恭颂大圣贞。品端行自正,德高亮风馨。避乱远离繁盛地,商山洛水含辛。食芝穴处度秋春。利名皆看淡,养性好洁身。”从中不难体会到先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气,感受到先生超脱凡俗、独立特行的性格,触摸到先生清荣俊雅、高洁孤傲的气质。
我曾亲临商南县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并为那浓缩亿万年天地灵气的真纯深深叹服。先生《金丝峡组诗》中的两首,又唤起了我的美好回忆。一首是《瀑》:“九天银瀑挂凌崖,吐玉喷珠荡玉纱。龙锁金丝波三折,绿融双翠水飞霞。”这是对金丝峡那些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瀑布群的整体描画。另一首是《兰》:“兰花十里万姿容,漫卷馨香沁谷空。不择贫贱崖壁上,争奇斗艳笑春风。”这既是对金丝峡里深谷幽兰的高尚品德的崇高礼赞,也是对人世间淡泊名利者的热情讴歌。这样的诗歌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让人警醒、催人奋进。
山阳县的苍龙山森林公园,因一座形似龙首丰阳古塔而远近闻名,先生在《水龙吟·苍龙山森林公园》中对此作了全景描摹:“巨龙盘卧阳城北,千载风华常盛。峰峦起伏,茂林覆野,秀水环影。……(引者略) 龙首古塔六层,指青天,雄风独领。密檐空腹,砖雕图饰,舞鸟翔凤。圣寺菩提,钟吟阵阵,谷山回应。望莲花北出,翠峰南嶂,四时新景。”词的上片俯瞰着县城概貌,下片细观着古塔详景,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有一对1700岁高龄的夫妻银杏树,《商洛日报》也曾报道过。但是,先生的《夫妻银杏》写得更加传神:“夫妻银杏住甘沟,盘根错节爱意柔。沐雨经风千载过,枝繁叶茂更风流。”诗歌对“夫妻俩”的住址、样貌、经历、现状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传达出的忠于爱情、相信永恒的信念,实在令人动心、引人神往。了解先生的人们都知道,生活中的韩先生与他的爱人,正是这样相亲相爱、相依相伴、相濡以沫的典范。
总写镇安县的《满庭芳·镇安》是对这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福地的深情歌颂。上阕写景,摹写清幽山水:“山入云空,水接江汉,镇安奇景闻名。木王林秀,云寺久传承。燕子崖悬瀑布,银珠洒、气势蒸腾。月河谷,丽姿多彩,溶洞卧龙生。”下阕抒情,追忆沧桑历史:“峥嵘,观史迹,渊源已久,地杰人灵。看四周贤士,孝友佳风。兴汉张良避隐,子房洞、人去留声。诗文辈,周游各处,大作颂真情。”这种大手笔、大胸怀、大意境、大风格,震撼着我们、鼓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而先生却谦虚称自己为“一个爱好文学的商洛人”,真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部大作的下部《生活感悟》也充满了先生对火热生活、崭新时代、美好校园的诸多感悟,限于篇幅、囿于水平,我这里不再多言。
品读先生几部大作的过程中,我始终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放弃悠闲舒适的业余生活,走定一条艰辛的文学创作道路,而且选择了最崎岖、最孤独的诗词创作的险路。这次,我终于从这部作品里的《南山耕者》读到了答案:“喜处南山陇亩耕,远离世欲物流横。一身清苦纵难富,自乐怡然痴意平。”原来,先生是一位文学耕耘者、诗词痴迷者、自我超越者,他的默默付出源于他普普通通、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真真实实的平常心,他的成功也正缘于此。这在当今如此浮躁、如此功利的社会大环境下,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而我认为,更值得这位“南山耕者”、这位“洛川散人”欣慰的是,这部《商山韵歌》起到的描写商洛、宣传商洛、歌颂商洛、推介商洛的作用,已使得它成为商洛各界一睹为快、文学同行大加赞赏、广大市民争相抢购的好书,它的文学专业水平、旅游拉动意义、经济辐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他作为一位文学耕耘者始料未及的。但在我看来,这一切并不突然——因为他乐此不疲、厚积薄发,因为他爱洒商洛,倾尽热情。
20多年前,我第一眼见到先生的时候,歌星韩磊的《走四方》正大街小巷疯狂地唱。奇怪得很,那时我始终觉得先生的形象与气质都极像韩磊,但是这种想法一直不敢对他说。今天,就借用《走四方》的歌词作为结尾,敬赠先生,祝愿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秦岭深处,自称云蒙山人;教育工作者,崇尚真善美;有作品在网媒或纸刊发布,愿结识更多良师益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