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至清明运河畔
作者/孙焕龙(沧州)
摄影/张思鹏
插曲:我们沧州
作词/李炳天
作曲 演唱/张建国
我们沧州地处华北平原渤海之滨,京杭大运河象条长龙蜿蜒贯穿全境南北,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在这里比较分明,四季的交替五彩纷呈各具特色。一年四季人们各有所爱。有的喜欢春有的喜欢夏,有的喜欢秋有的喜欢冬。但我情有独钟地喜欢春天,尤其喜欢清明过后暮春时节运河两岸的风景。

初春,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复苏的暖流开始在运河冰面下涌动,乍暖还寒北风料俏,和煦的阳光却渐渐融化了冰面。“春江水暖鸭先知”,运河中没有鸭子,毗邻运河一岸相隔的南湖和幞园湖水中,已经偶尔可见鸭子嬉戏的身影。“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两岸的杨柳开始返绿慢慢吐出鹅黄,岸边和公园的草丛里钻出了嫩芽,花卉的枝条也伸展开懒腰,热情地拥抱着春天的阳光,孕育着新春的花蕾。但人们还身着羽绒服欣赏着春的到来,急切期盼着天气快些暖和起来,以便付诸“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行动。

仲春,已是农历二月。古代先祖十分聪明,他们根据自然变化创造的历法至今沿用。今年,是十九年一遇的两个农历二月。“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能是指田野和园林的植物树木,就像阅兵队伍齐刷刷争先恐后地生根长叶。运河两岸尽朝晖,杨柳依依舞春风。清风楼身披朝霞更显靓丽多彩;南川楼和朗吟楼相映夕阳余晖更加古朴端庄;城外运河沿岸的冬小麦经过施肥浇水,千顷绿海波光粼粼茁壮成长。我们沧州是农耕文化,我想“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说的农家春播和麦田管理吧。“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农家春天把美好的希異种在田园里,通过辛勤精心地管理和汗水浇灌,企望着秋季收获春天那个金色的梦。如今自然季节循环依旧,农耕传统思想传承仍在。但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中,大都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耕作管理,提高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能保高产丰收的程度。

春至清明,已是暮春。时至清明春光美,我亦情独爱暮春。进入农历三月,南风和北风经过多个回合的搏击较量,终于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且呈现南风逐步压倒北风的局势。清明时节是踏青的最佳时节。春和景明,阳光明媚,“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轻装上阵扶老携幼来到运河母亲身边,尽情地欣赏两岸新生之美景,尽情地享受天地滋润之灵气。如果带杯香茗,惬意地乘坐兰舟随波荡漾在御水中,你会欣赏到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别样雄姿风韵;你会想象到百狮园古渡码头曾经的繁忙旧景;你会仰望到运河湾公园的童叟尽兴放飞的彩绘纸鸢;你会领略到园博园大化高塔代表的创业艰辛和新园风貌…… 此时此刻品一口香茗,把茶临风心旷神怡其乐何极!我曾往返几次尽览美景,深感夜景堪比南京秦淮河并独居特色。当游艇行至彩虹桥处,两岸灯光璀璨一道彩虹尽收水底,顿生“兰舟荡漾压星汉,春水一河心底流”之感。

暮春清明时节,亦是缅怀祭奠先祖先烈为先人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青沧战役欲断魂”。几度清明节前,看到中小学生列队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青沧战役解放沧州图片展,在血染的红旗下宣誓,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令人欣慰。结合踏青我曾两次瞻仰沧州烈士陵园,走遍了陵园的角角落落,拜谒了每一位先烈的墓碑。我肃然起敬地站在烈士碑林中,一个个十八九岁鲜活的生命浮现在眼前。“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有名和无名的烈士都是英雄,他们那么年轻却为解放沧州献出宝贵生命,我情不自禁的给他们致以崇高的军礼。前几天,我又瞻仰了运河西岸的沧州解放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簇拥下,一杆步枪刀锋直刺青天。碑座上撰刻着朱德总司令的一首七律,诗末两句:“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碪”。使人回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代。春风和煦,春波荡漾。我又站在解放桥上,追思着“军桥”的来历,犹闻当年冲锋号响,鲜血染红河水,战士拼命厮杀的场景……我的内心十分震撼感慨万千,深切地希望幸福的人们时刻牢记,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当下南海北疆戍边战士用青春换来的。

春至清明运河畔。运河是沧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又使沧州的暮春绚丽多彩。你看,两岸的桃花儿红梨花儿白菜花儿黄……
于2023-3-29日

孙焕龙,沧州市人,曾在县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县处级基层公务员,任南皮县长等职。退休后学习写作格律诗词和散文,偶有文稿见诸地方报刊。


● 艺术家太阳天子的书法作品 ●
定制扫码关注联系商谈

感谢朋友们一路阳光!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