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桃花溪
文/李政安
扶余市的东南部有条小溪,蜿蜒流过北陶屯,注入松花江中。人们给它取了个漂亮的名子——桃花溪。我家所在的村庄,就在桃花溪北岸的高岗上。
桃花溪两岸的草甸子上遍布着红柳丛,一墩墩疏密相间,其间长满了野蒿和杂草,人踏上去,水就漫过脚面。每当春风刮起,满山积雪开始融化,几天的工夫,大地露出黑黝黝的面孔,雪水汇成溪流,流出田间,沿着沟壑,流入桃花溪中。
桃花溪在春姑娘的呼唤下,从沉睡中醒来。柳枝吐出鹅黄色的嫩叶,野草悄然从黑土中长出嫩芽。草长莺飞,候鸟来了,在柳枝上下盘旋起舞,婉转鸣叫。在溪流水下憋闷一个冬天的小白鱼,欢快地在刚刚解冻的小溪中游来游去。淙淙溪流把它们推出很远,可它们不肯离开,顶水回游到溪面宽阔、水流缓缓的地方,在那里欢快地畅游。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是农村里最困难的时候。春天来了,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草木萌发,人们开始播种,盼望着丰收。念完初小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到生产队去劳动,可他才十三周岁,干“半拉子”都不够格。队长让他当牛倌儿,每天赶着两头老嬬牛,链着两个“二岁子”大的牛犊子,带着刚会跑的两个小牛犊,到桃花溪的草甸子上去放牧。
草甸子上,刚入社劳动的小猪倌、小牛倌聚集在一起,他们把猪和牛赶到草甸子上,任由猪和牛马啃食野草的嫩芽,留下两个人看管牛群和猪群,其他人去小溪捕捞白鱼。拴着一截蚯蚓的鱼钩投在水面上,小白鱼争先恐后来觅食,一会儿工夫,就可以钓到几十条白漂子鱼,用柳枝把白鱼穿成和小伙伴人数相同的串数,就地插几个粗树枝,挂上鱼串和从家里带来的大饼子,点火开始烧烤。柴禾燃尽了,每人分一串飘着香味的小鱼,吃一口鱼,咬一口大饼子,满口生津,真比家里的大饼子、咸菜条有滋味啊!
孩童的我,像不睡早觉的布谷鸟,黎明时分,随着猪倌“撒猪喽--”的喊声,就轱辘着起炕,在妈妈帮助下,匆匆穿上衣服,到大门口等着哥哥牵着老牛走过来。哥哥骑上牛背,一手拽着牛头绳,一手伸下来拉我,妈妈一托我的屁股,我就稳稳骑坐在牛背上,双手搂着哥哥的腰,向屯南的桃花溪走去。
出屯就是下坡路,可恨的小牛犊不好好走路,撒欢奔跑着把大老牛抛在后面,老牛见犊子在前面奔跑,狂奔着去追赶。牛不听哥哥的吆喝,我在牛背上坐不稳,上下、左右地抖动。哥哥边吆喝老牛,边喊我“抱住”!我终于坚持不住,被甩下了牛背,趴在地上嚎哭。哥哥控制住奔跑的老牛,拴在路边的树上,走回来叫我。我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他扶我起来,责怪我:“不在家吃早饭,非跟来打搅混,馋猫一个,明天不许来!”我怕哥哥明天真的不带我,乖乖地往前走,可是没有走上三步,裤子脱落下来,走不了路啦。哥哥瞪了我一眼,随口骂着:“麻烦精!”我哇地一声又哭了起来。哥哥无奈地帮我提上裤子,原来是裤子兜兜上的扣子崩丢了,他把兜兜带绕过我的脖子,系在扣眼上,叫我先走,他寻找丢失的扣子。我害怕他撵我回去,今天就吃不到鱼了,只好往前走。哥哥去牵老牛,我屁颠屁颠小跑着跟在他的身后,完全忘记了刚发生的不愉快。
到了草甸子,其他小猪倌、小马倌围拢过来,哥哥从小就是孩子王,他们是来听吩咐的。哥哥把牵牛绳交给他们,煞有介事地说:“各就各位——开始吧。”大家分头忙碌起来。大大的太阳挂在天空,宁静的草甸子喧闹起来,小鸟在枝头上歌唱,小马驹打着响鼻,撒着欢到处乱跑,老嬬牛“哞哞”地叫,呼唤着小牛犊回来吃奶。吃烧鱼、烤大饼子弄得满脸花蝴蝶似的小猪倌,叫骂着轮着鞭子,抽打、驱赶离群觅食的老母猪。
老牛吃饱了,趴在干燥的地方晒太阳,眯着眼睛咕噜、咕噜地倒嚼,大牛犊子顶架,磨着刚长出的小牛角,小马驹凑到一起亲昵,接着屁股一扭,就尥蹶子踢架。猪是贪食的家伙儿,无论是老母猪还是克朗,个个挺着撑得鼓鼓的大肚子,还在拱着泥土,吧嗒吧嗒地吃。
趁星期天休息,来草甸子挖野菜的男女学生,争抢着到柳条墩下找野菜,泥水溅得满脸满身,鞋子几乎湿透,他们全然不顾。草甸子土沃水肥,山芹菜、婆婆丁、车前菜、柳蒿芽、荠荠菜比比皆是,一会儿,他们挎着盛满野菜的篮子,呼朋唤伴、欢歌笑语地离开……
日上中天,哥哥把他采的野菜装入袋子,搭挂在牛背上,从过去是书包,现在是装防雨布、干粮的杂物包中拿出短笛,嘀嘀嗒嗒地吹着吹着不知名的曲子,本以玩腻了、嚷着要回家的我,也来了兴致,吹着哥哥给我拧的柳笛附和着,小伙伴们链好各自的牛和马,跟在猪群的后面,离开桃花溪的草甸子。吃饱喝足的牛格外温顺,懒洋洋、慢悠悠地往家走。
我骑在牛背上,想着家里的午饭一定是小米干饭,菜是哥哥采的山野菜蘸鸡蛋酱,我可不爱吃野菜,专挑酱中的鸡蛋片吃。想着鸡蛋片,不由得流出了口水,哥哥牵着牛提醒我:“坐稳了,哈喇子都淌到大襟啦!”
时光荏苒,六十载光阴转瞬而逝。我已由孩童成为古稀老人,许多往事如同过眼云烟,早已不曾记得,唯有这段趣事,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啊,童年,承载着童趣的金色记忆!童趣,折射着永不磨灭的斑斓年华!

作者简介:
李政安,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公务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车道李家闯关东》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