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王安石变法
作者:苏安民
朗诵:蓝色星湾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不可能畅通无阻,一帆风顺,因为无论如何改革,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变动,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最为艰难的往往不是改革之初的深思熟虑,而是如何抵得住各方恶意的拆台和进攻。
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最终得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分析。一般意义讲,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用旧的政府来推行改革,只要政策稍有变动,官僚们照样可以鱼肉百姓。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说,那便是“改革帮了腐败的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铺,晚号半山。
1042年,年仅二十二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天资聪颖且博览群书,少年得志却不得意忘形。他入仕后,忧国忧民,暗暗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王安石曾经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在这份万言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也因此他断定变法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他谢绝了朝廷的一次次任命,甘居地方小官,宁可小范围推行变法的措施,造福一方百姓。
到了宋神宗上位后,国家已经很困难,财政收入亏空,百姓们在地主商人的压迫下度日如年。
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开始推行变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历史上被称为“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和军事两方面,此外,还有针对科举制度采取的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各项法规,从农业、商业、兵役、教育等社会各侧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革除社会弊端。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法运动。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但是,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期间将近十五年。每项新法推行后,都不免产生或大或小的弊端,但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

有人认为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从这三句话中,我们便能够看出王安石的性格如何。他不畏自然界的灾害,所以在发生旱灾时不肯停止变法;他不盲目效法先人制定的规矩,所以才会提出实施新法;他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他,所以才会在冲击中坚定一份信念。
变法的过程中,与王安石矛盾最激烈的当属司马光。司马光多次向神宗上书,列举新法之弊端,要求停止变法,而王安石则坚持变法对宋朝有利,不应因暂时的一些负面影响终止。神宗考虑再三,再次选择相信王安石,司马光见状,便辞职离开了京城。
百姓们的困苦不堪,民不聊生,下属官员们的不断禀告,两位太后的哭述,使得神宗的心终于开始动摇。之前,他一直相信王安石,被王安石的激情所感染,如今,他不得不考虑现实。他知道王安石已经激起了太多人的愤怒,若是他再不有所行动,怕是自己也要众叛亲离,于是他决定,罢免王安石宰相一职,以免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次年,王安石重得宰相一职,他本以为自己可以继续采取之前的措施,却没想到由于自己已经得罪了太多人,而支持他的人当中也开始出现派别之分,他的变法终于没能继续下去。于是复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主动提出辞职申请,称自己患重疾,无力胜任宰相一职。
宋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便将与王安石最势不两立的司马光召回朝中,并任他为宰相。
司马光回朝后便立即废除新法,重启旧制。王安石虽不服气,却也无力与之抗衡,变法最终失败了。告老还乡后不久,他便忧愤而死。
有人说,王安石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说,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纵观世人对他政绩上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争议不断。

毛主席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
王安石,为官一生,勤政爱民。变法虽然失败,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伟大。
变法,彰显了改革家王安石的胆识、魄力和勇气。正如他写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用梅花吐露心声,虽然面临困境,但内心仍怀有凌云之志,像寒冬里的梅花,独自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