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父 亲
——父亲逝世61周年祭

文/张文革
我家祖籍山东省济南府(济南市)历城县(历城区),世代居住在离县城不到三里地的张家疃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

当年,爷爷租种本村地主家的5亩薄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劳作一年,除了上交租子,剩下的粮食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度日。
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中华民国元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中国进入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年代。
在这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父亲降生了。可以说父亲生不逢时,但因是个男孩,也给这个苦难家庭带来一丝欢乐!所以爷爷和奶奶自然欢喜,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老张家终于有后代了,并给父亲取名为张香武。

父亲8岁那年,家乡闹旱灾,从打开春后,就从没下过一场雨,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因此,村里家家户户流离失所,四处逃荒,以讨饭为生。
爷爷和奶奶商量,为了一家老小活命着想,忍痛放弃了世代居住的家园。爷爷挑着担子,带领全家,从此也走上了讨饭生涯。

担子一头装些家什和被褥,另一头挑着我小姑。当年小姑已经出生,逃荒时还不满1周岁。由于奶奶没有奶水,在家时奶奶每天用小米面煮的糊糊粥来喂小姑,所以小姑身体缺乏营养、面黄肌瘦还经常闹病。为此,爷爷和奶奶每天都唉声叹气!在逃荒途中,有时讨到稀饭或米汤时,就赶紧给小姑喂上几口。

那时,父亲年纪虽小却非常懂事。在逃荒的路上,他肩上背个小包袱,手里拿个罐子,每到一处,父亲都主动前去人家讨饭。
偶尔遇见好的人家,会给些粮食或干粮,有时经过地主老财家门前,不但不施舍,还放出狗来咬。有的时候讨得少些,父亲总是让爷爷、奶奶和小姑先吃。每到晚上,一家人不是露宿人家门洞底下,就是住宿在破庙里。
经过一个多月的沿街乞讨,风餐露宿,一家人来到河南的永城县。由于这里也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土地干旱,在这里的人们也都忍受饥饿的困扰。
一天,父亲一家走到一个村子,恰巧遇见同村姓常的老乡。他家比父亲一家早些时候出来讨饭。常家有个儿子叫常同茂,和父亲同岁,俩人从小要好。

在那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年月,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父亲见到同村的小伙伴儿更是喜出望外,俩人见面手拉手一蹦有多高。为此,两家老人也十分高兴!
爷爷在家时就曾听说东北地方富庶,是养穷人的地方,只要能吃苦耐劳就不愁吃穿,当时村子里也有不少人家闯关东。
当下两家老人商量,认为只有闯关东才是生存之路。就这样两家人一同结伴儿,边走边沿街乞讨。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走了将近5个多月,终于来到东北长春。

到达长春后,父亲一家租住在二道河子(现二道区,那里原来是贫民区)一家偏厦。那家房东也是山东老乡,对父亲一家的到来相当热情。 那间偏厦不到10平米,刚来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子里还在滴答雨。房东发现后,找些油毡纸把偏厦屋顶漏雨的地方给修好。

冬季来临,屋子到处透风,墙角四周都是冰霜,就是火炕有些热乎气。每天晚上父亲都会戴上棉帽睡觉,有时睡到半夜父亲还会被冻醒。虽然住宿条件不好,但一家人总算有了安身之处。
常同茂一家和父亲家住邻居,每天他总是来找父亲一起玩耍还一起去拾破烂。
自打来到长春后,爷爷一直在外给人家打零工赚钱维持家里生计。奶奶在家里给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赚些零花钱来补贴家用。

就在父亲一家来长春的第二年,长春市内涌进不少关里逃难的难民,在大街上找零活的人也越来越多。爷爷每天出去的很早,到晚上总是两手空空地回家,奶奶看到爷爷哀声叹气的样子,就知道今天又没找到活干。即使这样爷爷还是每天照出不误,有活就干没活就在家待着。那时,家里是吃上顿无下顿,一家人过着缩衣节食的日子。
这年腊月三十的下午,爷爷和奶奶觉得这日子真的无法再过下去了。俩人商量后,奶奶让爷爷拿着家里仅存的一点钱,拎着面口袋,去街里买了一斤驴肉和二斤白面准备今晚全家吃顿饺子。

当爷爷手里拎着买来的驴肉和面,恍恍惚惚地走到一家药铺时,踌躇不前,爷爷瞧着药铺门上挑的膏药幌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过了许久,爷爷这才步履蹒跚地一步步挪进药铺的屋里,来到柜台前,从兜里掏出仅有的零钱买了包砒霜揣在怀里,并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
当爷爷把手里的驴肉和面口袋交给奶奶后,便一头倒在炕上抱头痛哭。爷爷地这一举动,把父亲和小姑都给惊呆了。这时,奶奶也在一旁掉眼泪,奶奶这一哭不要紧,父亲和小姑同时抱着奶奶大声哭起来。
正在全家哭得伤心时,忽听有人敲门,父亲赶紧把门打开一看,原来是常同茂的父亲。

当常爷爷走进屋后,见此情景,心中感到疑惑。随后,他把手里拎着的一小袋白面和一块儿猪肉放在桌子上,便问爷爷咋回事?
这时,只见爷爷缓缓地从炕上坐起来,好半天才对常爷爷道出事情原委。

爷爷对常爷爷说,自打入秋以来,街上打零工的人特别多,自己出去一天不一定能找到活干。所以家里是吃上顿没下顿,年底这些日子几乎天天在家闲着,一寻思,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这才出此下策。
爷爷说完后,又从怀里掏刚出买来的砒霜给常爷爷看,常爷爷这才恍然大悟!常爷爷又接着和爷爷奶奶说,他这次来,就是告诉你们全家一个好消息!
原来,常爷爷在一家工厂做工,这家工厂的老板也是山东老乡,平时和常爷爷相处得很好,爷爷一家的困境他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他把爷爷家的状况和老板说后,老板听了很是同情,当时就答应让爷爷过完年就去他的工厂上班。

常爷爷讲完后,全家人停止了哭泣。此时,爷爷和奶奶脸上地愁容也顿时消散。这时,父亲高兴地跑过去搂着常爷爷脖子亲。
常爷爷临走时又从怀里掏出些零钱放在桌上,并和爷爷奶奶说,今后别再做傻事,家里有啥事和我说,咱们毕竟是老乡嘛。
过完年后,爷爷就去常爷爷所在的工厂做工。至此,爷爷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里的生活状况也逐渐好了起来。

父亲10岁那年。有一天,和小伙伴儿常同茂一起拾破烂路过一所小学校。学校刚刚开学,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每人背个小书包去上学,小哥俩儿趴在学校的栅栏外羡慕不已。
晚上回家后,父亲便向爷爷提出,自己也想和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读书认字。爷爷和奶奶商量后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并很快把父亲送到这所小学校读书。
在学校,恰巧和常同茂在同一个班级。
父亲13岁那年(父亲刚刚念完小学三年级),爷爷把父亲拉到身边,和蔼地对父亲说 :“我和你商量一件事,你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念完小学3年级,男孩子能认些字就可以了,家里生活困难你是知道的,我这阵子经常闹病,身体又不好。这不,离咱家不远处有个木匠铺,老板也是山东人,人挺好的,手艺也不错。我打算送你去学徒,你愿意吗?”父亲很爽快地答应道:“我愿意!”
其实父亲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而且特聪明。在学校读书时就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家里的生活窘境,父亲很清楚,早就想自己能做些事情,给家里分忧。
那时,常同茂因家里发生变故,因此,也辍学在家,后来他父亲送他进一家白铁铺学徒。
父亲来到那家木匠铺学徒,在那里免费吃住,学徒期间不给工资。名义上是学徒,可头三年就是帮老板娘哄孩子、倒尿盆打杂,根本就学不到手艺,老板娘还经常找茬打骂父亲。

木匠铺的老板(也是师傅)会拉京胡,也喜爱唱京剧,闲暇时就唱上几段。父亲有空自己就偷着学习拉京胡、吹唢呐、唱京剧。不久,父亲就学会拉京胡,而且京胡拉得相当不错。打那以后,每当老板唱京剧时父亲就负责给他伴奏。为此,老板也非常喜欢我父亲。
一晃来到木匠铺三年整,父亲也刚好满16周岁,老板这才正式教父亲木匠手艺。由于父亲聪明、勤快、好学好问,学徒还没到3年时,父亲便学会看图纸、制作门窗、屋架放大样、屋架制作和放线等工作。在施工工地现场,父亲能够独挡一面,很是受老板的赏识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至此,东北人民在日本鬼子的铁蹄奴役下长达14年之久。
当年,大舅把父亲介绍给母亲时,说父亲人好、忠厚老实、又有一门木匠手艺,哪朝哪代都不会挨饿。
开始母亲并不同意这门婚事,后来在大舅极力撮合下,于1943年6月的一天,母亲和父亲结为伉俪。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时间地英勇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鬼子。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至1948年10月国民党守军在长春驻扎。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叫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占领国民党大房身机场,同时,解放军开始围困长春。那时,长春市内粮食紧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家家户户都没粮食吃。

恰巧,那年母亲正怀我大姐,在这之前细心的母亲存有几十斤杂粮,以备急用。
1948年5月至10月间,由于饥饿,没有吃的,有不少长春市民都被活活饿死。
当年我家有一盘小石磨。每天母亲就用水泡些杂豆,父亲便用小石磨磨小豆腐,再添些野菜煮着吃。就这样,一家人勉强糊口度日。

1948年10月19日这一天,长春解放了。为庆祝解放,长春市民家家户户放起鞭炮,欢天喜地奔走相告,那情景简直就像过年一般。
从此,我们一家人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尽快恢复城市建设,经长春市政府批准,长春市第一家建筑企业,“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于1949年7月30日正式成立。
同时,父亲也报名参加合作社工作,并在施工工地现场做工长一职 。自从父亲参加工作后,改名为张鹤亭。
由于父亲在工作中一贯表现突出,单位党组织培养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建筑市场需要,经市政府批准,将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即国营企业。

1956年全国实行工资改革,建筑业土建实行7级工资制;安装实行8级工资制。当年建筑公司内共有6名技术好,有突出贡献的人享受超八级待遇,即每人每月工资定为102元,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在建设人民大会堂时,国家征调全国各地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日夜兼程进行施工。当施工进入尾声阶段时,土建装修工程进度缓慢下来。原来是装修工程量太大,高级木工不够用。这时,人民大会堂指挥部向全国各省市调集大量高级木工前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战。
当时,父亲所在的建筑公司,也分配到一个名额。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由父亲代表公司前去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木工大会战。

对于父亲在会战中的表现,人民大会堂指挥部的领导给予表扬。
一个月后,当父亲圆满完成会战任务回到长春又受到公司领导的嘉奖。
为报答党的恩情,父亲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工地施工现场,精心组织施工。为确保施工质量与工期,父亲经常不回家,吃住在工地上。
父亲在施工中,严格要求施工质量,力求做到对每一项工程精益求精。十几年来,经父亲组织施工的多项工程,都被公司质检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由于父亲起早贪黑地忘我工作,加之身体严重缺乏营养,不慎患有肝硬化腹水疾病。同时,也没有及时治疗,不幸于1962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永远地离开我们,享年50岁!
今年恰逢父亲逝世61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祭奠在天之灵的父亲!
作者:张文革 写于2023年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老知青。
退休前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虽到古稀之年,仍酷爱文学。
写作宗旨是: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