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山脚下的三个年轻人来自农村,从小在一起玩大,胜似手足。为了生活飘泊异乡,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自知。命运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向他们各自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与生命抗争,与命运妥协,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第 三 章
塞外谁料逢益友异乡佳丽自倾城
三人连续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次日下午到达目的地草原钢城。
却说汉中老乡‘白文明’,人送绰号‘白日鬼’。中等个子身材偏瘦,梳个大背头,脑子灵活精明能干。
爱交朋友对人热情,而且偏爱喝酒,关键是八两一斤都喝不醉,人称不倒翁,此时正在出站口等着。
外面天气挺冷,不停的刮着西北风,坐上出租车还好点。地上的积雪还未彻底融化,见不到阳光的路面还结着冰。
到了老乡白文明店里,炉火正旺,全身立刻暖和起来。两间门面,十二张桌子,四面全是平房。
牌子上面写着主营面皮、扯面、臊子面、炒面、油泼面、水饺、盖饭、夹肉饼、凉菜炒菜等。
当晚又叫了几个老乡,全是汉中卖面皮的。其中有‘白文平、白文志、陈国华、田汉生、张乐宝’几人早已到齐。
海元和陈国华是扯皮子亲戚,白日鬼早就准备好了鸡鱼肉类。把两张长条桌往屋子当中一拼,菜往桌子上一端,算是为子凡三人接风洗尘。
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一样的口音,一样的家乡菜,喝的是长脖子二锅头。
老乡见老乡,心情大不一样。子凡从皮箱里拿出兵马俑香烟,准备给每人发一包作为见面礼。
打开一看立马傻了眼,只有前面两盒是兵马俑,后面全是清一色的‘祝尔康’。
子凡脸上刷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根,明明七块一盒的兵马俑,怎么一下变成两元一盒的祝尔康了?外面包装一点都看不出来。
幸亏长喜跟着去买的,当场还能做个见证,要不然这人一下丢大发了。
长喜道:“我可以做证,两人一块去的商场,一共买了两条一百四十元,日他妈的这城里人也太坏了”。
老乡道:“再好的烟吸到嘴里也就是冒个烟儿,就算十元一盒的红塔山,还不是一求样冒个烟了事,别生气了,喝酒要紧”。
几个人轮番劝酒,暂时缓解了尴尬气氛。酒足饭饱后,子凡就把三人来的目的说了一遍,希望大家多多帮忙。遇到合适的房子,只要人多地方当道,互相通知一声。
白日鬼已经把住宿的地方订好了,小旅馆一间房三张铺,每晚三十元。就在斜对面往北一百米处,三人暂时住了下来。
次日早上,三人在白文明店里每人吃了一大碗扯面。单位上班吃早点的人多,几人赶紧吃完挪地方。去文明住的后房院子里取出旧自行车,只有两辆。
子凡骑了一辆,长喜带着海元。三人沿着大街小巷,边走边看街道两边的空门面房。
只要上面写着出租两字,就下车打听情况。人多地段好的房租太高,偏僻的地方人又少,三人就像无头苍蝇毫无目标的乱跑。
中午看到一家牌子上写的‘汉中面皮扯面’字样,进门一看,是昨晚在一起喝酒的海元亲戚陈国华。两口子正忙,屋里根本没地方坐。
三人便站在外面抽烟,等中午忙完再进去。但见小店人来人往,生意非常好,价格也不贵。
中午以扯面、油泼面、盖饭为主,品种不多,但吃饭的人却不少。一点半以后人逐渐减少,三人进去坐下。
国华道:“喝白酒还是啤酒”?
一般中午都是随便吃点,晚上才是喝酒的时间。子凡道:“中午不喝酒,随便吃点什么都行”。
国华道:“汉中人爱吃大米,我们每天中午都要焖一电饭锅米饭,有吃米饭的就卖。尤其是盖饭,卖不完就自己吃,先炒几个菜下米饭”。
自己便去厨房里炒了两个素菜,还有青椒肉丝和蒜苔肉片。给每人盛了一大碗米饭,从冰箱里拿了几瓶啤酒,几人都不喝。
国华道:“既然中午都不喝酒,那就先吃饭。晚上去吃涮羊肉,来到内蒙古必须吃顿羊肉,否则就不算来内蒙”。
当下打电话订了雅间,晚上七点半在‘东来顺’火锅店为子凡三人接风。子凡也不推辞,知道说也没用,便答应晚上准时见面。
饭后三人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找房,顺带熟悉地方。每走到一处便停下来四处观看,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从来也未出过远门。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晚上来到火锅店,只见门口用黑漆木板做的对联。上面写道‘东来顺常来常顺,火锅城火爆钢城’,横批是‘涮肉喝酒’。黑漆金字分外注目。
几人进了里面雅间,见白家三弟兄和昨晚喝酒的人都在场,只差田汉生一人未到。
国华也不客气,对几人道:“干脆不等了,他来后再加盘肉就行了”。
便端起酒与大家共同碰杯,都是自家人,不用说什么客套话,一切的言语全包含在酒中。铜火锅的特色是里面放上特制木炭,铁盖子上冒着火焰。
等锅里面的调料水沸腾之后,再把两边铁环提起来放在空处,汤里面的香味一下就散发出来了。羊肉放入四周,麻酱根据自己口味轻重选择。
子凡三人第一次吃这么好的涮羊肉,那种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而且羊肉没有膻味,入口即化,色香味形令人难以忘怀。
大约十多分钟后田汉生才来,自不必说罚了一小杯酒,好在都是性情中人。虽说迟到十来分钟,喝上一口表示个意思就行了。
说实话,子凡第一次在东来顺吃涮羊肉,印象自然深刻。
许多年以后,只要提到涮羊肉,就会想到东来顺,可惜的是再也吃不到以前那个味道了。
子凡几人连续十多天在市区找房子,每天骑着自行车乱逛。
到了饭点,就在老乡店里吃,这里的老乡都团结。平时就跟着帮忙和面、揉面、有时也帮着扯面。
看大家都买了手机,子凡也买了一部‘爱立信’旧手机,这样联系起来更方便。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青水区’长青营子找了两间门面房。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两间平房,后院两间小房刚好住人。也不管那么多,先干起来再说。
老乡帮忙打灶,找人刮腻子。去旧货市场买桌椅板凳、电视、冰箱,所用的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三人分工明确,海元在后院蒸面皮,煮茶蛋。长喜负责揉面、扯面、捞面。子凡端面捡碗,擦桌子、顺带洗碗收钱。
好的一点没事的时候,三人跟国华文明等人学会了扯面烩臊子。该学的都掌握了,选在二月中旬正式开业。
由于地理位置好人也多,当天卖了四百多元,可谓开门红。算是相当不错的生意了,从此以后每天营业额都在逐渐增长。
当晚三人异常兴奋,等所有准备事项完成后,又商量着第二天该怎么营业?毕竟以前没干过这个行当,也算初次创业,心中把握不大。
子凡等两人睡了,方才拿出笔记本在上面题古风四首,也不知韵律平仄是否正确:无题!
其一
莫道红尘倍感凉,
苦于生计走他乡。
竹床不觉春梦短,
银烛憎嫌夜梦香。
其二
恨花少语自凋沦,
嗟惜多情枉此身。
清水倒悬无主月,
乡愁偏顾有缘人。
其三
雁飞空谷亦清凄,
意欲东君护鸟啼。
却恨层林许多树,
无缘借得半枝栖。
其四
身披日月度平生,
脚踏山河靠自营。
赖有三星常眷顾,
任君行去百般成。
小店自此走向正规,生意倒还不错。就是每天忙的不行,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干别的事情。
刚开始三人最怕生意不好,每天盼着营业额不断增长。过了一段时间逐渐保持稳定,子凡方才放下心来。
合伙的生意不好干,三个光棍每天轮换着干活。今天你蒸面皮,明天他揉面扯面。反正不管多苦多累,坚持到半年多时间,还是产生了矛盾。
刚开始的时候子凡拿出三分之二多的本钱,长喜不到三分之一,海元一分钱没有,本身也没钱。
这种小买卖都是手头活,尽管不用出太大力气,但的确很辛苦。
每天早晨最迟六点准时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关门。工商和卫生防疫站都要办证,几乎每天两头见不到亮。
这长喜在老家好吃懒做惯了,海元不必多说,都是不操心的主。
两人走到一起少不了磕磕碰碰,争争吵吵是常有的事。天天六点钟起床,两人都吃不了这种苦头。
半年时间下来,海元和长喜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让子凡赶紧找人,这活他俩干不了,宁可找个出力的活干,也不愿成天待在店里遭罪。
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
正当子凡为海元和长喜的事而烦忧的时候,这天早晨遇到了汉中老乡,姓‘魏名功成’。在钢城当了九年兵后转业到当地派出所,成了一名副指导员。
子凡正在店里忙着卖早点,就见‘魏功成’穿着制服进来,用汉中话说,来一碗热面皮,一碗菜豆腐。
子凡一听口音,这是正宗的家乡人,又是民警,当下喜出望外。
忙说道:“老乡请坐,马上就好”。
急忙往碗里多放了些菠菜豆芽,几勺油泼辣子,味道调的稍重一些。因本地人辣椒吃的少,卖面皮全靠辣椒要好,不然没味道。
子凡把调好的面皮双手端到魏功成面前道:“老乡你先吃着,差什么调料自己放”。这老乡也不客气,端起面皮拌匀就吃,还不时说味道真好,跟老家味道差不多。吃完又要了一碗,两碗面皮一碗菜豆腐总算吃饱了。
两人一交流,互相问了姓名,家住哪里?更巧合的是,子凡和魏功成都住在同一个县。两家距离也就十几公里,开车最多半小时就到。
千里之外遇见老乡,这是何等高兴的事啊,况且年龄只差几岁。子凡心里更别提了,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功成吃完后要给钱,子凡肯定不收。两人正在推让之际,这时一个身材修长、皮肤白皙、长相甜美的女子走了进来。
一眼看到魏功成,连忙道:“魏导,你也来吃面皮”。
功成道:“我也是第一次转到这里,看牌子上写的‘汉中面皮’才进来,没想到还真是地道的家乡人,味道确实不错,你尝一下就知道了。
我最近去了趟外地,才回来没几天。平时没时间过来,今天刚好碰到,以后想吃面皮就方便多了”。
子凡给这个美女调了一碗面皮,双手端了过去。可能是辣椒放的太多,吃了几口嫌太辣,咽不下去,所幸把菜豆腐吃完了。
觉得有点不够,子凡又重新做了一小碗扯面端过去,美女吃后赞不绝口。
功成给子凡介绍道:“这美女姓‘艾名昆’,在市区某路公交车站当副站长。她爸在分局当副局长,刚好是我的上级领导。
艾昆去她爸单位,有几次我给领导汇报工作时碰巧认识,最后就这样成了朋友”。艾昆道:“我经常早上吃扯面,这是最合我胃口的早点,也是最好吃的面,味道好,臊子也非常地道,难怪吃的人这么多”。
说着从包里扯出一张伍拾元的票子给子凡,要和功成的早点钱一块儿结。
子凡哪里肯收钱,好不容易在这碰到个老乡,又介绍艾副站长给自己认识,总共也就十来块钱的事。
子凡死活都不要,说什么都不收。一来初次认识功成,二来也是缘分使然,总不可能见钱眼开吧?以后还要见面,况且两人都是不差几块钱的主。
艾昆见子凡不肯收钱,就说道:“我离这很近,以后还会经常来吃,你不收钱我以后就不来吃了”。
子凡道:“随时欢迎你来,明早我少放些辣椒就行了,给你和魏导调成不用刀切的热面皮你尝尝,味道比切的还好吃。
老家叫热面皮,还可以加豆芽蒜苗青菜炒着吃,等你吃一回就知道了”。
功成和艾昆还要上班,临走前给子凡留了电话号码,方便以后再联系。
子凡把功成和艾昆的电话存好道:“明早过来吃热面皮,到时候我给你两打电话或发条信息就行了”。
两人各自还要上班,暂时作别。
此后只要有空,功成和艾昆隔三差五总要来吃早点,接触时间长了关系自然更加密切。
尤其是艾昆,最后和子凡竟成了无话不谈的‘红颜知己’。共同的话语越来越多,都喜欢唐诗宋词,爱好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两人竟然破天荒的苟且在一起,产生了一段‘孽缘’。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自从认识功成之后,子凡经常给他打电话,没事的时候喝点小酒。
按说要是别人,功成很有可能借故推辞。毕竟身份不一样。为这子凡也想过好多次,自己几斤几两,难道心里没点数吗?
可随着交往的时间一长,两人说话还挺投机。本身又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饮食习惯和家乡情结大同小异,把两人的距离逐渐拉的更近。
子凡心里明白,不能给功成增添一丁点儿麻烦。桥归桥路归路,一码是一码。
吃饭喝酒可以,但其他的事闭口不谈,更不能随便找功成帮忙,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交往下去。
当过兵的人性情比较直爽,不爱拐弯抹角,这点子凡心里非常清楚。不给对方添麻烦,尽量不找对方办事,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过了几天,子凡给功成打电话,想约他有空的时候晚上喝酒。功成道:“等星期六不上班的时候再说,最近这几天事多,到时候电话联系,再给你介绍几位在钢城当过兵的汉中老乡。
他们现在都定居在这里,和你老家离得都不远,你可以和他们认识一下,将来说不定对你有所帮助”。
子凡道:“等你电话通知,我提前订好雅间,到时见面再说”。
子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直到卖完早点九点左右才能歇一会儿,抽支烟后又要到菜市场买菜,准备中午和晚上的所需食材。
几乎天天如此,这是每天的基本任务。菜要新鲜,还要及时清洗干净,以备中午晚上急用。看似简单,实际繁琐。
中午两点过后基本没啥事了,才能长长松上一口气,准备几人吃的午饭。
不管咋样,这些活不干不行,少干一样就会耽误事情。这也是开小吃店的辛苦之处,别人谁能体会?
未完待续...(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