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秋雨含凄情
吴熙禄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夜,我在睡梦中被凉气激醒,只听冷雨敲窗,夜幕静寂,点点冷珠似乎滴到了我的心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苦吟,从夜雨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雨滴敲出灵感,构思了如下诗句:
夜半凉雨溅窗棂,闻滴心寒古今同。
多见早春雪化水,不独秋雨含凄情!
自古咏者不乏悲秋之作,历代不乏“自古悲秋多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类名句传世!后者曾被近代女杰秋瑾吟咏,成为痛惜神州落难的悲歌!秋雨,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凄凉悲壮之词!“悲秋”作为中国文化基因传递,是一代代人的共鸣。
然在我的体味中,令人生悲的不只是秋雨。早春之雨不光有“润物”之功,更有冷气袭人之感,“倒春寒”之惧!
大凡人在雨中,眼前尘埃顿去,最容易唤起旧日的情思。怀旧,没有不凄然的!即便是回顾过去的欢欣,也因时不再来,物是人非,心情依然是凄凉!夜间感味冷雨,才有了这首诗。
不过我也在想,同样是冷雨,人们为什么对春雨和秋雨的感受如此不同呢?譬如,在诗文中,春雨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露,而秋雨呢,竟成了“愁煞人”的坏天气!
雨很无辜。它生于自然,评价却取决于人的感受。这感受又因季节不同而不同。被称为“甘露”的春雨,是因为它“知时节”,落在万物生长的当口,种子、禾苗需要雨露滋润,所以又称“喜雨”;秋雨呢,因为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万物走向萧索落寞,人们触景生情,自然是凄凉愁苦!于是便有了世人“喜春”、“悲秋”的不同心境。
寒冬腊月呢,雨又幻化为雪花,于是便有了伟人眼中的“北国风光”!季节使然矣,为何取悦、牵累于雨!
作为文化现象,还是挖掘他的积极意义吧。
春雨也好,秋雨也罢,从感受上说都是“冷雨”。就是因为它“冷”,才使人“静”,进而清醒。对社会、人生多了些审慎的目光。
“冷静”“冷静”,“冷”了才能“静”,古人组词颇有讲究。
2002年于黄羊山生活区。
原创首发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