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父亲
作者/饶晓辉/江西

题记:小时候,您的肩膀是我看世界的瞭望台,是您,把我举过头顶拥抱世界……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又是一年清明至,在这个思亲祭祖的传统节日里,倍加怀念我逝去多年的父亲。此时此刻,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父亲啊,我真的好想您!记得以前我在他乡工作每次回到家里,看到您,感到好踏实好安全。都说好人命不长,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您一生忠厚善良,童叟无欺,白手起家,孝亲敬友,却早早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好心痛好难受的,往事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1995年开春之际,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突感身体不适,母亲便立马打电话告诉我。(那时我在外地工作)闻悉此事后,我即刻启程回家,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带着父亲前往省城南昌问诊。抵达南昌后,已是九十高龄的外公通过他在江西师大的一位朋友介绍,我陪同父亲去省肿瘤医院挂诊。经过外公朋友介绍的张医生对父亲身体的全面检查后确诊,父亲得的是肝病,而且很严重了。记得检查结果出来后,张医生把我单独叫了过去,把检查报告单递给我看。当我看到报告诊断结果一栏上书写的“肝CA”三个冰冷的数字时,我心里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张医生告诉我说,父亲的病已是晚期,没有住院的必要,我这给你开些药回去吃吃看。另外,回去以后可以到民间找点偏方治疗,但绝没有特效药,兴许能延长你父亲的一些时间吧!就这样,在谢过张医生后,我便带父亲回到老家,一边吃药治疗,一边打听民间医治的郎中。不久后,经人介绍说,樟树市药材市场有一位陈姓老中医,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专长。闻听此消息后,我如获至宝,便领父亲启程前往樟树求医。辗转来到陈老郎中的药铺,当我看到室内挂着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时,心里窃喜,看来父亲的病有得治了。老中医在对我父亲的身体状况,进行一番望闻听切后,随即开了一个月疗期的中药,并嘱咐了一些注意事宜。临别之际,他把我拉到一边说,用完这个疗程的药若有效果,你再带父亲过来看看,如果没有丁点作用,就不用来了。闻毕,我心情十分沉重,但又能怎样?只希望能有奇迹在父亲身上发生。从樟树回家没几天,父亲再三催我回单位上班,并宽慰我说他很快会好起来。见到父亲心情竟比我好时,也确是因为工作关系,我对母亲交待好一些事后,便返程回单位去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和父亲永远的诀别。大概半个月后,家里告诉我,父亲已经走了。待我风尘仆仆到家后才知,自我离开家不几日,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但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父亲一直不让母亲告诉我。现在想起来,这都是我心里永远的痛,悔当初没能在家多陪陪父亲。父亲啊!父亲,在您老人家弥留之际,我却未能在您身边尽孝。

岁月难抹去往昔的记忆,更抹不去父亲对我们如山的情意。总以为时间还很长,总以为下一次会好好地陪着您,我总以为啊!却就这样失去了所有。有您的日子,我总是那么无忧无虑;有您的日子,我总是那么自由自在;有您的日子,我总是那么无牵无挂。人啊!往往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故事也往往是重复上演。从小到大都在父亲的呵护下成长,从小到大都在父亲慈爱里度过,现在失去了,我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无从靠岸……
“觉起晨曦对昼阴,拥阶黄叶照空林。寒枝自落谁家雀,残月孤悬故里音。”此时此刻,我唯愿天堂里没有病痛,父亲安息。如果,如果有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让我好好孝敬您。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