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大 剃 头
作者 司令璋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此时,不由想起我早逝的双亲,其音容笑貌,宛若眼前,特别是我大给人剃头的那些场景,又在我脑际萦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大用的剃头刀,是从铁匠手里直接“撒”来的,什么意思?当年,一个原因是农民缺钱,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工匠或商家,为了让用户相信他的产品质量上乘,价格合适,商品先让你试用,你认可了再付款。所以,不少工匠和商家经常将商品赊销给用户,到了麦收或秋收过后,再来收款,这便是“撒”货,常见的有菜刀、逼土及犁铧、剃头刀等。
当然,“撒”货要比直接付现金要贵一些。我大“撒”的剃头刀,硬认贵,也要亲手试试,确保买到好货。

再说,新买的剃头刀,膛(刃)厚,需要开口。一般人为省事,先用砂轮或启子把刀膛刮薄,然后再用磨石打磨。我大则不然,他把剃头刀买回来,等到雨天无农活时,才“摊整场(专门)”磨,先用粗砂石,后用细砂石,最后用羊肝石精雕细磨。磨时,边加水边磨,以防干磨,刀刃发烧,回钢变软。他磨呀磨,累了,抽袋旱烟,歇一歇,接着继续磨,今天不行,来日再磨。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语故事的情节所异的是,那人磨的是“杵”,我大磨的是“刀”;那人是老“妪”,我大是老“翁”。
磨到最后,那剃头刀变得通身铮亮,闪闪发光,简直成了一个艺术品,他才开始测试。
测试是个专业活。我大先用右手拿着刀子,用左手大拇指在刀刃上横刮几下,一是听声,二是手感;再下来,用刀刃在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轻轻的割试;最后直接在自己的头发上,试着剃;最后的最后,取来一缕长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便一刀两断,这样就大功告成。此刻,我大才长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磨刀的整个过程,我大自始至终认真耐心,一丝不苟。他说,这样磨出的刀刃均匀、光滑,刀子搭到人头上,感觉特别舒坦。
剃刀磨好,便可使用,用后再磨,如此循环。若正用时,感到饨化,也可临在湿布上用力“逼”两下,就锋利如初。
剃头刀备好了,就要选择一个和适的天气,因为农村剃头是在露天进行的。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中午时分,阳光灿烂,关中人把中午饭吃成了一个“老碗会”,村口的大槐树下,聚集着大群的老少爷们,人们席地而蹴,个个端着硕大如盆的老碗,里面分别着水围城的揽团、裤带宽的然面及筋道耐嚼的驴蹄子面,大家边吃边谝,从河东河西,到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谝至兴头上,有人竟然用筷子敲着大老碗,吼起了大秦腔。
我大蹲在人群中间,老碗里的饭还没吃完,身旁就放了几盆热水,盆里放着毛巾,盆外放着肥皂,几个大伯早早吃完饭,蹲在一旁,正巴答着旱烟,等待我大饭罢为他剃头。
当我大吃完最后一口饭时,最先来到的大伯已洗好了头,润湿了发,我大拿出剃头刀,他二人把湿毛巾扽长,刀子在上面“逼”了两下,便开“镰”收割。

农村人剃头因陋就简,是蹲着进行的,我大戴好老花镜,貓下腰,右手操剃刀,左手绷紧对方的头皮,在头顶划开第一刀。这一刀一般是从头顶划向脑门的,然后不断地向外蚕食,扩大范围。把头顶前方剃光,向征着“前途光明”。然后向两侧拓展,叫“左右逢源”,一刀一刀,全部剃完,便是“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我大戴着老花镜,娴熟的手上下飘移,他一会儿仰头,用剃头刀的木把将老花镜往上一掀,仔细观察,形如犀牛望月;一会儿低头,从架在鼻梁上老花镜的上方,向下鸟瞰,何似齐烟九点;一会儿用手摸摸,那里还有长发残留,便杀他一个“回马枪”;一会儿用毛巾蘸水,再润湿风干了的头发,可谓“水漫金山”;一会儿双腿叉开马步,腰貓如弓;一会儿双脚一前一后,似蹲似蹴又似跪……不管什么姿势,他手中那把剃头刀,总是在春日的阳光里,来去自如,闪闪发光,翩翩起舞,犹如采蜜的蜂,戏花的蝶。
整个头粗略剃完后,我大反复摸,反复刮,最后,用剃刀把头皮轻轻地细刮三遍,刮得你头上痒痒的,身上酥酥的,心里麻麻的,晃晃忽忽,如坠五里云雾,顿觉飘飘欲仙,怪不得我大给人剃头时,竟把有的人都剃得睡着了!
我观察过我大给人刮胡须的过程,更是全神贯注。刮上唇,他让对方把嘴朝下努;刮下巴,让对方伸长脖子。而他自己鼓的劲,比对方还大,一会儿嘴努得紧绷绷的,一会儿脖子伸得像大雁。看来剃头确实不是个轻松活,特别是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几条街的妇女,都争先恐后把娃带来,让我大给娃剃个“腊葫芦”;二月二,龙抬头,我们家挤破了门,大“龙”小“龙”都要抬头,我大忙一整天,晚上剃刀放下,浑身像散了架。我难免发几句牢骚,我大却戏言:“那些“龙”将来都是我的抬罩(放灵柩的轿子)人。”
我还注意到,当我大的剃头刀,轻轻伸进对方的耳朵里剃耳毛,或者小心翼翼沿耳廓,游刃有余地刮汗毛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剃头也确实还是个技术活。
这个技术活里,我大有三手绝活,远近闻名。
绝活之首,是给小孩剃头。娃娃年龄小,不懂事,有的一见剃头刀,就吓得大哭大叫,百般折腾,刀子接触嫩嫩的头皮,轻不得,重不得,稍不留神,就会刀下见血。
但是,我大一套“快乐剃法”,他给小孩剃头,娃不哭不闹,一袋烟功夫,就能剃个光葫芦。
给小孩剃头前,他不紧不慢,边抽着旱烟,边指导娃他妈给娃先洗润头发,并叮嘱,洗头水不能太热,先让娃耍水,再给他脸上弄水,最后才给头发上润水。要是月子娃,他要求娃他妈把娃夹在右肘之下,右手再托住宝贝的头,大拇指和中指捏住宝贝的双耳(防水进耳),脸朝上,左手由上朝下洗。
在用剃头刀以前,先让孩子玩玩具,即使最后动刀子时,也是先用刀背刮其头皮,迷惑小孩,趁其不备,出其不意,刮一刀子。有时,趁其乖爽时,噌噌噌!连续刮几刀,那动作,如蜻蜓点水,轻盈敏捷,且拿捏得轻重得当,恰到好处。
我大很讲究小孩的发型,女娃要前留海,后帽盖(小辫),男娃脑袋后浅窝处还特意留一撮“气死毛”(据说,若有的小孩大哭,以致昏迷不醒时,拽一下“气死毛”,立马就苏醒。)若为十世单传的宝贝蛋,头顶上还要留一个小辫,末稍扎一条红头绳,春风徐来,那小辫来回摆动,活似货郎的拨郎鼓。
给小娃剃完头,我大习惯性地揭起炕席,摸一把炕土,手转着圈,抹到娃娃的头上,并且轻轻地拍打着,边拍打边唸叨:“光光头,打一百,不出几子不出虱……”,逗得小孩笑咯咯直笑。
就这样,不管小孩美丑,经我大剃个头,立刻就变成漂亮的俊蛋蛋,孩子妈忍俊不禁,抱个娃从东头转到西头,故意在众人面前显摆。
我大剃头的第二个绝活是,六十多年前,就设计出现代的新潮发型。
我的头,从小就是我大剃,后来上了完小,我们的老师,都留着“洋楼”。年龄大的留“背头”,年轻的有“一边倒”,有“分头”,同学们也纷纷效仿。我非常羡慕,回来告诉我大,他说:“我也给你剃个‘洋楼’”。于是,他把我头顶上头发留下碟子大一个圆形,其余地方全剃完,然后用剪刀剪去四周伸出来头发的虚稍,这座“洋楼”就建成了。
第二天到校,我的头,成了班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形象地戏称它为“凉粉碟碟”。

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街上常见有的“二道毛”留的发型,也是四周剃光,头顶留着个“凉粉碟碟”,和我大给我剃的那座“洋楼”一模一样,还说是新潮。这还算什么新潮?这分明是我大六十多年前发型设计的专利。
我大剃头的第三手绝活是“自剃”。我大过余自信,不放心别人,自己的头自己剃,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在一次“老碗会”上,应乡党要求,我大进行了“自剃”现场表演,我亲眼目睹过那个全过程。
他自己洗润好头发后,一手剃,一手摸,边摸边剃,不紧不慢,来去自如,那剃头刀拿在他手里,好像长了眼一样,一刀挨一刀,有条不紊。剃前面,犹如用梳子朝前梳头;剃后面,他伸长脖子,从上到下,“飞流直下”,一刀直达发际。头旋那地方,头发生长的方向是旋涡状的,俗称“牛笼嘴”,特别难剃,但我大手到发除、迎刃而解。
这“自剃”犹如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剃完,引爆了乡党们热烈的掌声。
我大一直坚持“自剃”,直到最后一次“阴头”,也是他自己剃的。
我大也曾为一位陌生人剃过“阴头”。
一天,咸阳某小区一老者,不幸患脑溢血,医院诊断为“脑苫形成”,若救治,只能落个人财两空,无奈之下,医生放弃治疗,让家属为其准备后事。
后事首先是剃“阴头”、洗“阴脚”,然后再穿寿衣上路。洗脚好办,剃头成了难题,老者这颗光瓢,理发店里的年轻理发师,一则嫌晦气,二则他根本没剃过睡姿头,所以,不论多少钱,无人接这活。
情急之下,小区门卫(我们村人),告诉老者他儿,说我大剃头是个老把式。他儿便以门卫为向导,驱车前来我家,要请我大为他大剃“阴头”,我感到晦气,借口我大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意欲推辞。不料,我大听说人家既有危,又有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他那把剃头刀,“该出手时就出手”!他风风火火赶到那陌生人的家,连口水都没顾上喝,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摘掉了老者的“乌纱帽”,刮完他满腮胡须,立马让他变成了“白面书生”。
他儿十分感激,掏出一张“红版”,双手递给我大,不料,我大严辞训斥:“你咋这样看不起人?”那人以为我大嫌钱少,又掏出一沓“红版”双手递过来,我大不屑一顾:“我给人剃了一辈子头,收过谁一分钱?”
那人肃然起敬,感激涕零,带领全家,端端正正、恭恭敬敬、给我爸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今又清明,我站在二老墓前,回想起悠悠往事,款款善举,特别是我先人大爱无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我引以为豪。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我带领全家,端端正正、恭恭敬敬、深深地向他们鞠了三个躬。

作者简介:司令璋,(1947~),陕西咸阳渭城区人,大学文化,理学学士,中学髙级化学教师。
文学爱好者,《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年来,在多家电台、报刋及网络平台发表通迅、散文、小说、诗歌、影视等近百篇(部)。
多年从事化学教学,兼搞教育行政,历任渭城区、咸阳市及陕西省教育工会主席、副主席及委员;市、区化学学会教研员;髙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兼总支书记等职。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