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大姑姑
作者:岫岫
2022年12月3日大姑姑走了,走的安静而祥和,跟父亲一样,未留下只字片语,挥一挥衣袖,飘然而去。此时正值北京疫情严峻时刻,我们都未能见姑姑最后一面,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吟诵一曲<送别>,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
大姑姑一生勤劳,宽厚大度,善良正直,是家中的长女,自小便帮爷爷操持家务。爷爷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农活、家务活都不精通。奶奶又小脚,在娘家是独生女,千般宠爱,也不善于忙碌,于是一家人的家务担子自然落在大女儿肩上。姑姑好学,生在这个家庭,目识墨染认得很多字,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从未在正规的学校上过学,姑姑常以此为憾。爷爷觉得愧对大女儿,曾许诺等日子好过些了,让大姑姑考个卫校类的学校,以后好学习工作,但由于生活的过分艰辛,承诺都化为了泡影,理想对姑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生活更多的是无奈和纷杂。姑姑却昂起了头,协助爷爷承担了风风雨雨,阴阴晴晴,而从无怨言。家境清寒,爷爷又被某些人说成了有文化倾向的人,致使姑姑在当时已算大龄青年了才出嫁,姑姑却理解相信父母,只说:“世间父母最好!婚后姑姑随姑父在北京生活,由于不愿在家相夫教子,自己多次找工作,屡经周折,最终被招在国家邮电部工作,直至退休。
大姑姑身材高大、端庄贤淑。工作上雷厉风行,吃苦耐劳,和同事们相处融洽,情同姐妹,同事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大崔,经年之后还奔波着去看她。三年自然灾害,姑姑率先捐款捐物,她老人家说“没有国哪有家,哪有我固定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国家现在有难,我应该捐款捐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家国情怀,本性纯真善良,敦厚朴实,是姑姑最大的亮点。

父亲和大姑姑相差5岁,小时候完全是姑姑的小跟班,姑姑有需要合作的活,也总爱喊上大弟弟,有了好吃的也总给大弟弟多分些,父亲也总乐意听凭姐姐的招呼,用父亲的原话是:对姐姐既敬畏又亲切。姐弟情深,父亲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无论是在大同还是西安,总绕道去京看望姑姑,逗留几日,有什么心事也总爱向姐姐倾诉,姐弟之情可见一斑!而父亲每次归来总带来姑姑的小礼物,笔、本、小围巾……逢年过节更是没少吃了姑姑捎回来的带鱼、奶糖、六必居的酱菜、稻香村的糕点,我们打小就能感受到:姑姑真好!

记得我们第一次去京,姑姑领着我们在大院里到处转转,邻居们凑上前问:凤妹,这是谁呀?
“侄女儿亲侄女儿”
“几朵金花,真好!都说侄女像姑姑,像!”
“是吗”姑姑已经笑得合不拢嘴儿,笑意满满的注视着我们,过了一会儿又说:“更像我弟”怜爱之情表露出来。姑姑家都是男孩,而我们家一色儿姑娘,姑姑总想留一个在身边,由于种种原因都未成行,姑姑在晚年尤感遗憾。姑姑爱我们,也关心着下一代,去年春天时,90岁高龄的姑姑频频住院,可能她老人家感觉到来日无多,悄悄叮嘱我:平时工作忙,注意身体,别累着,孩子能多读书,尽量别忙着找工作,知识越丰富,社会才认可,我没上过学,就喜欢文化素质高的,孩子上学,我永远支持。”我从平凡而坚韧的姑姑这里得到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有这就足够了!
亲情无价,爱亦无价,美好的记忆,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她柔软美好,像老照片,像一首经典的老曲,在不经意间会翻看响起。亲情如月,她融融的照在身上,溶在心里。亲情若水,清澈透明,她浸润心田又在血液里暗暗流淌。
清明节到了,居庸叠翠,细雨微蒙,园子里玉兰花盛开着,松柏相映,肃穆淡雅。
一生勤勉勇担风雨
万古清扬驭驾轻舟
姑姑,我亲爱的姑姑,为你写下一段追忆的文字,献上一束盛开的鲜花,愿您老人家:此处安然,永远静好!
一一 侄女儿:岫岫
2023年4月3日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岫岫,轻云出岫,敏行于风,喜欢花草文字,赏明月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