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即《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采获所安”,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原文】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解读】
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尽孝,最不能等待
为人子女者,大家可以在心里问一句,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今年有多大了?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的。而且现代社会,由于多数人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对父母的关心也日渐淡漠起来,除了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以外,就连节假日的时候也不主动问候一声。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有违孝道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即便生活再忙碌,都不应忽视对父母的孝敬。
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原因,即孔子所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他们会为父母健康、得享高寿而高兴。这样不仅能与父母同享天伦之乐,自己也会有足够时间孝敬他们。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而惧怕自己陪伴在父母跟前的日子又短了些,不能尽孝于他们。也就是说,父母的生日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永远都是惧大于喜的,因为自己能做的太少,而父母能给的太多了。若是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你才幡然醒悟,你就算是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说起来真是让人伤感,很多人可以记住爱人、孩子,甚至是同学、朋友的生日,可是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我们常年在外求学、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也许我们还会经常惦记父母,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问候他们,有时也会给父母准备一些礼物,可却将有着独特意义的父母的生日给忘了。有的时候,我们或许会给父母过生日,但程序是越走越简单,孝敬之心也随之淡化。
不管怎么说,忘记父母的生日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明白,只要父母还健在,就是子女们的福分。所以,从今天起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记住父母的生日,要在父母有限的晚年,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大限度地宽慰父母之心。要知道,在给父母一份孝心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一份安心。
其实,我们的很多遗憾与悔恨往往就源于自己对自身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们对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渴望与关注,并且孜孜以求。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很矛盾的劣根性。它让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了自身所拥有的更加宝贵的财富,譬如父母之爱,试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父母之爱更加无私和伟大的情感吗?
有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人一旦离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你所遗憾的不能用来生补偿,所以请在父母有生之年献上你最真挚的孝心,不要到失去之时再追悔莫及,不要让自己对着这句话痛哭流涕……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在途中听到有人哭的声音,而且那声音非常悲哀。于是,孔子对他的家仆说:“这哭声悲哀是悲哀,但却不是丧亲的人的悲哀。”结果他们继续驱车上前,刚走了一段路,就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只见那人抱着镰刀,戴着生绢(表示守孝),哭的样子却不甚悲哀。
孔子下车之后,追上去向他问道:“您是什么人?”那人回答说:“我是丘吾子。”孔子问:“你现在不是在办丧事的地方,为什么还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失去了三样东西,自己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现在后悔哪里还来得及啊。”
孔子说:“您失去的三样东西,可以告诉我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隐瞒。”
丘吾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很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失去了我的双亲,这是我的第一失;之后,我又长期辅佐齐君,但是他骄傲奢侈,尽失人心,我作为臣子的职责没有尽到,这是我的第二失;我平生很重视友谊,但朋友现在都已分离,甚至是断绝了联络,这是我的第三失。树想要停下来,但是风却不停;儿子想服侍父母的时候,可是父母却已经去世了。不再回来的是时间,不能够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现在和您告别,就去投水而死吧。”于是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后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此事,这足以作为借鉴。”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中辞学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越来越多。
在当代生活,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一位记者采访比尔·盖茨,找了几次找不到他。终于有一次,在飞机上两个记者抓住了机会,然后问比尔·盖茨,人世间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没有想到,比尔·盖茨说的不是机会,也不是什么商机,也不是说什么这个那个不能等。比尔·盖茨对他们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
比尔·盖茨把这种爱,扩大到团队,最后扩大到全世界,所以,比尔·盖茨拿出500亿美元的35%,捐给慈善基金会。
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亲情具体而入微的论述,这正是因为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亲情、讲孝道的人。
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日都能够熟记,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肯定还记着朋友、同学、老师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能够随时提醒自己去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祝福。但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却不大能说得清或记下自己父母的生日。
现在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幡然醒悟,还是来得及的。我们应该记住:永远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当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不抓紧时间尽孝,最后留给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责,那还能有什么呢?
【原文】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注释】
①逮(dài):及,赶上。
【翻译】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解读】
不要轻许诺言
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在这方面,东汉时期的范式足能成为大家的榜样。年轻的时候,范式与张劭同在洛阳读书。学成后他们准备回家,由于两人的感情很好,在分别时依依不舍。范式对张劭说:“兄弟,两年后的今日,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与你聚会。”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二人的约期眼看就要到了。张劭就让母亲准备酒菜,打算好好招待范式。张劭的母亲劝他说:“山阳(范式的老家)郡离咱家有一千多里地,而且又过了这么久,他不一定会来的。”张劭却肯定地对母亲说:“范式是个极为守信的人,他一定会来的。”张劭的母亲看到他对范式如此信任,只得准备酒菜去了。等到了二人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诺言。范式和张劭之交,其信义之风,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
孔子认为,诚实与信誉可以为人们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走向成功。而能否兑现曾经许下的诺言,则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当大家许下对别人的承诺时,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欠别人的心理。因此,当你要允诺别人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对方若是没有得到你的许诺,心里就不会有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等待下去,失望也就不会有了。你若是许下了承诺,就好比在对方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指望着你能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要是你能做到自然是两全其美,可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了空,那给对方带来的可就是最直接的打击,甚至对你产生质疑,以后都不会再相信你了。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没机会去做或者没有能力做好,只是大家没有将自己的诺言当回事,用心去履行而已。这种轻诺寡信的行为,是为人处世时的大忌。
因此,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轻易地向别人许诺,即便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也不能马上答应,一定得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当然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并不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只是事态的发展并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若是你轻易地承诺下来,将会给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增加难度。若是完不成的话,还会失信于人,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不管怎样,许诺不做,或者许下诺言而做不到,对自己来说,都是极为可耻的。
【原文】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注释】
①约:约束,拘谨。
【翻译】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
【解读】
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少犯错误
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换做现代的话讲,就是自律。孔子认为,普通人决心身体力行,实践圣贤之道,虽然行动上能够坚持,心中却仍然有所放纵,导致行为也会出现偏差。如果能收敛自己的心绪,约束自己的思想,每件事都从念头开始严守规矩,怎么会出现差失呢。在身心上做到省约,不做放逸之事、非礼之事,就不会败坏道德而失去志向;在用度上做到省约,不做奢侈无益之事,就不会劳神伤财,所以过失自然会减少。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9岁时就做了州主簿,18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突出,很有声望。他之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据说他在做尚书郎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察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比起袁聿修来,唐朝皇帝唐文宗就没这么明智了。
唐朝唐文宗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随后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没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谓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身上的毛病过失就好比树干、树枝和树叶,而心上的毛病过失则是树根。出了问题从身上改,能够改正某一个问题,却不能改正一类问题。只有从心上改,彻底转变了心中的念头,才能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
【原文】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注释】
①讷(nè):说话迟钝。
【翻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解读】
少说话多做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语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为人处世的玄机,即少说话多做事。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就已成了当时智者行事的重要法宝之一,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
讷于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提醒我们少说话。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若是一个正常人整天不说一句话,那就有点儿不正常了。但是,说话多了也不行,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其次,要求我们少说空话和大话,空话废话毫无意义,而吹大话,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孔子一向反对多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话应当少说。
少说话对于大家来说,尤其是对一些刚刚入职的人们来说,更是一条好好生存下去的金科玉律。不该说的就不要说,想说的也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后再说,这才是比较高明的交际手段。大家想想,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最好还是沉默一点的好。若是忍不住多嘴的话,很有可能你连自己如何出丑都不知道。虽然此言有点儿消极,但却不失为一条明哲保身的妙计。
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许多事情,尤其是社会性事物,表面上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是千头万绪。而且,许多时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看起来是做件好事,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再说,任何事物都处在时时变动之中,眼前有利,并不代表将来有利;对有些人有利,并不代表着随社会大众有利。如此等等,不加深思和认真实践,很难理解做事之难,也不会有长远眼光。少说话,勤观察,理清头绪;重实践,多做事,识得轻重缓急,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