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原文】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①。
【注释】
①瑚(hú)琏(liǎ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具,很珍贵。
【翻译】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解读】
在《公冶长》这一篇中,孔子对一些学生作了评价,主要是勉励和赞扬,同时也表明了孔子评价人的标准。子贡在孔子学生中是个通才,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皆很擅长且很有成就。瑚琏是古代国家举行大典时用的一种贵重而华美的玉制祭器,平常供在庙堂,精美洁净而庄严。此处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说他才智出众,堪当重任。
【原文】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囗给②,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佞(nìng):能言善说,有囗才。
②御:抵挡,这里指争辩顶嘴。囗给(jǐ):应对敏捷,嘴里随时都有供给的话语。
【翻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
【解读】
莫逞囗舌之能
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仁”的境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孔子最反感的便是巧言令色之人。本章孔子借别人对冉雍的评价,再次对好逞口舌之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与人争论没有赢家,只会使事情更加糟糕。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避免与人争论”列为说服他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认为,一场辩论的结果会使辩论双方比以前更坚持他们的见解,更相信他们的绝对正确性。如果辩论输了,你是真的失败了;可是如果赢了,实际上还是输了。因为你辩论胜了对方,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卑,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对你的胜利充满怨恨。况且,对方即使在口头上认输,但心里肯定是不会服气的。孔子的言论,与卡耐基的观点异曲同工。
苏轼的才华绝世,但仕途却一路坎坷、屡遭打击,这与他直谏朝政、讽时讥世有很大关系。在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时,他就写了首《山村》的诗,即:“杖藜衷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诗的大意是老百姓得到了青苗钱后,就立即在城中过度消费。后来,他又作《秋日牡丹》一诗,其中有两句是“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被人看作是借化工比执政,借闲花比小民,讽刺当朝的执政者,被人从湖州任上逮捕回京问罪。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之所以身陷囹圄,就是因为逞口舌之利。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但反应快,口才也好。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在高谈阔论,总是在炫耀着自己的才能有多么出众。倘若他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争辩,很可能会凭着自己的“辩才”无往而不胜。不管自己有理没理,只要让他们抓住了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就会展开大肆攻击,将对方辩到哑口无言。这种人若是放到辩论会上或是谈判桌上,也许是个人才。可是,人生不是一场辩论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强势”,早晚是要吃亏的。
还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是真理的拥有者,喜欢与人争论不休。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有些时候言辞也是很苍白无力的,它根本就不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就算是口若悬河也无济于事。因此,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谨言慎行。要知道,在他人面前逞口舌之能是毫无意义的,有时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晚了。
【原文】
5.6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
【注释】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若,孔子的高足。
②说:同“悦”。
【翻译】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解读】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学好知识,就去为官做事。孔子是鼓励学生从政做事的。他让学生漆雕开去出仕,但漆雕开觉得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没有充分的把握,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孔子很满意他这种谦谨的态度,认为他有沉着好学的品行,知道尚须进德修业,而不急着做官,没有沾染上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急功近利的作风。
【原文】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①,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①桴(fú):用来在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
【翻译】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解读】
不逞匹夫之勇
在本章中,孔子在评价子路时说其“好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好勇斗狠,而是说他凡事全凭血气之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遇事比较冲动,处事急躁,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是很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陷自己于不利。为人处世有时虽然需要果断和勇敢,但却不能因此而鲁莽行事,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很多人因为一时的冲动,付出了惨重代价。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被项羽所逼,困守成皋西北一带。为摆脱困局,刘邦派人联络梁地的彭越,让他率领军队骚扰项羽后方,并阻断了楚军粮道。为解除后顾之忧,项羽决定亲率大军攻打彭越的军队,命大将曹咎留守成皋,临行前项羽告诫曹咎说:“汉军要是前来向你挑战,千万不能与他交战,只要不让他们向东进攻就行了,我用15天的时间杀掉彭越,然后就来与你们会合。”曹咎满口答应。项羽帅精兵攻击彭越,势如破竹。再说成皋前线,项羽离开后,汉军果然向曹咎挑战。开始的时候,曹咎不予理睬。刘邦知道曹咎性情暴躁,有勇无谋,就命士兵屡次骂战,说曹咎像女人一样胆小,躲在城内做缩头乌龟。士兵连骂几天,终于激怒了曹咎。他不顾项羽的严令,率军渡河迎战,结果被汉军击溃。曹咎等人失了战略要地,而且违犯了军令,自己无法向项羽交代,便自杀而死。这一败,彻底打乱了项羽的军事计划,使战争陷于全面被动。无奈之下,项羽只得与刘邦议和。双方订下条约之后,项羽撤军,而刘邦则撕毁条约追击项羽,楚军在垓下全军覆没,项羽自杀。曹咎的冲动,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且直接导致项羽战略被动,彻底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形势。
子路也是一个急躁冲动的人。从上述言谈中不难看出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之严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孔子深知其中的危害。这番批评,目的是为了让子路在平时多收敛些,行为上不要过于偏激,否则于己于人都不利。当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对子路的勇敢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中肯客观。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有所褒扬。褒扬的目的则是为了告诉子路,鲁莽冲动固然不对,但英勇果断却是优点,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是值得表彰的英雄气概。只是勇猛不要过头,要注意把握其中分寸。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批评子路“好勇”的时候,也是在提醒子路“好勇”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一时脑热,徒逞匹夫之勇。真正值得提倡的“勇”不仅是有法可依,而且还应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
【原文】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①,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②?”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
②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翻译】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读】
此章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标准——仁,他的学生们都没有达到,这也反映了为仁之难。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很高,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轻易以仁来许人。
【原文】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②。”
【注释】
①愈.胜过,超过。
②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翻译】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解读】
颜回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融会贯通,对一个道理领悟透彻,触类旁通,无所遗漏。就连素日以机敏聪慧著称的子贡都坦陈自己赶不上颜回,因为他自己对一个道理的领悟,虽有相当把握,但是还没有到透彻与周全的程度。孔子博闻广记,领悟力非凡,但还是认为自己和子贡在对道理的领悟和触类旁通上赶不上颜回。就老师不必各方面都胜过学生而言,孔子立下了表率。
【名家解读】
仁之表现为事功。在孔子思想中,仁心之表现为事功,以遂民之情,适民之欲。因而改造经济物质环境、建立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等等适度满足人群的普遍需求,如前述文化生活环境设计之部分者,最易为吾人所理解。盖此情与欲浮现于仁心之上层,其需要与满足,最易发现,亦最易认知。古今来政治家的心力,无不集中于此。孔子自不例外,故赞许管仲之功曰:“如其仁!如其仁!”而孔子恓恓惶惶,志在行道,然具体言之,仍不外蕲求前述文化生活环境构想之全部实现,以顺其道德化的事功,而达到老安、少怀、友信的目的。尽管孔子和管仲对事功显现之层次境界有高低之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对事功有所创建,可以说殊无二致。于是孔门弟子中遂有事功派之产生,如子路、子贡、冉求、宰子、子张等,即其著者。
【原文】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①。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杇(wū):.同“圬”,指涂饰,粉刷。
②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
【翻译】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解读】
做人要言行如一
在本章中,孔子的话并不难理解,他是在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嘴上说什么就要去做什么,做人应当言行一致。若是心口不一、阳奉阴违的话,就像是朽木与粪土一样,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既能反映出个人的行为处世态度,也能体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言行如一的人,不仅是言出行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先做再说,有一说一,绝不夸大其词。言行不一的人与言行如一者的表现正好相反,两种人完全是背道而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一起的。做人言行一致是讲诚信的主要表现,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在公司里面,利用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就躲到一旁偷懒。等到上司向他要方案的时候,他又推脱自己还没有做好,这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像这种行为,若是偶尔出现一两次还是可以原谅的,但若每次都这样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
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这看似简单,若要落实到生活中却殊为不易。我们身边有许多言行不一者,却缺少言行如一者。言行不一有多种表现形式,比方说,有些人平日里“雷声大,雨点小”,为人眼高手低,言多行寡,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看着很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儿,到了最后甚至早已偏离了初衷。还有一些人在平日里喜欢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这种人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几乎成了本能。这种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少去履行自己所说过的话。还有一种人,他们的言行完全相悖,完全信奉“厚黑学”。在他们的心里、眼里只有利益,但在表面却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满嘴的仁义道德,而在行动上却是“为人民币服务”。这种人当众是仁者善人,背地里却是社会和国家的蛀虫,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却很大。
言行是否一致,是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信任的重要标准,在结交朋友或选拔人才时,我们应该寻找言行一致者,抛弃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试想,大家若是全都言行不一,这个社会就没有诚信可言,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