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永明
三月的家乡,被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氤氲成金黄,黄得高贵大气和典雅。在古代,这种黄色是皇家帝王专享,现如今每一个百姓都可拥有。人们共赴一场盛大的花事,尽情享受拥抱大自然的馈赠。
家乡的“山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六届,每年在这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秦岭南坡,徜徉在家乡10万亩的山茱萸花海之中,欣赏人间仙境,成为一幅大美无边油画的一部分。
我一直生活在家乡,被这美景感动过无数次,慢慢产生审美疲劳,又多次去洋县、城固欣赏油菜花,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大美。无论是观赏油菜花,还是山茱萸花,都应约上三五知己好友,一同去赏花、赞花、分享对这天赐美景。上沙窝有大湾有片千亩山茱萸树林,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在上少窝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山茱萸花海踏春游”的启动仪式,我虽未届届参加,可也参加过多次。今年的启动仪式受县文联之邀,与本县众文友一道同往。
在山茱萸祭祀活动前,邂逅了《读书村》里四位文友:建新、沈芳、芬玲、胜文。虽然我们从未谋过面,却在“村”里以文会友,非常熟悉了,他们的文章我读我分享,我的文字他们也读也分享还评论留言。文友一见分外激动和高兴,嘘寒问暖,似久别重逢、交往甚深的故人,纷纷在山茱萸花树下拍照合影留念。我们在相谈时,竟然错过了观看山茱萸祈祷祭祀活动。
启动仪式尚未开始,会场外又邂逅了白忠德和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师大教授朱鸿老师。白忠德是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了多本散文集,上高中时与我有师生之缘,平时联系颇多。朱鸿老师是全国著名的散文大家,著作等身。去年九月底,我在西北大学参加省作协的培训班时,朱鸿老师曾给培训班作过题为“关于散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收获颇大,印象深刻,没想到竟邂逅在上沙窝。闲聊中知他与我同庚,我已退休三年了,可作为教授级别的他仍在上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党高弟老师是佛保局的植物专家,专业知识广博,摄影技艺一流,文笔很棒,经常受邀出外讲学,出版过植物学专著,还与著名作家叶广芩合著《秦岭无闲草》一书,今日与我们同行。党高弟、朱鸿老师与我一起有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山茱萸。朱老师说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有人说是吴茱萸,可他今天感觉是否应该为山茱萸?我与高弟老师一致认为这个“茱萸”就是山茱萸。我国茱萸有三种,即山茱萸、吴茱萸、草茱萸。小时候我家屋后就有一棵吴茱萸树,别名气辣子,是一味顺气的中药,果形似花椒,农历六月成熟,叶在农历九月已快掉落尽了。而草茱萸是纤细的草本藤蔓植物,农历九月已枯萎了,况且生长在江南。诗中的东山是指华山以东,仍属秦岭山脉,而这个季节恰是山茱萸果实成熟期,红似玛瑙的山茱萸果,树枝上一串一串极为好看,既可食之还有装饰之效。朱鸿老师同意我们的观点。我们互加了微信,以后我在微信上可以常看他分享的新作了。
图片
现在无论是写诗歌、散文,甚至新闻报道,许多人都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绝句惜字如金,说到山茱萸时,也把“山”字省去写成了“茱萸”,三种“茱萸”既不同种也不同科同属。虽然把山茱萸叫成茱萸不准确,也懒得去纠正了,反正山茱萸名气大,知晓吴茱萸和草茱萸的人很少,也不至于引起混淆。
那天吃过午饭后,在上沙窝大熊猫救护繁育基地,还邂逅了在西安照看孙子,很长时间不曾相见的学校同事;在刚建成的携程农庄民宿村,邂逅了三十多年前曾教过的学生学君,还邂逅了一位远嫁沙窝子,在携程农庄民宿工作,带我们参观解说的四川女子鲜娇,她还答应了在有空时接受我的采访。
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在山茱萸花开的季节,以花为媒,让我邂逅了这么多的文友、老师和朋友。感谢盛开的山茱萸花,感恩所有的美好和遇见!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