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富授权发布
吴成富同志简介:
吴成富,男,汉族,1950年12月29日出生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文化程度大专,政治专业。
1968年12月25,日插队知青;
1972年3月1日,招工进国营重庆造船厂工作,在27车间龙门铇床技工,车间材料员(仓库主任);
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到厂党委纪委、宣传部、组织部工作。
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脱产到四川省第二党校政治专业学习,获大专文凭。
1987年3月至1989年10月在河南淅川县寺湾乡採金船施工队任党支部书记兼工地主任。
1991年到厂人事劳资处工作,历任干部管理员、副处长、处长。
2005年12月正式退休。
退休后在重庆市浩迪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任顾问;
到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心农场搞农业开发(大棚无公害蔬菜);
重庆市延伸科技公司(防伪)业务经理;
重庆市南岸区丽华酒店(四星)采购员;
重庆市1573乒乓球俱乐部 教练;
重庆市恒大城体育运动
中心乒乓球教练;
重庆市巴蜀小学乒乓球馆教练;
2020年11月任重庆市知青乒乓球俱乐部联盟会长至今,2023年4月7日,吴成富供。
千年古镇焕发青春
吴成富
我出生在距重庆朝天门约四十公里的巴南区木洞镇石堡街,現69岁,从出生到现在,从未中断来往木洞,尤其是父母亲健在时,过年过节都要回木洞团聚,現在虽然少了点,但毕竟每年都有哪么几次。因为木洞是生我养我,培育我成长的地方,木洞有我的亲人,还有我家长辈的祖坟,木洞是我的根,也是我的魂。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率部族奋战三年,打通了铜锣峡、明月峡、青草峡,疏通了长江河道,部分部族人选择明月峡下端定居。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决定建一座禹王庙,工匠们四次寻找建庙木材,在一个洞中发現了优质木材,而且是取之不尽,取走一根又来一根,直至禹王庙建成,木洞也因此而得名。
木洞北临滚滚长江,后靠幅员辽阔的四川、贵卅、云南,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盐马古道的起点,客商、挑夫、骡马川流不息,是重要的货物集散的水码头。客商们从自贡贩来盐巴,从内江运来糖,各类物资汇集在这里,然后四处分散开来,云、贵、川的山货、药材也从这里发往各地。明、清以来,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在木洞设有代办,还有外国人长驻木洞,收购桐油等物资。唐代诗人王维的《晓行巴峡》中“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北国舟中市,山桥林秒行"就是对当时木洞繁华的真实写照。
在木洞的盐马古道上,活跃着一批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挑夫,他们挑着担子,抬着滑杆,背着背篓,健步如飞在古道上。他们一般都邀三喝四,结伴而行,一是可以互相照应,二是可应对匪患,三是好承接大的生意。我外公也是当年活跃在盐马古道上的挑夫,因为其个高体壮,敢于担当,不怕祸事,侠义心肠而赢得了挑夫们的尊重。我外公还利用常年行走在盐马古道的机会,从贵州带回了外婆,当外公瞎眼的姐姐摸着外婆细皮嫩肉的手感叹地说道:兄弟,你带回来个啥子妹子,你喂不喂得家哟!外公还真把外婆喂家了,并为外公生下了一男三女。只不过外婆从那里来,家有何人,外公外婆从未提及,外婆也从来没有回过娘家。对外婆的身世之谜,没有任何人能揭开,说不定还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木洞还以上有明月峡,下有箭滩的险恶长江水域而闻名。听常跑川江的老一辈纤夫说"青滩叶滩不算滩,箭滩才是鬼门关"。箭滩好似一堵莫大的墙倒下,拦住江水,形成一个断崖似的滩,洪水季节排山倒海的轰鸣,让人闻而生畏,更不要说木帆船的航行。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船只和纤夫葬身箭滩,才使常年行走在川江的不惧风险的船工和纤夫談箭滩而色变。正是有了险恶的木洞长江段水域,才铸就了木洞人“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的风格和精神,才有了木洞长久不衰的华丽诗篇。杨沧白、丁雪松是受木洞风雨熏陶,从木洞走出去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动人事迹影响着木洞的后人,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人们,使大家不管身处何方,境况各异,都能挺直脊梁,响当当做人。
木洞还以远近闻名的榨菜、蜜枣、桔饼、瓜片、蚕桑、山歌而享誉中华大地。木洞榨菜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以其香脆而闻名遐迩,只是产量少而曲居涪陵榨菜之后。蜜枣是很多家庭都会做,工艺简单便于操作,特别适合妇女儿童劳作,含一颗蜜枣在口,还真是甜在心里。桔饼是用川东盛产的红桔作原料,经过若干道工序,蜜制而成,那种甜中带点微酸的味道真是美到极致,而且还能止咳顺气。瓜片则是用冬瓜作原料,按严格的工艺流程最后蜜制而成,咬一小口瓜片在嘴里,甜而不腻,入口化渣,别有风味。桔饼、瓜片是春节期间制作汤圆芯子的必备食材。木洞的山水特别适合栽桑养蚕,是农村一个重要的经济收入,蚕丝也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山歌是木洞人的最爱和专利,木洞山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会唱,个个能唱是木洞的一大特点,比较专业的唱到了中央电视台,一般的木洞人都能吼上几嗓子。
我从11岁离开木洞随父亲在外读书,读书期间的寒署假必定回木洞过。1968年底上山下乡我投親靠友当知青回到木洞镇中垻村,经过三年零三月的磨砺而被招工进厂。我在木洞当知青期间,当过搬运工,抬连二石,码头卸货,扛过粮包,盐包,挑过煤炭、鹅卵石。在川江上当过纤夫,嘿咗嘿咗的川江号子我是那么熟悉。还肩挑背磨的挑糞挑菜,挖土种菜,施肥打药。我从小耳闻目睹了木洞人的那些精彩和艰险的往事,又亲身经历了三年多的木洞知青生活,对我的人生极其有益,哪种“铁作脊梁宜自强"的精神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指引和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真是获益匪浅。
木洞这个千年古镇,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的地方,也由于时代变迁而几经沉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木洞拥有一批有影响的地方国营和乡镇企业,木洞榨菜厂,木洞织布厂,木洞地毯厂,木洞铁合金厂,木洞修缮建筑队,稍远点有东泉絲厂等等,真是风声水起,百花齐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三峡库区的综合利用开发,对木洞的定位和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木洞麻柳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和医药产业为龙头的开发已初见成效。木洞镇新河街的综合开发与千亩格桑花的融合相得宜彰。木洞中坝大桥的建成开通与中坝的游艇开发及中坝大草原交融发展,又是木洞的一个亮点。苏家浩的开发利用和木洞长江大桥的修建则是木洞发展的强劲势头。东温泉和丰盛古镇与木泂形成三角旅游更具吸引力,再加羊鹿野生动物园和丰盛里面的熊猫基地,更使旅游添彩。今年底开建的沿江350公里高铁木洞设立车站,更加为木洞的综合发展增添强大的后劲。千年古镇绝对不会沉寂,千年古镇木洞必定会焕发青春!
2019年9月27曰于重庆江北区大石坝。
舌尖品幸福, 吴成富
民以食为天,这个大家都清楚明白的话题,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的喜庆日子里,我来说说这个话题,并引伸出一日三餐,用我们的舌尖来品品我们的幸福。
我们这代人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经历了大家都清楚的年月,在长身体时饿过饭,经历了生活物资紧张的漫长票证时期,见证了生活物资丰富的转变过程,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由物资贫乏到物资丰富,让我们体会和见证了七十二年的巨大变迁。
我50年出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饿肚子,上山下乡当知青,饱尝和见证了物资短缺的艰辛,也曾到农村去搞农业开发(无公害蔬菜),也到四星级酒店干过采购,所以对生活物资的情况有所了解,也就能谈谈食为天的话题。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民都经历了饿肚子,包括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我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自然挨饿的程度就更严重一点。当知青时见证了神仙难过正二月的真实情景,过年都要过,东拉西借过完年,地里青黄不接,家中存粮耗空,外出借粮度日就成为了常态,怎么拖到小春(胡豆小麦等)作物收获就是胜利。我当知青是种蔬菜,吃国家供应粮,日子尚好过点,但附近农民种粮吃饭就麻烦大啦,到蔬菜队借粮的络驿不绝,我们生产队办菜时,周边围了一圈又一圈人,背着背篓,一有机会就下到菜地抢菜叶子,拿回家去熬粥度日,看着让人心酸。实行票证大部分适应城镇人口,而农村的农民,只有少量的如布票之类,粮票、油票、肉票、等只有城镇人口才有,农民吃肉只能自己养猪,而且是交一只给国家,自己才能吃一只,养不起猪的就只能看别人吃,或者买高价。一般农民家都尽量杀过年猪,熏猎肉,把边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盐淹起来,炒菜时用筷子夹一小块放锅里熬油炒菜,要吃一年哟。至于存粮多少,基本看不到,本来人多地少,产量低,还了借粮,所剩无几。城镇居民每月国家定量基本有保证,比农民日子好过多了,但每月一斤肉,二两油还是油水少,肚子里劳肠刮肚的,食量也就大,我记得我一餐吃一斤粮米饭很轻松。
改革开放后,农村承包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品种也上去了,吃饱的问题解决了,向着吃好,吃讲究因人而异,因身体需要而吃。十年前我到江比区五宝镇以前常到我家借粮的亲戚家中作客,看到家中大仓小仓的稻谷,我惊讶地问他,怎么这么多粮,是别人放在你家里吗?他回答到,自己家的,一年押一年,新粮出来把旧粮卖掉,没办法哦,基本家家都这样。我在武胜县种植无公害蔬菜(大棚)两年多,也对农村种植养植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全面理解。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产品分一般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分层次对土壤、水、肥、农药、空气、种苗等有具体要求,比如对农药要求是高效低毒,以前我当知青时用的乐果、六六六等找都找不到,普遍采用生物和光波杀虫,以确保质量。我当采购时,经常跑农贸市场、超市、菜市场,西三街的水产,大阳沟的各种食材是必备品,品种齐全,按质论价,质量问题几乎没有出現。
現在我经常听人讲:現在的东西吃起来没有以前的香,没有以前的味道。从前三天一个小牙祭,五天一个大牙祭就不错了,一斤肉经得住整几回,現在天天吃肉,什么海鲜,山珍,野味,各人把味整大了,嘴巴吃刁了,自然就没有以前的味啦。現在的生活物资可以说是极大丰富,想吃啥都办得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本地的,外地的,外国的,都可吃到。特别是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退休老人,想多吃几口,又怕这怕那,还战战兢兢,没办法,牙齿输了,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再加上这高那高,只有望菜兴叹。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我们用自己的舌尖品过酸辣苦甜,但我们最终品到的是甜,品到的是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2021年10月5日,
吴成富写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华润中央公园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