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明
中明姓杨,我习惯叫他中明。中明有个绰号叫8角,这个绰号也是当年那批学生崽儿取的。那些年工厂效益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许多学生,尤其针织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乐意分到我厂工作,以为能发挥专长。人多了,年轻又乐观的这些学生崽儿相互间就喜欢打趣,取外号。除之前工友《虾子》 中提到的虾子外,还有许多形象的绰号,如地皮、丝瓜、特混、……至于中明的来历就不在这儿明说了。
中明是涪陵人,那时涪陵还属于四川。中明身高和我差不多,但人长得比我帅。中明眉毛长得有点长,是典型的长寿眉。中明性格慢,说话不急,现在好点,早前,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
中明喜欢抽烟, 一天可能要抽两包吧。中明抽烟有个习惯,一边抽,一边捏揉烟卷,也许是捏松点烟好抽。
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那些年我喜欢喝酒,也喜欢约人喝酒。中明刚来时不怎么喝酒,但经不起麻辣的诱惑,工友的撺掇,还有那帮学生崽儿的裹挟,周末也时常一起喝酒。中明喝酒,划拳都不行,划拳老是2-1 -5(一种针织机的型号Z215)。中明自知其酒量,喝不下了就会遛。记得有次在弹子石喝酒,中明和虾子中途拦了一辆摩的跑了。两人酒喝多了,明明是回南坪的,却让摩的司机朝三棉厂方向开,完全是南辕北辙。两人到了河边发现方向错了又让司机开了回来。
中明是天津纺织学院,现在叫天津工业大学,针织专业毕业的学生。针织行业有北有天纺,南有华纺(华东纺织学院,现在叫东华大学)的说法。说明这两所院校在行业内名气较大。
中明运气不是很好,毕业时工厂已人才济济:有西北纺院的,有华东纺院的,有郑州纺院的,有成都纺织专科学校毕业的……要是中明早几年分来也许很快就给他安一个总工位置。
中明很长一段都在车间工作,业务上属于我领导。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明在车间虽然委屈了几年,但学到许多真本事,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至于我下海后他接任我的职位才如鱼得水。
中明在车间时,我常带上他一起开发新产品。他来之前,工厂就引进了四台德国产单面圆机。由于引进的设备,机号偏高,(单位距离内织针数)型号较多:四台机有三个型号,引进几年一直在车间闲着。有人在单面提花机上织出了单面添纱组织,即表面是涤纶,里面是纯棉的组织,以下简称单面涤盖棉。而另一台多路进纱单面机和一台电脑掉线提花机仍在车间睡觉。
有专业人士说,这两种机器织不出单面涤盖棉来,我偏不信,于是带上中明和另一名郑州纺织学院毕业的学生在那台多路进纱的单面机上试织单面涤盖棉。经过三天调试,我们终于在那台圆机上把单面涤盖棉织了出来,经染色验证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一点不露底。这台机器编织单面涤盖棉比那台小提花圆机产量至少高出30%,因同样尺寸的设备这台机器进纱路数多36路(产量和进纱路数成正比),另外,单面机编织时速度也比提花机快。
单面涤盖棉产品的开发填补了我厂运动装系列空白。运动装大致可分入场服和比赛服。双面涤盖棉大多用来做入场服,后来大多做成休闲服;单面涤盖棉大多用来做比赛服,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的比赛时穿的背心、短裤等。而国内比赛报面料当时还是空白,一些专业比赛服还得进口,可以说单面涤盖棉产品的开发填补了国内某些比赛服项目的空白。
之后通过完善工艺,制定标准,(那时,国内没有单面涤盖棉比赛服标准)从此,单面涤盖棉占据了我厂运动装系列的半壁河山。当双面涤盖棉陷入滞销时,单面涤盖棉仍有部分市场。
单面涤盖棉的编织确实有难度。这种组织的编织就相当于用两根不同颜色的毛线织毛衣一样,织出来的毛衣绝大多数是花眉实眼的;只有极少数人能织出里子一个色,面子一个色。因两根毛线编织时出现在表面或里面的概率是相同的。
织这种面料,一、设备要精密,二、织针要选用扑头针,三、导纱器(俗称梭子)要有不同进纱孔,这才能保证进纱角度;四、卷取机构卷取力要平衡连续,许多圆机卷取机构卷取力是间隙式的;之后就是调试问题了。调试得当面子纱就能覆盖住里子纱,调试不好纱线就容易翻纱,俗称露底。
我们开发出这种单面涤盖棉后,许多工厂想仿制都没能成功。我知道的就有绵阳经纬编厂,他们想在国产单面机生产这个面料就没成功。他们一个技术厂长问过我,怎么他们生产这种面料总露底?我说你这个设备精密度不够。还有,有一年我拿同样原料到重庆第二针织厂,加工单面涤盖棉。我一直以为他们能生产,因为他们工厂的圆机是和我厂同时引进的,而且型号、机号完全相同,结果织出来的坯布露底严重,根本就不能做有色产品,因为一染色,就会露底。
生产单面涤盖棉比生产双面涤盖棉技术含量高。双面涤盖棉露不露底是由设备,组织结构决定的;而单面涤盖棉露不露底除了设备之外,还和原料选择,调试有关。
我下海后,中明在迭明手下(见工友(迭明))下当过总工。其间组织开发了一个保暖棉产品。那个年代这种产品很有销路,如大家熟悉的“俞兆林”保暖内衣。这本来是三针厂延续辉煌的一个契机,可一副好牌被厂Mainleader 打烂了。
工厂那时“飞天”牌商标还有影响力;中明他们开发的保暖内衣也有特色,不像其它品牌的保暖内衣,穿几次面料就会出现剪不完的毛球;据说上级还拨付了一笔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
遗憾的是,就为商标到期续费那点钱就放弃了工厂花十多年时间积蓄的“飞天”牌商标知识产权。“俞兆林”这个商标老板就没有放弃,虽然自己不做保暖内衣了,但商标还在为许多产品所用。最近还有人问我,你厂那个“飞天”牌商标还在吗?说有人有兴趣利用“飞天”牌商标开发产品。我说,早就注销了。
另外,工厂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还在依赖过去那些“朋友”代销。殊不知天下熙熙皆为利兮,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同时期的“俞兆林”保暖内衣则在全国布点,辅之铺天盖地的广告,一件成本不到50元的产品卖到300多,还有人排队。
那个年代我研发产品资金匮乏,我还组织过人到许多工厂门口销售过保暖内衣,一套赚20元钱,一天最多时候卖过150套。
销售受阻,最后工厂只有要求员工利用亲戚、朋友关系销售,否则不发工资。其实就是摊派。这种全民销售模式让工厂很快走入死胡同。
1997年工厂经营不下去后被北京一家房地产老板收购。一年后那家房地产老板又把工厂退还给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中明在一片哀鸿声中就任重庆第三针织厂凤凰涅槃后的第一任厂长,负责解决员工去留,安置留守人员工作问题。
在这期间,中明做过几件实事:一、按政策与部分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让这些员工轻装走入社会重新就业;二、把一些符合条件的员工转入再就业中心,等候再就业或等待退休,那时国家困难,进再就业中心还得有指标;三、解决了企业拖欠员工多年的医药费报账问题;四、根据房改要求,按政策缴纳土地使用费,把部分员工住房改成了有产权的商品房。
留守期间,中明通过出租厂房、出租设备、挖掘闲置缝纫设备潜力,组织留守人员生产自救,解决了部分留守员工就业问题。
在产品销售环节,中明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即不再依赖各区县百货公司,供销社销售产品——这种销售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回款慢,坏账、烂账、死账、糊涂账多,而是积极、伺机把产品打进超市。
在这个过程中明老婆小蒋起了很大作用。中明老婆能干踏实,在她的努力下,产品很快进入超市。中明老婆有吃苦精神,夏天,经常看到瘦小的小蒋,一个人顶着烈日走在罗家坝和工厂公路之间,而舍不得花十元钱打的。
好人命不长!十年前中明老婆小蒋得了重病,医生都说这种病现代医学无法治愈,寿命可期。但小蒋在中明在悉心照料下,居然存活十多年,前不久才去世。
近些年中明确实辛苦,既要解决工厂遗留问题,又要照顾重病的老婆,但从没听中明抱怨过。
由于工作需要或者有的朋友想给中明解压,不时有朋友邀请中明喝酒,我也经常在场。但中明只要老婆在渝,很少出席这种酒局。后来一些朋友知道中明苦衷后也不再邀请中明喝酒了。
我还欠中明一个红包。中明是1987年结婚的,老婆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儿。中明结婚时请过我的,但我没有去。那年,同时结婚的学生崽儿多,虽说,那时结婚一般随礼50块钱,但那时工厂是“国富民穷”呀!记得当年工厂利润接近500万元,但员工工资仍在执行过去的工资政策。即便像我这样的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月工资也才120元。真的有点尴尬!老伴后来知道后还埋怨我说,就是生活紧点也应该去呀!
从此,我萌生了不再干有名无利的事;萌生了下海的念头。后来我真的就停薪留职下海了。
中明人踏实忠厚,长得也高大帅气,还是轻纺控股某分公司老总。近年来,酒局上总有美女,半老徐娘打趣、挑逗、撩拨中明,但中明就是现代柳下惠,洁身自好,多年就没听说过中明的绯闻。
这在如今男女搭配,喝酒不醉、打牌不睡;擦出火花,睡也白睡的当下也算是一股清流吧!
希望中明能早日走出阴影,缓过神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毕竟人在壮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明是我厂那批学生崽儿中混得最好的人之一。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