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纪实文学连载:三、初战告捷、四、巴黎和谈及太原大轰炸 )
——记我所亲历的援越抗美战争
文/刘德奎
三、初战告捷
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修整和作战准备,特别是通过忆苦思甜教育和战前誓师大会,广大指战员求战心切,情绪高涨,急切盼望着能够早日奔赴前线,投入战斗。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我营接到上级命令,作为第一梯队与高炮六十二师六零五团(五七高炮团)先期进入越南。午饭后,我们由崇左出发,沿南宁至凭祥公路向友谊关进发。那一天是农历腊月十七,再过十三天就将迎来我国羊年的春节了,可眼下这迷人的景色、南国的风光似乎让我们忽略了此时的北国正是春风料峭、乍暖还寒的时令。
行进中,前面突然传来了停止前进的信号,通讯员让带车干部跑步到前方集合。开始我们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到了现场才得知,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六零五团,高机连的一个四管高射机枪班的汽车,在爬越一个弯度较大的陡坡时,因车速过快,加之驾驶员缺乏弯道行驶的经验,导致车、枪、人统统跌入山涧。待我们到达时,受伤人员已被救护车送往凭祥市医院抢救,伤亡情况不得而知,只是汽车和兵器的零部件仍然散落在山涧的底部。这件事的阴影在我脑海中久久徘徊,挥之不去。
下午三点钟,部队到达友谊关。为了防止暴露目标,上级决定采取昼伏夜行的行军方案,即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按计划,全营列队参观了友谊关。
友谊关号称“天下第二关”,系我国九关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其造型如同缩小了比例的天安门,具有中国皇家古建筑的特点。馆内陈列着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大多为中越两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和胡志明主席一些革命实践活动的新闻图片,还有中越两国人民长期友好往来的珍贵摄影图片。一位身着草绿色军装的年轻女兵微笑着向指战员们一一作着解读。这项活动刚告结束,紧接着就是向祖国的告别仪式。全营官兵,列队面向北方,举起右手,在一名四川籍年轻副营长的引领下,复诵誓词。
那赤诚的话语、坚定的决心,充分表达了祖国儿女对伟大母亲的忠诚热爱,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在山峦中回荡,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每个战士的脸庞,此情此景感人肺腑,令人终身难忘。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王昌龄的那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刹那间,一种千军万马,热血男儿悲壮出征的场面,仿佛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种深厚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晚饭是在中越两国的缓冲地带吃过的,这也是我们入越后的第一次野炊,它标志着部队已由和平环境转入了战争状态。夜幕刚刚降临,部队便出发了,一辆辆被伪装网覆盖的炮车,沿着友谊关至河内的三号国线缓缓前行。
战争状态下夜间摩托行军,必须关闭远光灯,而雾光灯光线昏暗,能见度很低,加之路面狭窄,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保养,路面坑坑洼洼,汽车颠簸的厉害,根本跑不起来,只能缓缓前行。
凉山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城市规模虽然很小,但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凉山重镇或凉山要塞。我很想在脑海中留下一点关于它的记忆,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在战争状态下灯火被严格控制,整个小城被夜幕所笼罩,连楼宇的轮廓几乎都看不见。也许是白天的交通事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坐在驾驶室内丝毫不敢懈怠,一整夜都没有合眼。
清晨,部队进入一个凹形地带,地面有些湿滑,看样子夜里刚下过雨。这是一个开阔地带,足以容纳我们的营队,环顾四周,没有村庄,丛林环绕,道路四通八达,进退无阻,非常适合部队潜伏和隐蔽。据翻译说,这是越方的一个兵站。可是,我们既没有看到地面上有任何建筑物,也没有发现越方的工作人员。
经过一夜的行军,大家已经很疲劳了,吃过早饭,战士们被疏散丛林中睡觉,而连排干部们,接到通知要到营里去开会,直到午饭后才得以休息。
我吃过午饭,刚一躺下便睡着了。大概是下午两点钟左右,美军的飞机突然飞临我军上空盘旋,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引起了部队的骚动,很多同志不知所措,有的战士还惊慌地跑了起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营长和政委沉着地命令大家不要惊慌,立即就地趴倒、注意隐蔽、不要暴露目标。开始大家误以为被敌人发现要来轰炸我们,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敌人的机群出现在我们上空纯属偶然,其目的是在此进行空中编队,准备对某地域实施轰炸。很快事实便得到了印证,因为远处传来了隆隆的炮声,这表明战斗已经打响,也预示着我们离战场已经不远了。
翌日凌晨,连队到达预定阵地。经过一夜的行军,干部战士虽然倍感疲劳,但是根据上级要求,部队必须发扬我军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于是大家顾不上休息,又立即投入到修整阵地、加固工事做好战斗的准备工作中。
吃过早饭,连里接到上级发来的敌情通报:下午敌机将进犯我防区,要求部队进一步做好战斗准备。午饭后,营里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连队务必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一定要全力打好出国后的第一仗,为祖国争光。
下午两点许,三十多架敌机分两个批次由西南方向进入我防区。我援越部队,以一个“五七”高炮团,另加一个“三七”高炮营的兵力投入对空战斗,给来犯之敌,予以痛击。经过十八分钟的激战,共击落击伤敌机F104、F105,各一架,取得了首战告捷的辉煌战果。
第二天早上,师里的《战地快报》刊登了这一特大喜讯,广大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倍增。这一仗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我们用三十年代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击落了美国六十年代最先进的飞机,我们没有给祖国人民丢脸,我们没有让部队首长失望!
四、巴黎和谈及太原大轰炸
二月中旬,正是越南的旱季,加之近期降雨量少,空气显得异常干燥。尽管如此,此地的水资源仍很充沛。郊区的农民们早已插完了秧,眼下禾苗正在田里着装地成长,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葱绿,生机勃勃。
越南北方的农村与当年我国农村的情况极为相似,也是以乡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所不同的是,由于连年战争,国家不断从农村征集兵员,乡村中已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男性,男人们都被政府派往南方打仗去了,剩下的妇孺成为主要劳动力,她们在几个年逾花甲的老汉的带领下耕耘着赖以生存的农田。
当地政府的广播电台每天都向城乡居民通报敌情,以便于她们安排生产生活。每当敌机来袭时,她们都能忙而不乱、应变自如,一旦战斗结束,她们即刻就能恢复生产。她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从她们的脸上看不出惊慌和恐惧,也找不到悲痛和忧伤。
而城市居民则更加潇洒,在他们的国家面临着战争,家园屡屡遭到轰炸的状态下,他们竟然有兴致寻求娱乐和消遣。一些浓妆艳抹的女青年和小伙子们频频出入交谊舞厅,因为这些豪华的圆形建筑近在咫尺,有时候敌机已经临空,她们还陶醉在舞池,直到敌机投下炸弹才纷纷出来隐蔽,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议,不晓得这是当年法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文化遗迹,还是苏联老大哥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力的杰作,总之与形势很不协调。作为我们这些正在保卫他们的国家而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来说,心理上难免感到不平衡,或许这就是这个民族的与众不同。
近来,战争似乎放慢了节奏,敌机出动的频率明显减弱,敌人除了在夜间依然继续对我军实施侦察和骚扰外,昼间基本恢复了平静。原来,就在春节期间,美国、河内以及越南南方解放阵线三方的代表团正在法国的首都巴黎,进行着一场无任何秘密可言的“和平谈判”。实际上,这场没有任何意义的外交谈判是由美国一手策划的一个骗局,其目的在于推卸战争责任,缓解美国内外之压力,转移世界人民的视线。
尼克松政府一方面鼓吹和平谈判,叫嚷着从越南部分撤军的谎言;另一方面则抓紧扩军备战,推迟他们的亚洲战略计划,企图通过扶植傀儡集团用亚洲人打亚洲人,从而进一步达到孤立中国、控制亚洲的目的。这对于一心想实现祖国统一的河内和越南解放阵线来说,根本就不感兴趣。因为此时的北越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早在一九六四年八月五日,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对越南北方实施轰炸和侵略以来,河内就痛下决心要以此为契机准备打一场实现祖国统一的战争。越共高层深知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敌是根本达不到上述目的的,必须借用中国和苏联的力量才能打赢这场战争,于是聪明的越共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巧妙地利用中、美、苏三方角力的矛盾关系,脚踏两只船各取其利,从中国和前苏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越南在实现这场民族解放统一的战争中,仅中国就向其提供了20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相当于当时的1600亿元人民币,并同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同意向其派兵援助的承诺。周恩来总理率外长陈毅和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赴河内与越南高层会晤时表示,一旦美军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将派出地面部队赴越参战。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越南已经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无须再向美国讨价还价。
巴黎和谈搁浅后,美国政府很快将战争升级,开始对越南北方的一些主要城市,如海防、太原、柯胡、凉山和主要交通命脉、军事要塞、铁路、车站、桥梁等进行了疯狂地反复轰炸。其规模和破坏程度前所未有,据说除了上述地区外,首都河内也遭到了轰炸,不过仅限于市郊和一些非重要的目标,无非是向河内施加政治压力而已。
对太原地区的轰炸,发生在3月10日、11日。两天来,太原地区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美驻泰国某空军基地出动F104和F105两种机型共300余架飞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分多批次由西南方向进入、东北方向退出,对太原地区的供电、供水系统、车站、桥梁、铁路交通枢纽以及太原钢铁厂(系我国援建项目,是亚洲最大钢铁冶炼企业之一)等一系列地面重要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重点轰炸。敌机均采用高空投弹的方式,把2000磅的常规炸弹投向需要轰炸的目标,有的飞机还发射了空对地导弹(白蛇鸟导弹),除了民房不在轰炸范围内,其余地面目标几乎全在摧毁之列。无论从飞机出动的数量、轰炸的规模和打击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击落美国最先进的作战飞机22架、击伤敌机15架,迫使敌8名飞行员跳伞被我军俘获,其中少校飞行员1名,其余7人均被越南百姓抓获。他们的政府规定,凡俘获一名飞行员即可获得政府越币500盾的奖励,或可领取中国产名牌自行车一辆,所以很多老百姓都不肯放弃这样的发财机会。
据说越共政府将抓获的飞行员移交给苏联用来抵债,而苏联则将他们与美国做某种交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飞行员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仍将会重返战斗岗位与我们作战。
在3月11日的战斗中,我连侦查员朱宝岭(黑龙江省伊春人)还捡到一枚尚未爆炸的白蛇鸟导弹。连里立即将其移交给兵器工业部专家组,战后朱宝岭因此还被上级荣记三等功一次。
就在这天的下午3点钟,连里通知,让我代表连队去团里“参观”那位被俘获的少校飞行员。但遗憾的是,当我和其他几个连队的干部乘车赶到团里时,却被告知就在10分钟前,这名美国少校飞行员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按政策,我们只能为其包扎和止血,不可以为其输血,因为战士的鲜血是不可以流到敌人的血管里去的。据说这位少校还挺“爷们儿”,他视投降为耻辱,拒绝回答涉及国家和军队的任何机密问题。
还好,我们总算没有白跑一趟,趁着天亮,团里让我们参观了历次战斗中被我军缴获的美飞行员的系列装备,如自卫用的左轮手枪、微型电台、降落伞、橡皮船、和用于在沙漠和森林中生存的一些必要工具等。当我们返回连队时,夜幕尚未降临。
这几天,大家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部队进行战后总结,干部战士们纷纷畅谈战斗体会。在敌人对太原地区的大轰炸中,我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归功于各级指挥员果断正确的指挥,归功于部队的密切协同,还归功于认真贯彻集火近战的战术原则,而我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个人魅力和他思想的巨大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精神法宝。
自从我军进入越南战场后,每次战斗打响之前,阵地指挥员都能抓住时机,在敌机进入我军射击范围前引领全体指战员背诵一两段毛主席语录,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
直到测距机手读出敌机临空的距离时,阵地上立刻鸦雀无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炮弹出膛震耳欲聋的声波,伴随着炸弹落地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它已经变为每次战斗的常态。坦率地说,这种带有崇拜色彩的信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力确实不可低估,关键时刻他能净化人的灵魂,能提振部队的士气,鼓舞战斗意志,坚定胜利的信心,从气势上压倒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神法宝。
当时很多越南百姓开始不了解情况,误认为中国军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每次战斗前都必须祈祷佛祖的保佑。后来,经过翻译与他们交流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也忍俊不禁。
一天,传来一个令人振奋鼓舞的信息:美驻泰国空军基地,指挥了“3.10”、“3.11”对太原进行大轰炸的司令,因在太原大轰炸中指挥不力、造成重大损失,被美国当局解除了职务。
(未完待续)
作者:刘德奎
写于2017年5月
作者简介:
刘德奎、男、原“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退休干部,在解放军某部高炮团转业前,曾任排长一职。
本人一生酷爱文学,偶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刊物上。
最大爱好,喜欢怀旧。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辍笔耕耘,每天乐此不彼地在爬格子,努力寻觅逝去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