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雷锋的名字从军营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亿万人的心田。
今天,人们提到的雷锋,已不再是具象意义上的那位充满阳光、面带微笑、一身朝气的小战士。雷锋,已经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象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已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社会民众的“集体共意识”,成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导向,成为一种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成为当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现象和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学雷锋的领导干部,不会成为贪官;一个学雷锋的企业家,不会成为奸商;一个学雷锋的专家学者,更不会去跪舔美西方,社会就此会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一位来自湘楚大地的文化青年,一个来自军营中的普通士兵,会成为共和国璀璨星空中永恒不衰的耀眼明星?
笔者有幸在雷锋生前部队工作多年,接触过雷锋资料档案,参与过雷锋日记的整理出版。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雷锋同志的成长道路做粗浅的探讨。
一、感恩情结是雷锋永葆初心之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受人推崇的善举。无论是在中华典籍中,还是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人们赞美知恩图报的人,赞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行为;憎恶恩将仇报的不良人,憎恶“东郭先生和狼”故事里的“白眼狼”。
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是一种心理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接纳,是不求回报的自觉付出。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感恩,是雷锋成长进步的原动力。
1、感恩奠定了雷锋的价值取向
雷锋,一个从旧社会走来的苦孩子,不满7岁便成为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儿。
解放后,党和政府分给他水田,山地、山林、房屋和稻谷,送他上学读书、安排他就业……
脱离苦海的庚伢子(雷锋),朦胧地感到,这一切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他的。上学的第一天,他就早早来到学校,让启蒙老师李扬益教他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冯健《望城起步》第53页)
1951年,学校组织抗美援朝捐款,不满11岁的小雷锋把叔叔给的两千元(折新币两角钱)压岁钱全部捐了出来。钱虽不多,却是雷锋诸多捐款中的第一笔。(冯健《望城起步》第103页)
1956年,小学刚毕业的雷正兴(雷锋),就在一个小本上写道:“我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工作,以报答毛主席,报答共产党。”(时任望城县委组织部干部黄菊芳口述文章《平凡凝聚的伟大 矢志铸成的必然》)
雷锋抚摸着手上的伤疤,念念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地加以回报。
他感恩启蒙的李扬益老师,感恩送他读书的彭得茂乡长,感恩培养教育他成长的张兴玉书记……
回辽阳武装部和焦化厂探亲,是他的感恩之旅;和县委张书记、冯健姐姐通信,表述的是他感恩之情。
应该说,此时生发在雷锋身上的报恩思想、所进行的报恩行动,还是原始的、单纯的,但已映射出了雷锋同志励志报国为民的人生观雏形,为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2、感恩成就了雷锋的光辉业绩
参加工作后,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雷锋朴素的报恩思想迅速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升华为一种阶级的觉悟。
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英明的毛主席,有了您,才有了我的新生命……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1960年11月18日雷锋日记)
成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之一的雷锋,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人民。他把帮战友解难用来回报本阶级的深厚情意,把为群众做事用来回报人民的养育之恩,把艰苦奋斗、恪职敬业用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他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给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
他帮助战友洗衣、缝被、救助家庭困难;
他爱岗敬业,苦练技术本领;
他“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
透过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我们看到了雷锋感恩祖国、回报人民的赤诚之心。感恩,是雷锋绚丽人生的生命底色,是雷锋成长的动力之源。
3、感恩铸就了雷锋精神的辉煌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
雷锋从死亡的边缘走向新生,亲身经历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好生活。由此,他坚定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并作为一生的指路航标和动力支撑。他在日记中写道:“忆过去,我刻骨地痛恨三大敌人。想今天,我万分地感谢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望将来,我信心百倍,浑身是劲,坚决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1962年7月1日雷锋日记);
雷锋在回报人民养育之恩、“献身于为人民服务”(雷锋语)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奉献自我、诚信利他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大爱胸怀;
雷锋把对人民、对社会的感恩之举,当作是应尽的义务,不图回报。在“生活的仓库里”拒绝做“无穷尽的支付者”。正是这种“无我”的情怀,成就了雷锋“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社会主义拯救了雷锋,他励志要使社会主义祖国“一天天变得更美丽”。为此,他立足本职、忘我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养成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1960年11月15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党把我从火炕中拯救出来……我们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应该‘饮水思源’。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以革命的名义来对待革命事业,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从朴素的感恩思想逐步上升到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所以说,感恩成就了雷锋,辉煌了雷锋。雷锋精神发轫于感恩,升华于感恩;感恩,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基石。
二、理论武装是雷锋踔厉奋进之动力
1.雷锋酷爱学习
雷锋基础文化不高,他带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走进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之中,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把读书学习做为充实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他在新华书店办了个借书证,店里来了新书、好书,他从不放过。雷锋还有一个小书箱,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书读到哪里。
雷锋用“钉子精神”挤时间读书。当公务员时,晚上把灯泡拉到被窝里,把枕头都烤糊了;当战士时,因读书影响就寝,挨过排长的批评。他总结了挤时间读书的“四点经验”: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走路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1961年4月×日雷锋日记)。
因此,雷锋比同龄人多读了许许多多的书。
2、雷锋善于学习
雷锋读书从不死记硬背,而是记于心、勤于思、用于行。他说,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习毛主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与改造自己的思想提高技术、改进自己的工作搞好训练相结合。在雷锋的笔记本中写有大量的学习心得,在他读过的毛主席著作上写有的学习心得和注记多达58处。
他还摘录了马恩列斯和方志敏、鲁迅等领袖和革命家的语录警句30多条。
3、雷锋学也无涯
雷锋如饥似渴地用知识填充和武装自己。他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学习科技知识,凡是能够接触到的、有益的书籍,他从不放过。
一是认真学习革命理论。他先后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对《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能够通篇背诵下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底开始发行,1961年4月雷锋就通读了一遍。
他在日记中写到:“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雷锋还阅读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等政治理论书籍。
1963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会议”上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毛主席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很好的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
二是学习文化知识。雷锋是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他自费订阅了《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杂志,购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鲁迅小说选集》《绞刑下的报告》《把一切献给党》《可爱的中国》《王若飞在狱中》《诗歌札记》等多部文艺书籍和人物传记。
三是学习技术技能。22岁的雷锋,当过公务员,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解放军战士。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并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团山湖学开拖拉机,在鞍钢学开推土机,他在饭桌上,躺在床上,都模拟和体会驾驶动作。(1959年2月24日雷锋《我学会开推土机了》)”。
入伍以后,他起早贪黑苦练投弹,把胳膊都练肿了;
部队分配他开汽车,他苦练驾驶技术:
外出乘公交车,他总是站在驾驶室后面,细心观看司机的驾驶动作(见洪建国回忆文章);
他配属部队执行运输任务,把从抚顺到下石碑山(施工地点)各个路段的地形地貌,包括桥梁、道口、山包、小河等都形象地画在纸上,以保行车安全。
雷锋在《毛主席著作选读》第33页书眉上写道:“不但要有好的思想,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锲而不舍地学习,滋养和催化了雷锋的进步成长,夯实了成长进步的根基,使雷锋获取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革命理论确立了雷锋正确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航标,是事业的动力支撑。雷锋之所以用22岁的年华铸就了不朽的丰碑,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培养了无限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他说“毛主席著作学得越深,思想越开阔,胸怀越广大,立场越坚定,理想越远大”;“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1961年11月26日雷锋日记)
第二、科学文化提升了雷锋的修养格局。
学习拓宽了雷锋的格局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品味追求。
他18岁的处女作《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在“望城日报”上刊载,获得了好评;
他的短篇小说《茵茵》,已掌握了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给读者展现了茵茵这个又红又专的青年女突击队长的形象;
他创作了30多首诗歌。长诗《南来的燕子啊》,能够熟练地运用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诗句的凝练和用韵。
雷锋给我们留下的13.5万字的精神瑰宝——雷锋日记:日记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纯洁高尚而不矫揉造作的思想情怀、平实朴素而又简炼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的典故,跃然纸上,强烈地感染和教育了每一位读者。
第三、知识技术充实了雷锋服务社会的本领。
雷锋是又红又专的青年,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
在弓长岭工地修建厂房时,雷锋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提竿吊斗”往屋顶运水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利用报废的汽车零部件,组装了汽车模拟驾驶平台,缩短了训练时间;
他刻苦钻研,把“耗油大王”改造成“节油模范”车;
他外出学习取经,在连队炊事班创造了“米饭增量法”;
……
《韩非子》上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雷锋刻苦学习,不厌巨细。他在学习笔记本中,记录着马克思的话:“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雷锋对革命理论的学习,解决了人生最根本的世界观问题,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此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他对知识的无边探索,提高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三、楷模引领是雷锋自我提升之标尺
雷锋从小就是一个铁杆“追星族”。他所追的“星”,都是各行各业、各个战线上的英模人物。
1、敬仰革命领袖。
雷锋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日月可鉴、天地可昭。
雷锋去鞍钢前,曾同张建文专程到韶山拜谒过毛主席故居。他在1960年11月5日的忆苦思甜报告中讲到:“我连做梦都想见到毛主席。后来一位同志带我到了毛主席家乡去参观,一位老爷爷给我讲了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处处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我非常感动,一定要好好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根据雷锋录音整理)
雷锋在梦中见到毛主席的场景,仅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就有三次(见1959年10月×日、1961年7月1日雷锋日记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雷锋照片的故事》第10页)。
在公开发表的《雷锋日记》和保留下来的雷锋文字中,提到毛主席的地方就有270多处。
雷锋把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放在汽车驾驶室里,把马恩列斯的语录以及任弼时、方志敏、王若飞、徐特立等人的教诲抄在笔记本上,随时随地鞭策自己。
郭亮,是雷锋的望城老乡,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雷锋对郭亮崇拜有加,从小就对郭亮的事迹耳熟能详,并对郭亮就义前写给夫人亲笔遗书能逐字逐句背诵下来。对辑录郭亮事迹的《不朽的战士》一书爱不释手,从湖南到鞍钢,再到部队,一直带在身边。(冯健《望城起步》第4页)
2、崇拜革命英烈。
雷锋有着浓浓的英雄情结。
读小学时,每次听到刘胡兰、方志敏、王二小的故事时,雷锋都激动不已。
他把黄继光的照片贴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并写下了
“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要永远向您学习”。
雷锋崇尚英雄,他能够全文背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见冯健《望城起步》第22页)
在雷锋的日记中,谈到的中外英雄模范人物多达数十位。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刘胡兰、白求恩、张思德、赵一曼、向秀丽、吴运铎、郅顺义、聂耳、保尔•柯察金、卓雅与舒拉……
也有文艺作品中的韩英、简素华、龙均爵、牛虻……
1960年雷锋写下了一首诗《永远学习黄继光》:“我要永远向您学习/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是党的儿子/人们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幸福、解放/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断头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3、学习身边楷模。
冯健,是雷锋从青少年起就崇拜的偶像。
1953年,冯健高小毕业毅然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来又主动辞去农业合作社领导职务,到新建的养猪场当饲养员。她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雷锋小学毕业后,投身农业战线,就是受冯健先进事迹的感召。在冯健大姐的带动下,雷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雷锋入伍以后,在寄给冯健的照片背后写着:“冯健姐姐:我要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张秀云,是雷锋在鞍钢工作期间的鞍山市劳动模范。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向张秀云学习,首先学习她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赤胆忠心;学习张秀云同志积极主动。帮助别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和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她坚持向群众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谦逊好学的精神。”(1959年11月2日)
雷锋在《前进报》上看到了共产党员郑春满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学习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961年5月2日)
4、效法一切美好。
雷锋注意汲取身边的一切美好、一切积极向上的事物,用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在著名的人生“七问”中写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松树那样,不怕风吹雨打严寒冰雪,四季常青;我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1961年9月22日)
雷锋从看似普通的水、阳光、螺丝钉、松柏等事物之中,随时随地地感悟人生道理和做人准则,引以励志,从而加快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魏巍说过:“在雷锋的历史上,虽然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雷,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黄继光、刘胡兰同样伟大”。
雷锋见贤而思齐,择善而从,不断地从杰出人物身上学做人,从一切美好事物中汲营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四、脚踏实地是雷锋成就辉煌之阶梯
雷锋的一生是伟大的、辉煌的,而成就雷锋这一路芳华的,是他脚踏实地的坚实脚步。
1956年7月15日,在荷叶坝小学毕业典礼上,并没有被安排发言的雷正兴,箭步走上了讲台: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们小学毕业了。毕业以后,很多同学准备升入中学学习。我呢,我决定留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当一个新式农民。我决心做个好农民,争取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出把力。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做个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
老师们,请你们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179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16岁的小雷锋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宣示,也是对党和人民的郑重承诺。
雷锋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我们不妨循着他的发言,去追寻他人生的轨迹:
“做个好农民”:
不到半年时间,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被评为望城县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农业劳动模范;
被选为全县第一位拖拉机手;
当选为望城县下放干部先进工作者;
3次被评为望城县委机关先进工作者。
“做个好工人”:
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
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
还被评为优秀宣传员和市级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工作者。
“做个好战士”:
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多次;
被评为“节约标兵”、“忆苦思甜”典型;
被军区工程兵授予“模范共青团员”;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
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特邀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还被拟定为1962年国庆观礼代表(未成行)。
……
这一项项荣誉,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雷锋22岁的壮丽年华之中。
实践,是炼成好钢的熔炉。雷锋工作岗位的三次转换,所从事的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每次他都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农村大课堂,使他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工厂大熔炉,铸就了他产业工人的灵魂;部队大学校,将他培育成顶天立地的战士。
雷锋的实践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把追求落为行动。
想天下事,干实在活。雷锋有许多关于理想信念的阐述,也有许多对人生追求的豪言金句。但这一切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高调作秀。他把理想和追求全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之中,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之中。他把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所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当成实现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实际行动。他坚持叩问初心,坚守使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壮丽的人生。
2、干事就干到最好。
做事的标准体现了做人的标准,雷锋做人追求高品德,做事坚持高质量。
1954年,14岁的庚伢子在清水塘小学五年一期读书时,同学们送给他一段顺口溜:“小小雷正兴 家里贫又穷/赶路十几里 早到第一名/学习他最好 活动他最行/大家学习他 争做好学生”。
雷锋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
在鞍钢焦化车间工作时,他驾驶一台“斯大林80号”推土机。这部推土机爬坡超过30°就熄火,雷锋起早贪黑,同师傅潜心钻研,终于修好了这台推土机。
他练投弹,不达“优秀”绝不罢手。
雷锋对事业的坚持,终于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3、做事先从身边做起。
神圣的工作存在于日常的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从一点一滴做起。雷锋做事从不好高骛远,而是从身边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
他捡牙膏皮,扫水泥,给送盒饭战友,帮战友理发、洗衣、补被子;他掏厕所,捡大粪,送大娘、大嫂回家……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我所以天天要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1961年10月16日雷锋日记)
“雷锋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谢觉哉语);雷锋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琐碎的、人人都会做而又不是人人都肯做的日常小事,一点一滴地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凝萃了一生的壮丽和辉煌。
五、锐意进取是雷锋抵达成功彼岸之舟楫
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董必武说,“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句读,而且得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锐意进取,踔厉奋进的精神。
综观毛泽东同志一生,无论是在革命遭受挫败的低谷时期,还是身处“鬼都不上门”的不公平待遇之时,他永不气馁,永不停步,锐意向前: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敌我友都曾建议共产党“划江而治”。毛主席果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新中国即将成立,毛主席又警醒地提出了“两个务必”,“不做李自成”。
不学楚霸王,不当李自成。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锐意前行的革命豪情和远大胸怀。
雷锋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投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旧社会,雷锋不屈服,不畏强暴,敢于奋力夺下地主婆的砍刀。
解放了,他分得山林、水田、房屋,完全可以像一些人那样,去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雷锋没有。他要去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已。
小学毕业了,雷锋完全可以到县城去读中学,但雷锋没有。他要去“做个好农民”,为使家乡“变得更美丽”。
当公务员,领导关心他,同志喜爱他,只要继续下去,雷锋完全有一个“顺风顺水”的个人前途,但雷锋没有。他选择了到团山湖去,为了使“祖国又添一个鱼米之乡”。(雷锋《南来的燕子》)
入了团,当上全县第一名青年拖拉机手,被评为青年建设积极分子、先进下放干部……当荣誉迎面而来的时候,有些人会沉湎于光环之中裹步不前,但雷锋没有。他听到鞍钢来招工,率先报了名,要去“做个好工人”。为的是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出把力”。(小学毕业讲话)
在鞍钢洗煤车间开推土机月收入38元,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红旗手、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完全可以继续在条件优渥的都市里“做个好工人”,但雷锋没有。他听说要建新矿区,便积极地报了名,来到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弓长岭,为的是能“多为党做一些工作”(1959年11月26日雷锋日记)。
当年的雷正兴,此时已登顶了人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已成为了各个战线的先“锋”,他完全可以继续在这里享受阳光,享受鲜花,但雷锋没有。当他听到部队来接兵,起大早去报名,要去“做个好战士”,为的是保卫祖国,粉碎美蒋窜犯大陆。
……
笔者在这里接连用了七个“雷锋没有”,旨在说明,雷锋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始终坚持向前、向上。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应当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激发更大的革命热情,站得高些,更高些;看得远些,更远些。”(1960年11月×日)
雷锋忠于党,爱于民,恒于心,精于业,目标一旦确定,他就一往无前。锐意进取,砺行致远,是雷锋成长进步的催化剂、推进器。
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走雷锋之路,做雷锋式人,是一切有志青年的光荣抉择。我们应该通过对雷锋同志成长道路的回顾,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其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统一、安定祥和、没有动乱、没有战争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感谢我们英明伟大的领袖,感谢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感谢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虽然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富裕,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的生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抱怨她,不能嫌弃她,更不能背叛她。而是要肩负历史使命和责任,像雷锋那样用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和民族“一天天变得更美好”。
其二、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一切有志青年,只有自觉跻身于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像雷锋那样,将个人的理想、信仰和追求融入到时代洪流之中,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腾飞的实践中施展才华,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不枉年华,无愧此生。
其三、历史变革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现实赋予了年轻人大展身手的机遇,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灿若群星: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罗健夫、杨业功、林俊德、郭明义、王伟、“航天人”、“两弹一星”人……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的脊梁。当代年轻人应该像雷锋那样,向英雄学习,与楷模对标,在伟大的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
其四、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实践。新一代年轻人要像雷锋那样,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不驰空想,不鹜虚声,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在本职岗位上永远做一枚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作者简介
李振魁,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某师政委,曾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机关工作。
两次参与《雷锋日记》的选编出版。现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传承雷锋精神志愿者委员会执行副会长。
曾创作79.78米的手书长卷《雷锋日记诗文选》,敬录雷锋日记诗文162篇,47793字。堪称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