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独游扶风浪店一带,有多处景致和意外收获,下面叙来与读者同享。
看到班固墓
过了杏林,本说左拐经马超岭大桥一路直奔渭河岸去捡石头,但一思量,这路已经去了多次,没意思,于是就直行过了杏林镇西坡上面的十字。往前开约摸七八里许,看到路南有班固墓,于是下车观看。
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文,十六岁入太学。其父班彪去世后,他在父亲《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修成。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他的《汉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站在坟堆前,联想班固夙兴夜寐,执着于《汉书》的撰写,而后来却身受牵连却死于狱中,这不能不令人叹惋。在坟堆左侧前,墓碑下的香炉里还插着看去时间不长的一簇簇祭香燃尽后的剩下的香梗(新式香下面带的比牙签还细的木材棍),这说明不久前一定有人祭祀过。还有,在靠近路边的墓碑背面,刻着四海班氏宗亲联谊理事会刻的四海班氏QQ总群群号以及四海班氏网网址。看到这些,自己多少有些欣慰。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又永不停步,我们都处在这条长河的某一区域,或缓缓前行,或滞留徘徊,或奔腾怒吼。有时,周围可能是芳草连天,花香鸟语;有时前途还会是旋涡重重,危机四伏。在某种条件和环境下,我们有时候很难主宰自己,甚至只能被命运所摆布,但能够执着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为之矢志不渝付出一切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踏实宁静的。他的航向,就如指南针一般,狂风再大,它的指向一直没有变化。
班固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写的《汉书》流传至今,那就是他的精神和思想也在随着历史河流流淌至今的象征和标志,他对汉代人物、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文字记录无疑是后人了解认识与研究汉代社会的金钥匙。
再过浪店沟
扶风有个浪店沟,就跟乾县有个漠西沟一样。三十多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就随哥哥贩粮食多次过这沟里。
那时,哥哥开的是手扶拖拉机,一车最多时拉四千斤玉米,这已经是车子承载的极限了。晴天还好说,遇到雨天,这么重的辎重从浪店沟西面的坡上要艰难地开上去,既考验着哥哥的技术,也考验着哥哥的胆量。 有时车头轻,自己听哥哥说需要站在车头,于是赶紧抓住车头的灯座,踩在车头有些像牛鼻圈的钢筋上;有时说需要跟在车后,自己就用自己还未成年的力量一边在后推着车尾,一边随时要用准备好的砖块,在车子不能前行甚至要退回的时刻,眼疾手快地支好轮胎。有几次,自己见到哥哥都从车上下来,侧身握着手扶把手。
每当这时,手扶拖拉机在雨夜中声嘶力竭在吼着,自己则在车的后侧一边推着,一边默默祈祷着。此时,不知轮胎在这坡上磨去了多少橡胶,也不知车子在这坡上拐了多少个"S",那段最陡的坡路才能爬上来。只要开始这段陡坡一过,自己才舒开心。尽管上来随即还有个坡,但坡度不是刚才那样大了。在看着爬出坡后,自己这才重新坐到车顶的蛇皮袋上。
下到沟底后
(在景区门口看到的浪店河畔景色。)
下到浪店沟下面,只见沟下面还有好长一段区域平坦,开阔。自己见路南有个景点,于是将车往西开到一处树荫下,然后下了车回来观看。
原先,这里是有一条小河,过往的司机常常停车给车加水,司机也可擦洗一下疲惫的身体,或者就在路边小憩一会。周围没有什么店面商家,看到的不是荒岭就是庄稼地。这次来,看到的是这里不知啥时候建的景点,还有几家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与个别店铺。自己看到路北是没有修起来的半拉子风景工程,与路南面主要景致应该是互相呼应的。走到河沟桥上,自己被路南入口里面的景色吸引住。但不知何故,不见有人,自己只得在外面拍了照离开。从随后了解才知,这里是一位湖北人承包,由于雇人要天天开工资,但游客几无,所以就经常关着门。而且,先前里面还养了两头鹿,但一头死了,另一头跑了。
看得出来,这里与许多地方一样,都是修建的人工景点,但是,真真正正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有几家呢?不少地方都是热热闹闹大张旗鼓开场,最后都是冷冷清清,无声无息黯然退场。这与过去的疫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们的观念,经济,交通以及宣传多种因素也有关系。顺着沟渠向北面望去,后来修建的浪店沟大桥如一座天桥直贯东西两塬,这一下子将翻这座沟的距离缩短了许多,那么,许多车辆还愿意再一上一下翻这座沟吗?
在浪店沟底顺河沟北望浪店沟大桥时的景色。
浪店沟大桥(一个月前拍照)
浪店沟大桥下北面景色(4月22摄)
浪店沟大桥下南面景色(4月22摄)
杨老汉讲的故事
在自己停放车子时,自己就见一位老人坐在路北边的杨树下歇息。自己觉得看不了路南面的景致就打算走,顺便说问问这位老人,了解一下平常啥时开。于是,便有了之后更多的关于老人的事情了。
(和笔者谈话的杨老汉以及他的住所。)
从交谈中知道,老人姓杨,是眉县人,八十过了,在眉县和扶风先后包过砖厂。就在我们交谈的这沟底,老人说这里就是他包的砖厂的地方。他指着北侧的小树林以及西面的一家企业厂房,并说哪块是当时的宿舍,哪块是当时的仓库,哪块是当时的办公室。看得出,老人对这里是很熟悉的。由于砖厂后来使用的土质不好,烧出来的砖块一见水就裂,所以砖厂发展不下去就倒闭了。老人说这两年才还清了债务。如今,他和老伴就在这里靠洗车多少赚取点收入。言谈间,隔了一方不大的油菜花北面就是老人的住房,举头可见。这房屋看去有小两间大。说话间,老人饲养的鸽子在门前打闹,自己趁机拍下了老人也在画面里的照片。
老人讲,他早些年还贩过高粱,后来弄砖厂时间长。由于他是厂长,砖的价格由他说了算。那时,一个民工一天才十块钱工钱,他拿到的是一千块钱。老人反复说,经营砖厂要会管理。还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那是一年暑期,他了解到即将有一场暴雨来,苫砖坯的才有三个人。而五六十亩大的砖坯场地靠这三个人要苫到啥时候呀!关键时候,他让开砖机的负责人赶快停机,全部人员都苫砖坯,可对方不以为然,觉得不大可能有雨。结果他果断上去拉下电闸,用严厉的口气让所有民工赶快苫砖坯。苫完砖坯有半个小时,大雨倾盆而倒。因此,他的砖厂砖坯没有受到损失,相反,周围其它三四个砖厂砖坯损失巨大。正因杨厂长当时的举动,他还受到了表彰。能在关键时刻就要有担当,这就是他。
砖厂里发现宝物
在砖厂生产时,好些次出现了挖到青铜器的情况。开始时,那些挖土的民工就哄抢精光,有的还私下偷偷带回文物。从老人讲的看,有青铜器,麻钱,包含个别兵器。虽然他对笔者这样那样比划着,但具体啥样,自己还是不清楚。
有个在砖厂干活的小伙子,杨厂长经常见他下午收工后夹着树根之类的柴禾。毕竟,杨厂长知道他家里穷,柴禾棍棍也不值钱,也就任由他拿去。等有一天,当公安人员领着戴手铐的这个小伙子时,他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了。杨老汉说,小伙子交了二十多件文物,有件小镜子没有上交,被其他人告发后就坐了监狱。当他从监狱里出来,过了有一年就死了。而妻子和他也离婚了,留下了一个孩子说现在有出息。至于孩子做什么,他没有说。
砖厂发现有文物后,后来被内地的自私贩以及香港的文物贩子也盯上了。有一回,来了两辆小车,一辆车里下来了有一个三十岁的女人,黄头发,说只要引一下,就给五百元,杨老汉说他不要。于是这伙人让一个车在高处望风,另一辆车在下面接应,相应人员就拿着探宝工具寻找。杨老汉说,那工具也真灵,一探到有金属的地方就发出声音,而且,他们人人带着短枪。
至于为何案发,老人特别讲到,文物在国外展示时,注明出自中国宝鸡,这才引起注意,于是一级级查了下来。为此,还专门逮走了几个人,坐了七八年牢。因此,后来每有文物发现就立即向上级报告。根据情况,有的时候公安部门还会封锁现场。但多少年后,看到有的人家里起了高楼,他自己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
自己说老人,为此一定会担惊受怕吧。老人说,只要不染它就是了。
即将离开时
谈话的半小时里,只有少数的车辆从我们旁边经过。老人房屋前饲养的鸽子咕咕在叫着,有两只还在嬉戏打闹。身后与老人住房南侧之间的一小块油菜花金黄的绽放着,菜花后面,听得见久违的公鸡打鸣声。这里一片安静,充满了浓郁的乡野风光,真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如果不是轰鸣的收割机过来并且要洗车的话,自己不会离开和老人告辞的。毕竟,洗车这是老人的生活来源了。
在西坡停留
车子开到浪店沟西坡坡下,自己朝西坡拍了照,这里就是三十多年前帮哥哥贩粮食经过的地方。今天,故地重游,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上了坡,将车又一次停到路边,自己下车回望东面的浪店沟与塬上景色,这才看得出什么叫深沟了。就在所站的地方向西向南望去,远近有两座跨沟长桥雄伟穿过。为了能够得到近前的这座桥的真相,自己不得不走到田间地头观看。脚下的田畔边,野花盛开,几只蜜蜂不知啥时候已经捷足先登,嗡嗡嗡嗡叫个不停。又走几步,地头野生的洋槐树竟然露出了小小的槐花花苞,估计有三五天将会盛开。
读者可侧着手机看,远处即为𣲗河大桥,近处为𣲗河出进西宝高速公路桥。
拍到乡野美景
在发现槐花的地方向西看,会看到一远一近的两座跨沟大桥,近处的是通往西安宝鸡去的高速公路桥进口出口路桥,远处的是笔者从北面过来要到渭河去的𣲗河大桥。这个“𣲗”字本是个繁体字,而且不论简体繁体在一般的字典里是查找不出的。这里是笔者通过电脑搜索到后通过复制粘贴才找弄出来的。看名字,自己才知道这就是也流经杨凌旅游路跟前的那条𣲗河。这座桥有八百多米长,与杏林镇西面往南去的马超岭大桥比,短了不少,而且没有中间的大水泥墩做隔离,因此自己能够随时停车在桥边,在两侧纵情观赏桥周围景色。
在进入桥上北侧一端偏西的桥面上,自己停车观赏,正由于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当看见下面的一片麦田景色时,自己觉得真是震撼:这不是平时在电视在照片里看到的景色吗?而此刻,活脱脱的就呈现在笔者眼前,自己心里在提醒自己,一定握好手机。随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拍照,生怕这景色会一会儿看不到似的。桥下与远处,方方碧色,平铺开来。块块绿田,静静舒展。这,既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的画作。桥东,𣲗河穿过麦田,蜿蜒而过;麦田里面,田间小路,呈现分明。除了南侧田野里的电线和电线杆以及高处塬上的塔可以看见外,周围好远的范围没有工厂,不见企业。置身这里,让人真是处在一幅乡野春天的图画中。哦,这难道不是绝美的自然景色吗?
(站在𣲗河大桥向东望见的景色。)
(站在𣲗河大桥向东望见的偏南一侧的景色。)
(站在𣲗河大桥向东望见的景色。)
(站在𣲗河大桥向西望见的景色。)
过了𣲗河大桥后,自己便一直向南,去渭河捡石头去了。这会另有文字交代,这里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