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湾记忆》
第九章 仁术
王宇鹏
稻湾王长义拜西荆瑶仙店“本草堂”的李敬和先生为师父。王长义从此开始了自己修炼仁心、学习仁术之路。
师父李敬和先生要求王长义切药、捣药、配药,让他严格学习炮制药材的技艺。师父要求长义白天在药铺按照《李氏药典》认识每一味药的产地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理药性。到了晚上,王长义便在一盏桐油灯下专心攻读《李氏药典》《黄帝内经》《四圣心源》《伤寒说意》等四本医书。西荆的冬天奇冷,王长义就用铺盖裹紧了身子,将脚踩入麦秸堆里。他经常攻读医书到头遍鸡鸣。肚子饿了,就抓一把盐搅和了白开水喝着充饥。
李敬和师父指导王长义在研读不同医书的过程中同中辨异、异中归同。师父要求长义能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将不同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病征发展弄清楚、搞透彻,并能说准确用药方案。等到王长义将常见病征病理和用药方案融会贯通之后,师父再次要求长义将相似病征的脉象和致病因素精准辨析,并由王长义自己动笔整理,将常见病征和疑难杂症的致病机理的关联、区别以及用药原则明晰记录。李敬和师父对王长义说:“学医之人必须心怀敬畏之心,要敬畏生命,敬畏天地神灵。国医之中有神明,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他们都以一颗救灵济世之心立心铭德于世。中华国医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以及经络相通也必须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天道,这是贯穿国医文化的一条主线。只有掌握了这个核心要义,才能将国医理论与诊病医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医者须有救灵济世的仁爱之心,与真药和仁术三者融和方能医得天下疾患。”
长义在师父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医药经典,他研究多种综合病征的致病机理,通透各种药方的君臣配伍。长义从师父身上既感受到国医文化的博大深邃,又感知到师父厚重仁义的人格力量。师父的高超的诊脉医术和熟练精准的针灸技艺让长义敬服。师父与患者和风细雨的交流沟通让王长义体察到医者仁心的博爱情怀。师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您,这是何等沉甸甸的份量,行医之人救苦救难,手里拿捏的是人的生命,如果只图钱财,这与杀人越货、谋财害命又有什么区别呢。
师父要求长义在收购药材时要练就一双火眼睛,要能将药材按品相和药效成分分级,将掺杂的假药细心分辨出来。为医者要把好药材质量关,首先就要从收购药材的源头杜绝假药,绝不能以次充好,要一开始就要为患者生命安全和救命钱负责。
李敬和师父悉心指导王长义炮制药材的方法要领和规范程序。王长义按照师父指导的炮制要领小心谨慎地对药材进行洗、泡、淋、润、漂;他还要分门别类地对药材进行炒、炙、煅、煨,这些环节把握好火侯和时间是关键。炮制过程中要能根据药材的颜色、气味和形态来分辨炮制的程度。炮制药材的关键环节,师父总是亲自示范指导,例如酒、米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胆汁、麻油、米泔水等汁状辅料添加的时机和用量比例,师父总是亲自操作得精准到位,他让长义在一旁记住要领秘诀,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特别是像稻米、麸皮、白矾、豆腐、灶心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等固体辅料用量要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草率,这些辅料的时机和用量直接决定催化合成后药物的品性和疗效。炮制过程中如果药性发生改变,必须狠心扔掉,绝不能以次充好,草菅人命。
王长义在李敬和师父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地叮嘱的时候,他才觉得师父与父亲水浒先生一样,肩头似乎有千钧之重的使命担当。他用手帕擦拭师父皱纹深陷的额角边沁出的汗珠时,师父总是深情地看着他笑。王长义心里感激师父,他叫师父时显得那么亲切热诚顺口。师父看着他笑着回答时,目光总像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的那种眼神,那种目光是人世间最淳美最真诚最祥和的目光。敬和师父也许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从军令他失望了,他才急于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李氏国医传给一位通灵虔诚之人。
提起敬和师父的儿子李从军,敬和师父常常内心隐隐作痛,他时常回避甚至不愿听人提说此话题。
瑶仙店李氏中医世家,世代相传,到师父李敬和已是五代了。然而到李从军第六代时,因从军自小心里就有学医的阴影,他对药典特别不感兴趣,他也很少主动走近父亲敬和先生。人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也许说的是李敬和与李从军这样的父子吧。这父子俩之间因为学医,他们心里总象隔着个玻璃门,一个推不开,一个进不来,父子俩都跨不过这道坎。或者说李氏国医到了李从军这一代,后继乏人,李从军真成了李氏中医世家的叛逆。然而李氏中医又因传男不传女的铁规,李敬和也只能严格恪守这一铁的规则。女儿芳兰虽已是十五岁的大丫头了,她兰心蕙质、秀外慧中,但李氏一族没有医术传女的先例,哪有一个女子坐堂给男人诊病的道理!因此李敬和先生只能让芳兰粗略认识一些药物名称和性状,只要女儿芳兰能帮自己拉个药兜子,会用戥子称抓药,那就是烧高香了。
李敬和师父的始祖自直隶(今河北)移居商邑西南隅順德乡(今商洛市商南县)。西荆李氏一族在清朝乾隆年间又从这里远迁穷乡僻壤的西荆定居。李氏一族重医守道,待人接物温谦恭让。一代良医李敬和,便是秉承先祖遗风,以仁心仁术救苦救难,常常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深得四方乡邻赞誉。
李敬和先父李继业在世时,待人温文尔雅,温煦和善。患者见他如沐春风。李继业能够三指试脉定乾坤。他望闻问切,又洞悉六阳会首,擅长针灸急救:能醒神开窍,能固脱止崩,亦可清热止痢。他以仁爱之术救死扶伤,解救生灵于倒悬之苦,因之声名鹊起。只因匪祸猖獗,祖传宝典《李氏药典》却被土匪盯上,药铺最终被土匪洗劫一空。李继业竟被土匪折腾得半死,《李氏药典》也最终被土匪劫走。李继业一气之下染病不起,遂将十五岁的儿子李敬和叫至炕前,将他珍藏在炕坯内用油布裹了三层的人体任脉、督脉及24条经络图和365个正穴图亲手交给儿子李敬和。
父亲李继业说:“儿呀,咱李氏一族,到你已是第五代了。这两张图是咱李氏念祖自终南山拜师学得真传,与《李氏药典》一起传于为父,谁料《药典》竟痛失我手。为父只能凭记忆和经验口述,吾儿恭谨执笔书写,我们父子同心协力,细加考证校正,将我们《李氏药典》加以修订、丰富和发展,如此我们才无愧于天地良心和李氏的列祖列宗。”
从孟春到暮夏,历时五个月,二人战严寒、冒酷暑,父子配合默契,心力合而为一。他们呕心沥血,遂将《李氏药典》重新整理修订。《李氏药典》刚刚完工,李继业便心力交瘁,油尽灯枯。他双手抚摸着儿子敬和的五官,气息奄奄地说:“儿呀,咱李氏……国医,世代相传,到你已是第五……第五代了,希望吾……儿将咱李氏……济世医术发扬……光……大……”话还没说完,李继业却不舍地咽气合眼安息了。
在亲邻帮助下,李敬和含恨给父亲料理完后事。为了躲避匪患,敬和不得已潜身太子寺舅父家中。他专心静修,学医五年。
舅父白孝山是太子寺一带的保长。白孝山家有十五亩山地,牛棚和羊圈蓄养了五头牛和二十多只羊,算是当地的土财东了。舅父忙不过来的时候,便雇了邻家白石头常年帮忙放牧。
在舅父白孝山撮合下,李敬和与白石头的女儿白会珍完了婚。舅父白孝山将牛棚修葺后,给予敬和与会珍成家。自从会珍嫁给敬和,两家便结成了亲戚。白孝山时常在生活上照顾拉扯白石头一家。敬和与白石头白天帮舅家耕田放牧,晚间,李敬和便窝在牛棚里的炕头上,在豆大的昏暗的桐油灯下学习《李氏药典》。他以会珍身子作为实体,反复摸索定位365个正穴准确位置和24条经络的路径。此时的会珍如绵羊一般任凭丈夫手指在她身体上指点游移按压。李敬和横下决心要为先父李继业争一口气。为了会珍,为了孩子,也为了将李氏国医发扬光大。
李敬和外表恭顺和善,治家却严厉严苛。他俩路上逢人,那人便夸会珍找了个脾性好的男人。会珍听了只是鼻子哼一声,低着头便走了。会珍心里清楚:自家男人全把好脾气给了外人;回到家里,李敬和俨然就是个土皇上,他不苟言笑,神色凝重,说一不二,呆板苛责得有点冷酷。然而会珍依然深爱着丈夫。会珍温柔贤淑,勤俭持家。婚后两年,他们便生了一儿一女。
李敬和在对待儿子从军问题上甚或到了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的地步。他使强用狠,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李敬和期望儿子刚武有力,让李氏一族不再受土匪欺侮,于是他为儿子取名从军。女儿芳兰,比从军小一岁。人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李敬和对女儿疼爱有加,随性从容。但他对儿子却望子成龙心切,不时棍棒相加,也许因为敬和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在李从军还五岁的时候,敬和晚间硬是教从军背诵“四君子汤头歌”。歌曰: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昏暗的油灯之下,从军背了半个时辰。敬和再次检查时,一旁听着的四岁芳兰已叽哩呱啦倒背如流,惊悚的从军却还是字语混乱颠倒,背得前言不搭后语。气得敬和火冒三丈,他愈是叫嚣责骂,从军愈是战战兢兢。从军常常忘了前句丢了后句。如此三五个晚上,三番五次地折腾下来,敬和已是声嘶力竭,从军却已神色恍惚。气得会珍指责敬和急躁暴戾。会珍说:“咱就这么一个儿子,你不把他折腾残,就得把他折腾死。我只期望娃能平平安安一辈子。天底下的人都想着坐轿,那总得有人抬轿啊!”敬和便责骂会珍头发长见识短,不懂世道人情。两厢互相指责埋怨闹别扭,却于事无补。
回到瑶仙店后,十岁的从军被父亲送到李家祠堂念书。他天性好动,并不专心听讲。先生教他的《三字经》和《百家姓》,从军总是背不过,手心被戒尺打肿了,仍是背不过。李宿儒老先生责骂从军“竖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邻家孩子将此话传到李敬和耳朵中,李敬和气得嘴脸乌青,盛怒之下便抱了从军扔到粪坑里去。从军的母亲会珍得知消息,她匆忙从地里扑回去把从军由粪坑中拖出来,拉到西荆河里洗了。从军膑骨痛疼又不敢言传,长此以往,膑骨受损难以治愈,从此走路颠跛摇摆,留下了腿疾的后遗症。每当敬和见了瘸着腿的从军从他身边走过,敬和就自责心疼难受,以致于后来孩子总是恐惧地躲着父亲,父亲也只能听之任之。
民国元年,回到瑶仙店已三个年头的李敬和,终于在舅父协助下重新修缮了瑶仙店三间祖居。门面换成厚重灵活的木板门。挨着堂屋后墙安置一方中药立橱,药橱壁龛里端坐着一尊坐西面东,披了红锦的药王孙思邈彩塑。香炉居中,一对烛台分列两侧。药屉外面,敬和以蝇头小楷工整书写了各种药材的学名。药橱南边后墙上的镜框里装裱了两幅人体经络和穴位示意图。药橱前是一张包浆墨亮色的大方桌。桌子一侧摆有《李氏药典》以及敬和亲手摘抄整理的《黄帝内经》《伤寒论》。桌后是一把木靠背椅,专供李先生坐诊。桌前方凳,是诊病患者揣脉时的坐具。靠山墙的几条长凳,专让患者坐着排队等候。南向两个侧卧室,北向一个连锅炕灶房。门外舅父白孝山燃着一挂曹河十二雷爆竹,十二声闷雷震天巨响后,李敬和用竹竿挑了红布。披红挂花的李氏“本草堂”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楹联南侧是“药有君臣千变化”,北侧是“医无贫富一般心”。李敬和子承父业,他决心以仁术济世养家,重振李氏医药。
民国初年,民生凋敝,西荆一带困苦人家居多。多数人小病小扛,大病大扛,积劳成疾、命悬一线时才来找郎中诊病吃药。能吃得起药者非富即豪。但在李敬和眼里,患者无贵无贱,无老无少,对于任何病人,他都能以笑脸相迎,平等和善地给他们诊病治疗。梨洼、小韩峪、韩峪川等远路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有翻山越岭由亲朋背扛而来的、有上坡下岭用门扇抬来的,还有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来的。病人来时痛苦抽搐呻唤。敬和总能说服轻症患者自行排队等候。他先为紧急危重痛苦的患者扎针灸穴,通络理气止痛,以减轻患者病痛。之后他悉心把脉,精微诊断,望闻问切,细加斟酌药性君臣配伍,精心拿捏药量,同时给患者疏导情绪,增添患者治愈病患的信心。患者见他和颜悦色,如见救星。当痛苦减轻后又是鞠躬拜谢他的再造之恩,又是送“华佗再世”“扁鹊复生”“妙手回春”的匾额锦旗。有病愈者无钱付账,累积过多还无力偿还时,李敬和先生便指点他们挖柴胡、丹参、茯苓、当归、远志、山药;采摘五味子、山萸肉、寄生;捡拾蝉蜕、地龙,抓蝎子、蜈蚣等用来抵偿药钱,用以维持药堂运营。还有实在没钱也没办法去药堂治病的,只要敬和有时间,他都会登门亲自诊治,抓好药并送药上门。治病账单过了三年还无力偿还的,敬和就烧了账单,让患者安心归养。李敬和真正成为西荆山村患者眼里的活菩萨。
待到王长义来到“本草堂”拜师学医,时间已是民国五年。一天下午,“本草堂”门口来了一个南村的老鳏夫,他用独轮木车推着他的大孙子。那孩子嘴唇乌青,脸色煞白,四肢冰冷,气息奄奄。王长义赶紧帮忙将孩子抱入屋内。老人一进门,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求敬和先生救救他相依为命的孙子。敬和用手指试了试娃的气息,又掰开孩子的眼睑,只见孩子眼仁白翻,吓得敬和直摇头。老人见状,声泪俱下地跪在地上说:“求求神医救救孙儿一命,孙子在南台子放牛,肚肚饿啦,吃了三处红眼茅蛋蛋(紫黑成串,味甜有毒),赶牛回家的路上,跌倒了便不省人事,请神医救救孙子娃的一丝小命!”
李敬和先生示意长义将老人搀扶起来。老人站起来说:“我知道孙孙已走到鬼门关,我也相信你李敬和能把娃从鬼门关拉回来,你不救他,谁救他!你若甩手不管,我也就活不成啦!”
长义真替师父捏了一把汗。这棘手的问题遇到过,都是诊了脉象,说了时辰让准备后事。家属最终还是哭天扯泪地将人拉走了。可南村老翁爱孙心切,再给他做工作,他就是不走,只是反复不断地说:“我只信你李敬和,你能通天地神灵,我相信你能救我孙子一命!”
李敬和甚是难肠,他终于开口说:“南伯,我尽力救娃,只是娃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也难以推脱责任啊!”
老人站起来大声说:“我南石头粗人只会说实话,娃生死由命,你尽力而为。真是那样,我也会感激你好人救过娃的命。出了问题我全扛,你让你徒弟立个字据,我来按个手印。”
长义按老人要求写时,敬和便双手抱起体温冰冷的孩子进入里屋的土炕上,他一边吩咐老婆烧炕,一边要长义用烂被子遮严窗子,关了里屋的门,将娃脱光衣服放置炕席之上,先捂上几个厚被子。
李敬和先生赶紧写了处方:苍术、秦艽、海风藤、益母草、伸筋草、威灵仙、雷公藤、木瓜各15(钱);甘草、川芎各10(钱);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各5(钱)、虎杖1、茵陈、板蓝根、蒲公英各10钱、麝香半钱。
然后找了一生铁小锅,全部将药入锅混煮多半锅水,先用猛火烧沸,锅内沸汽蒸腾,顿时小屋内云遮雾罩,混合着各种浓烈的药味弥漫整个屋子。屋内温度不断升高,师父慢慢让娃露全身子,让娃身体全被药汽包裹笼罩。长义安顿好老人情绪,会珍母女二人和从军在另一个屋子也一夜未睡。
这边连锅炕的屋内,师父和长义轮换着烧锅添水察看娃的动态。子时已过,只见娃毛孔渗出大量黏汗。师父大叫一声:“成了!”惊得长义差点滚到地上去了。师父终于眉宇舒展,他的金口也终于吐出真言:“长义娃呀。接这个活我是搏命呀!我看南村老汉实在可怜,他的儿都不在了,只留下炕上这个根,没了这个根,老汉也活不成了,两条命呀!长义你想想,就是砸了我“本草堂”的招牌,要了我李敬和的命,我都要担风险救下这娃。说实话,这种熏蒸疗法,医书上有记载,有过成功的案例,但很少有人尝试过。中药化汽,气入人体七窍毛孔,毛孔散开,方可排汗排毒。麝气入窍,可开天庭,脉络相通,神经运行。益肝醒肾才能顺畅排毒。如此方能恢复肠胃蠕动功能,加速气血运行。长义娃你看着,不过五更,这娃子便身上绣满蛛丝,这就有九成了。天亮后,娃一定要小解大便,要吃要喝。你去给娃一会儿烧些生姜葱根鸡蛋花的拌汤,要稀,要煎和。”
长义按照师父的吩咐准备材料。果真五更天时,那娃子除头部外的所有暴露皮肤皆绣满“蛛丝”,远看人象长满了白毛。师父说:“毒排完后,天不明娃就醒了。”话音未落,只见孩子翻了个身叫爷爷,长义赶紧上前说明过程,长义用绵纱将娃擦拭干净,穿上衣服,扶着娃上了茅房。长义用油灯一看,“妈呀,这粪咋都成酱油色啦!”
长义扶着娃回来,人们惊异地看着娃美美地吃了三碗稀拌汤。娃顿时神清目明,脸色气血饱满。激动得南村老人又一次跪倒在敬和的脚跟前,连声说:“你就是娃的再生父母!”
李敬和说:“南伯,快快请起,是您孙子救了我,他如果不醒来,您老活不成,我也难以活在人世上了!”
老人赶紧说:“生死契约上我还没按手印呢!”说后,自己先笑出泪来。激动得屋子所有人都笑出泪来,当然也有从军。从军仰着头,得意地看着父亲敬和先生。
稻湾王长义亲眼见证了这人间起死回生的奇迹一幕。从此,他也象师父一样,话少了,做事更稳重了。慢慢地,师父也开始让王长义试着给人揣脉写方子了,不过,师父是双眼紧盯着的,每一味药都要仔细拿捏斟酌。
特别声明:文中药理药方仅属文学作品,并非药典,不得随意套用。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麒麟书会副会长、麒麟作家联盟副主席,《九天文学》“作家在线”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2022年12月《师法天地人,麒麟大乾坤》获第二届“文化强国”麒麟杯特等奖,2022年12月诗歌《一封未抵达的家书》获西部电影梦工厂最佳人气奖铜奖。2021年被《九天文学》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家”,小说《草上飞》获《当代作家》杂志2023年当代作家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