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宁古塔作家网签约作家。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开拓者的是迹》、《沂蒙山下铺路人》。与他人合著,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文学著作《铁路群英》、《走进新时速》。有15篇小说和诗歌刋发《解放军文艺》。曾获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编导优秀奖。在部队任创作员时,荣立三等功两次。在国家及省、部级刋物发表文学作品、新闻理论研究、政论文章120篇。有10篇获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和铁路系统报纸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篇。通讯《军魂铸三峽》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所报道的水电部队团长王同义,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峽铁人”光荣称号。共发表文字作品200多万字。有300首诗歌刋发《新华网》、《今日头条》。编导制作电视专题片120部,有30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台播出。现经商,任影视传媒公司总监,中文、新闻、哲学硕士生导师。

铺架劲旅的带头人(报告文学)
作者/白作先

第四章、 运筹幄竞风流
中国的建筑市场只能容纳2000万人从业。然而,在这个市场上找饭吃的人超过了3000多万人。一场无情的竞争一时昏天地暗。
市场,象一张考卷,时时刻刻都在对企业家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进行着无情的考试。曾几何时,一些企业家被“考”得落花流水。而何长安却一路“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为什么?就是他能超前地决策于市场竞争之中,才会在商战中屡屡取胜。

何长安在铁道兵时期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图为他的军装照
可以这么说,中国铁道兵在穿军装时,就参与了市场竞争,一直是自负盈亏的,没有要国家的军费开支。何长安曾是铁道兵中的副团职政治处主任,他就有着运筹帷幄的指挥员风度。且看他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吧。
A、惟危机!前方并非“阳光地带”
兵改工后,何长安被中国铁建选送进西南交通大学管理专业学习并毕业。在大学期间,何长安研读了太多的国内外太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经营之道。
九十年代初,身为局长助理的何长安,被任命为中铁十一局三处处长。何长安并不是那种“就任于企业危难之时”的管理者。因为当时的三处是“充滿阳光”的繁荣景象:三条铁路线在铺架,两条铁路线在运输,任务很饱滿。1994年三处完成产值3.5亿元,居中铁建处级单位之首。特别是在1995年,一举突破了10亿大关。这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系统的69个处级单位中,更是名列前茅。三处富了,名气大了。有些干部职工自豪地说:“三处就是几年没活干,也照样有饭吃!”

十一局三处改制后为三公司。何长安任董事长(右五),他指挥公司铺架队,完成青藏铁路安多至拉萨的铺轨架梁任务

何长安以他企业家的目光在研究着国家“八五”和“九五”发展目标,在研究着市场。他知道自已是个登山者,已爬到了山顶,让人羡慕。但下一步怎么走,路在何方?一旦找不准,会摔得粉身碎骨。
于是,他在三处职代会上直言,三处走向辉煌,外在因素是“铁路大会战”的机遇,铺架实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九五”期间国家不可能象“八五”期间,对铁路大量投入。一旦路内建设断档,三处的铺架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因此,1996年到1998年将是三处的“三年困难时期”。

真是语破惊天!人们一听到“三年困难时期”,就会想到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这真是不寒而粟啊。可此时的三处是施工捷报频传,经济效益逐年递增的兴旺时期。何长安却提醒大家:前方不是阳光地带。
这就是一个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于是,在全处范围内,一个“看形式、找危机”的活动,从处领导班子到职工中开始了。
为了使职工们都能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危机感,何长安把职工们“逼”向市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实行了合理化的劳动组合,制定了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分配方法。同时实行全员合同制,并在十一局首先打破了固定工、合同工和集体工的界限。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撤段并队,成立内部模拟公司。全处先后有10多个公司挂牌运做。同时将中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待岗职工大调整,有70多名干部工人被充实到各公司。
何长安准备好了,他要向市场危机说“不”!三处准备好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何长安与原铁道部副部长、前中铁十一局三处处长卢春房(右)参加铺轨典礼。
B、竞争!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铁路基建市场的发展真的被何长安言中了。随着“九五”的到来,三处的铺架工程只剩下南昆线收尾工作了。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出现了大滑坡,有40%的工人待岗了。内部有人说,三处要走入低谷了。外部有人议论,三处这几年靠铺架效益好了。现在没有铁路铺架任务,看他们怎么办?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遛遛!
面对严峻的形势,早有准备的何长安并未惊慌。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全方位出击,找米下锅,就一定会平稳过度。”
“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何长安大手一挥,指挥他的队伍向建筑市场开展了全方位的竞争。他们千方百计地挤进高速公路市场。又进军机场、码头、水电市场。接着,挥师高层建筑,高尔夫球场。
拼哪,挤呀,拳打脚踢,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何长安已从一个单一兵种作战的指挥员,成了“集团军司令”。

何长安(左二)陪同上级领导检查房建工地。左一为十一局党委书记朱长洪。
为了“找米下锅”,何长安带头披挂上阵。他的工作日程按排是,每年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跑信息,揽任务。哪里有工程任务,他就出现在哪里。1996年的早春二月,他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西部大省四川在近几年内,将以成都为依托,修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
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四川这种“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形上修路,那必然是桥隧相连,劈山筑路的。那么,甲方的投资,也必将是天文数字。何长安激动地拍案而起,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这历来是咱铁道兵的光荣传统。这项工程咱们务必拿下。为振兴四川做贡献,为企业发展闯新路。”
在竞标会上,他们的标书也让人折服。功夫不负有心心,四年来,在何长安的带领导,三处在四川的5条高速公路中,中标6个标段,承揽任务7亿多元,他们的业绩令“川军”刮目相看。
在北方,在京沈高速公路竞标中,何长安又一次显示出他的大将风度。这条高速公路,为亚行项目投标,全国170多家承包商参与竞争。其中56家承包商通过了资格审查,竞争达到白热化承度。当时三处既没有高速公路的施工经历,又没有参加国际竞争性投标的经验。但是何长安说:“河北是进入京、津的交通要道,这里基建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势在必得。”他带领大家精心笨化,在保证微利的基础上,抱着抢占世行项目这个市场的目的,一举拿下了标的为2.56亿元的标段。河北省副省长何少存检查工程质量时说:“铁三处干出了精品工程。”

为了“找米下锅”,何长安专门组建了一支投标专业队伍。投资50万元,为投标人员配备了手机、电脑、摄像机和彩色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揽工程需要一个信息网络,他批准在成都、昆明、兰州、合肥等地成立了办事处。收集市场情报,反馈信息。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何长安推出了重奖措施。规定承揽任务总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职工家属解决“农转非”,奖励三室一厅住房。承揽任务达到1.5亿的,除享受上述待遇外,另奖轿车一辆。由于何长安指挥得当。1995至1996年,全处承揽任务达10亿元。如果这10亿元換算到现在,那将是高达200亿元啊。
何长安带领他的企业走进了阳光大道。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形成了“两个拳头”,“五大支柱”,“多极辅助”的经营格局。即:铁路铺架、铁路运输为“两个拳头”。以隧道、桥梁、市政工程、高层建筑、高速公路为五大支柱。以水利、水电、设备安装等多种小型工程为多极辅助,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就这样,在路内工程严重不足,三处的铺架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完成产值18.12亿元。收益1.78亿元,上交利税9280万元,企业增加固定资产6700万元。(未完待续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