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石寨山到河泊所,走进
两千年前的古滇王国
文/张永权
近日,迎着初夏火热的阳光,晋宁区上蒜镇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迎来了一批作家诗人,摄影艺术家。他们是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边疆文学原主编、作家、诗人张永权,云南省作协会员、诗人李云川,晋宁区本土作家、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耿学仁、晋宁区诗人、云南老干诗词协会副会长、晋宁诗联会会长杨艳玲、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晋宁区诗联会副会长、摄影艺术家郑林等。

他们踏上河泊所遗址,爬上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的鲸鱼山,聆听晋宁区文旅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陈墨先生详细的讲解,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置身于神秘的古滇王国的大地上,那个被汉武帝授予“滇王金印”的益州郡的郡主,就像站立在石山寨山上,发号施令,还有那些相、丞、尉等官吏,也各司其职,活灵活现。
作家和文物专家不同,他们就是在历史的风云中,感受到生动的形象,并通过当时的形象,还原历史。

从上世纪石寨山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到近年来对河泊所遗址的多次考古的重大发现,即古墓群近5000多件文物中青铜器呈现出的文明进程,古滇时期,这块土地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边疆云南的声声铜鼓,已响遍全国甚至世界。特别是汉武帝所授滇王金印的出土,更是揭开了古滇王国神秘的面纱。那是1956年的冬天,国家决定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在一个即将收工的黄昏,清理到6号墓坑底部时,一个被泥土包裹的方型物件,似乎闪烁着光芒,吸引了文物专家孙太初的目光,他小心地把它捧起,剝开泥土,方型的印章,闪出“滇王金印”四个金光闪闪的印名,孙太初和所有考古人员,被这一惊天的发现,惊呆了。片刻的沉默后,又是一阵狂喜欢呼。这一发现,证明了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所记的汉武帝在元封二年“赐滇王金印,复长其名”的真实历史。也证明了石寨山就是古滇王国王室的陵寝所在地。这次发掘,成为全国20世纪100件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大事件。而河泊所在2019出土的相印封泥,又进一步印证了汉武帝时的行政官员设置,已经在益州郡实施了。

真实的历史在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述因过于简单,曾遭疑惑,而从石寨山的滇王金印到河泊所相印封泥的出土,又证实了司马迁记录的真实性,更是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多民族统一体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多元的云南,就是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近年来河泊所的新的考古出土文物,仅封泥就达827枚,可识简牍2000多件。还有居所、道路基址、水井等重大发现,证明益州郡的郡邑就在河泊所附近。这对进一步研究认识古滇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情民俗,都提供了文物的证明。陈墨先生还认为,对国家批准的在这里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增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今后,我们及后人,来公园休闲,还可获得科学性、趣味性方面的知识,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遗址公园。

作家诗人和摄家在采风中,都有了创作的冲动,诗人李云川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反映出土文物的诗《灯光》:“一批文物从泥土里站起/将沉睡的历史托出/醒来的物件接近阳光……”摄影家郑林现场拍照,让文物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也为大家拍摄了不少现场采访照片。
在考古采风后,作家们还到滇池湿地、省级文明卫生示范村小渔村、郑和公园等地观光采访。作为云南历史文化的名片的晋宁区,处处有古迹,有人说挖一锄下去,就可能有文物出土。

(配图摄影图片/郑林)
这次考古采风活动,晋宁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栗国成和区关工委副主任赵金祥高度重视,做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还冒着酷署陪同作家采访,组织座谈。共青团晋宁区团委副书记吕水仙、上蒜镇人大主席张国华以及唐辰昊、姚腊梅等同志全程陪同采访,使大家在这次晋宁的文物考古采风,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