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田先奇,江西省吉水县,农民,高中毕业,一九六一年生。
当兵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等六百多首,其中《吉水诗歌九十首》被中国进士博物馆收藏,也有作品获奖。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见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当代华语诗歌精华》、《解放军文艺》、等书报刊和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网。



美景如画青山村
文/田先奇
乌脑岭是吉水县白沙乡与冠山乡的分界线,青山村座落在乌脑岭半山腰中,属冠山乡杏口村管辖。和尚塘一过,转几道弯就来到一群高大的枫树下,在路边有几块大石头,青山人赶集回来,走累了经常坐在这些大石头上休息。脚下,一条弯曲的石阶一直延向云雾环绕的山腰。阳春三月春风扑面,梯田里嫩绿的禾苗轻轻摇摆,似乎在向我们招手。
一步一步往上走,只见路两旁的梯田弯弯曲曲荡着绿意,小的比桌面大点,弯的像镰刀。在一丘很弯的梯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座落在田中央,像一颗黑珍珠镶嵌在那里,石头两边很窄,刚好过一张耙。
路越走越陡,一到村口,就看到几排矮小的土瓦房和覆盖着茅草的小屋。房屋前面都有用小石头镶嵌的空地,每到夏天的傍晚天气炎热,人们就集中在这里乘凉聊天,没有蚊子,因为时常用山苍子树燃起篝火烧,蚊虫会被驱离。而那山苍子树亦会发出阵阵清香。
青山村坐南朝北,背靠乌脑岭,有竹海林涛,苍翠欲滴。前面云雾升腾,若是天睛云淡,一目千里,尽收眼底。青山村背有靠山,三面悬空,地理先生说,此处属莲花地形,适宜多栽白花果树。
村子左边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间的草地上桂花树旁有数排牛栏,远处一群黄牛带些小牛正在恬静地吃草。在梨树群中有一小茅屋是舂米房,几个中年女人正在舂米,旁边一群儿童正在捉蝴蝶,其中两个光头男孩身穿青花粗布衣,衣服是妈妈亲手做的,青山的女人貌美如花心灵手巧,绣花做衣远近闻名。村子右边也有很多果树,离瓦房不远处有用几节竹笕,连接至清泉的水井。水,像一条小水龙似的流到井里。百年大旱那年,流水口就像一根线一样流下来,一个晚上也只能接满一两桶。水井很浅,只有几尺来深,井旁一个英俊少年正用木勺在流水口接水。水井前面有一口长方形的小池塘,是用来浸谷种的。池塘里荷叶丛中一群小鱼正戏水。往右边的矮山上很平展,祖辈们把这里用来作晒场。在这矮小的平顶山上,先辈们曾和来犯的土匪,进行过殊死的搏斗,祖辈们用自做的梭镖和猪婆刀,在身上绑着草纸当战甲,勇敢地杀退了土匪的多次进攻,一次又一次地保住了青山的安全。
青山村像个果园。有几十个品种的果树,梨树颇多,有近千棵。梨子一年四季都吃不完,有各样品种,早熟晚熟交替着。每到春暖花开,整个青山沉浸在一片雪白的梨花之中,青山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梨树,根须稳稳地扎入大地,粗壮黝黑的身躯,生长出一派豪放和霸气!春风吹来梨花飞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天女散花飘飘落下,满地银光。百年梨树,青山人不会忘记,在那艰苦的岁月,是你无私的奉献“乳汁”,让青山人一次又一次地度过难关。青山人在过去那漫长的日子里,有酷署和严寒,有劫琼亦有安居乐业,有听话的猎狗,有祖传的草药……垦山种茶果树载培,一代一代勤劳的青山人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到了晚上,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远处群山中其它村庄里的灯火。每至夜晚,月亮就会从梨树的枝梢上探出脸来,把整个青山照得雪亮。傍晚,飞鸟还巢,偶尔发出清脆的啼叫,潺潺的流水响,林间的松涛声,真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沉静的山岗显得更加寂静。
清晨,雄鸡长鸣,在叠嶂的山蛮中,一轮红日磅礴而出,射出万道金光,照得梨花更加绚烂多彩。
红日照耀梨花开,青山祥云莲花来。怪不得人们都说青山是人间的仙境,梨花就是观音菩萨的座骑。
诗云,莲花映青山能节公智选仙境,荆树生祥和雁门郡繁荣昌盛。古有荆树遗风,今有莲花青山,一首《卖木油》正是青山祖宗贫困兄弟不分家的真实写照:
茅屋矮小烟窗黑,
大哥生病床上咳。
屋里传来外地音,
想必来了担油客?
屋背喜鹊闹喳喳,
窗前树上梨子摘。
二哥田里秧苗插,
昨日买牛钱还差,
小弟又把水缸砸。
还有二姐要出嫁,
家里真的等钱花,
半缸木油卖掉吧!
但愿油客不是诈,
一切开支全靠它。
贫困没有潦倒,生病没有倒下。忧愁没有消沉,历经风吹雨打。荆树遗风传青山,兄弟贫困家不散。雁门团结永和睦,祖宗遗训记心坎。
莲花托青山人脉千秋,紫荆传雁门祥和万代。荆树永护田氏家族旺,莲花长佑能节后代贤!
莲子具有生命力极强,繁殖迅速的特点,她象征着青山能节公后裔的生息繁衍。
诗曰,彤彤红日雁门郡田族兴旺紫荊树叶茂春夏秋冬,
巍巍青山能节公子孙发达白莲花盛开东南西北。

田氏仲一郎公宗祠
——2018年12月22日落成庆典纪念
文/田先奇
岩溪故里,田氏宗祠,雄伟壮观,华丽亮堂,仿古建筑,古色古香,深藏于青山绿水之中。
前对峻峰出人杰,后靠重山展鸿图,左蟠青龙舞兴旺,右卧威虎镇水口,门前双狮守吉祠,通衢大道缠玉带,瑞蔼缭绕满华堂。
远山朦朦似奔马,峰峰重叠若笔架。山泉汇小溪,潺潺碧水流,灌溉良田千万顷,一片稻花香,佳木繁荫,竞相争荣。朝闻鸟语,凤鸾和鸣。
早晨,宗祠门口,展望前方,群山起伏,一览无余,旭日东升,照耀辉煌,多彩灿烂,心情舒畅。
田氏宗祠,原仲一郎公祠,始建于明景泰辛未二年即公元一四五一年,重修于清朝乾隆七年即公元一七四二年,又修于道光辛丑年即公元一八四一年,毁于一九六六年。
今择新址重建,并将原名仲一郎公祠更名为田氏宗祠,曰荆树堂。巽山兼己,深15,4米,广14,5米,高6,8米。前后两栋,天井正当。飞檐斗拱,庄严肃穆。宗祠内堂,金碧辉煌。书香千秋,万古流长。
列代高祖,供奉正堂,缅怀先人,追思贤芳,沐浴吉祥。
遥想当年,仲一郎公,因爱岩溪,山水灵气,风景秀丽,徙而居之,开荒垦壤,种稻收粮。
遥望远祖,历代君王,齐太公,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金戈铁马,天下安邦。穿越春秋千年,沉浮豪杰无数。
耕读传家经商富,勤劳养育儿女长,青出于蓝血脉旺,田家子孙代代强。
吾族风雨五百载,一帆风顺此起航。闽赣宗亲同一体,田氏雁门家族旺。
闽赣一家亲兄弟,年年清明来岩溪,祭祖寻根共欢喜。
毕恭毕敬祭先祖,同祈紫荆生万枝。宗祠绕紫气,后裔枝繁茂。禄锦乾坤田家广,德高南山列祖笑!紫荆兄弟如泰山,人脉绵延万世昌。
滔滔汀江水,万家灯火亮。
东南西北紫荆花,春夏秋冬旺田家。

腐竹缘
文/田先奇
中央苏维埃时期,江西省吉水县白沙乡、水南乡和冠山乡都隶属苏区。我的爷爷那时担任冠山乡苏维埃政府主席。
那是一九三零年的 一天,爷爷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十一月二十一日要去白沙乡木口村开会。内容是听毛主席讲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方法(毛主席在此写下的《木口调查》己收入毛选)。恰巧,爷爷在水南下半团村的本族堂弟,是水南区公所农会干部,也来木口村开会,并挑来一担水南腐竹送给会议当伙食用。中午,大家都在木口村彭家祠堂吃饭,主菜就是刚送来的水南腐竹。
午饭后开会时,毛主席身边一位脚穿草鞋,吃过水南腐竹的红军首长微笑着说,水南腐竹很好吃,她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元未明初时水南就开始有制作水南腐竹的作坊。只因为你们水南人称腐竹为"状元竹″,是因为明朝水南出了三个状元,其中明正统7年考取状元的刘俨最爱吃水南腐竹。有一次回水南探亲指定要吃腐竹,返京时带了很多回去。后来刘状元的家属又不断将水南腐竹捎往京城,此后水南腐竹开始在京城有了名气。
喝了口茶,另一位 红军首长身穿有补丁的旧军装,接着认真地说, 现在我们要在全苏区大力推广生产和销售水南腐竹。一来可以搞活苏区经济。用水南腐竹到白区可以换回食盐,米面,布匹,等急需的军用物资。二来有便于储藏,携带,烹饪的特点,适应部队行军作战的后勤保障供给。军情紧张不能炊烟时,也可以充当干粮。
后来在不断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充分证明了水南腐竹搞活了苏区的经济,改善了苏区军民的生活,增强了大家的体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朱毛红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所以说水南腐竹实实在在地为革命作了很大的贡献。水南腐竹她传承了苏区的红色革命基因,水南腐竹是革命的腐竹!
斗转星移,转眼间就到了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就打响了,父亲年方十九岁就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临行前水南的宗亲兄弟前来送行,顺便带来了几把水南腐竹一一当地风俗,出远门吃水南腐竹,就会吉祥如意一帆风顺。父亲刚吃了堂弟送来的水南腐竹就与同行的战友们踏上征途,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打美国鬼子。他在上甘岭战役中与黄继光烈士生前所在一个团的战友并肩作战,在惨烈的战斗中父亲身负重伤(被鉴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受伤后回国在丹东市志愿军荣誉军人学校疗养院疗养了一年。
其间,父亲经常收到水南堂弟寄来的水南腐竹。当时在疗养院里工作的苏联援华医学专家们有幸吃到水南腐竹之后,高兴得不得了,说水南腐竹既香甜又有营养,这种豆制品含脂肪酸和磷,钾,钙,铁,硒等多种微元素,真是好东西!后来苏联专家们在回国探亲之前,特意委托父亲让水南的兄弟多寄些水南腐竹来,要带回苏联给家人和朋友品尝。
父亲在疗养院疗养结束后就光荣退伍回乡,按排在白沙乡政府做食堂管理员,那时条件艰苦,乡政府工作人员长期没荤吃,父亲就经常去水南下半团村堂弟家买些水南腐竹来 改善乡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并风趣地对乡干部们说,没钱买肉就把水南腐竹 当肉吃吧 !有时干部们下乡工作时,口袋里没钱,就向父亲借一把水南腐竹带去下乡,算是中午给老表们的午餐费(那时干部下乡都是在群众家吃派饭)。
时 光荏苒,那年的我,才十八岁高中毕业后,接着就报名参军,体检合格光荣入伍。在入伍第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我把水南宗亲寄过来的水南腐竹送到连队伙房并做成菜肴,战友们吃后都说口感独特,色香俱全,回味无穷。
以水南范围出产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生产的水南腐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份,没有任何添加剂。煎炒烹煮,熟煮不烂,炖煲皆宜,不但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更是高血压和肥胖症患者的最佳食品。水南腐竹黄里带白、油光透亮,捧在手里即可闻到一股淡淡清香。
我的几位战友退伍后,特意来到水南拜师学做水南腐竹。战友们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做水南腐竹的整套技艺。可是,回乡之后做出来的腐竹外表与水南腐竹一模一样,但口味与水南腐竹比起来却相差甚远!
淮南种桔是桔,淮北种桔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吧。
由此可见,只有在水南这样山清水秀,气候适宜,土质独特的条件下,种出来的优质黄豆和水南独有的矿物质元素的山泉水,做出来的腐竹才是正宗的水南腐竹。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退伍后在杭州一家上市公司打工,有一年的春节探亲之后,返厂时带了些水南腐竹送给公司的总裁和经理们品尝,他们品尝后均说风味清香,劲道不腻。不久之后在一次订货会上,他们用我带来的水南腐竹做菜肴来招待众位客商,结果客商们吃了也反映水南腐竹细,脆,甜,豆香味浓郁,吃后不忘。
从此,水南腐竹的美名得到了进一步的流传,被客商们传到了欧美、南洋等世界各地。它特独的风味渐渐得到了更多外国友人的喜爱。
土生土长的吉水县水南人,江西老革命的后代田恭云,为了脱贫致富,办起了家庭腐竹加工作坊。每年自产的腐竹供不应求,己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供销链。使水南腐竹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当年,肩挑水南腐竹去白沙乡木口村开会,让毛主席等首长们吃上了水南腐竹的下半团村民,堂爷爷的后人们,现在都在从事水南腐竹的生产经营。家家全住上了小别墅,户户都开着新轿车。
真是, 水南腐竹甲天下!

活捉张辉瓒的故事
文/田先奇
一九三一年一月毛泽东主席在宁都县一个小山村里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我爷爷那年担任冠山乡苏维埃主席兼游击队队长。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带领全体游击队队员连夜出发赶往兴国县龙冈参加战斗。那时家里很穷加上时间紧,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食物可以随身 带去 ,幸好水南乡西团村的小爷爷早些天寄放了些水南腐竹在家里委托我爷爷帮他卖。游击队员们也来不及细想,就每人七手八脚地把腐竹塞进各自的的口袋里,算是战时干粮。
一到龙冈就立刻上山隐蔽,迅速投入战斗,等待敌人进入"口袋″后全部消灭!此时,己经是出门第三天了,打伏击战是不准生火做饭的,军情紧张怕炊烟被敌人发现目标,大家都饿得肚皮咕咕叫,队员们只好把口袋里的腐竹,拿出来放到山泉水里浸泡发软后生吃腐竹充饥,因为水南腐竹韧性很好,豆香味很浓,生吃也香甜可口,大家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坚持了三天的埋伏等待,终于等到了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打!我们的游击队员和红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一样冲下山去,冲向敌群,奋勇拼杀,不怕流血牺牲,经过一天惨烈的战斗,赢得了东固,龙冈战役全面的胜利,消灭国民党一个师。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三十日战斗进行到下午四时左右, (那天在龙冈大山里,整天都是遮天盖地的浓雾。)我们的游击队员紧密地配合红军战士仔细搜山,在一棵大枫树下的土坑里发现了被茅草盖住的张辉瓒,就这样活捉了国民党王牌师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
活捉了张辉瓒,毛主席在宁都县挥笔写下了伟大史诗,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里磅礴大气地宣言,"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要我们的儿孙们一代一代地把这个水南腐竹的故事讲下去。水南腐竹是革命的腐竹,是战斗的腐竹,是英雄的腐竹,老区人民不会忘记你,共和国的成立也有你的功劳,我们更不会忘记,在最艰苦的苏区,你不但搞活了苏维埃政府的经济,还到白区换回了最需缺的药品,米面,布匹等军需物资,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提高了苏区的军民体质,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朱毛红军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水南腐竹我们谢谢你!

田恭云的腐竹厂
文/田先奇
酷热的夏天己过去,迎来了凉爽的金秋,她像一位待产的少妇,带着丰收的果子,向我们走来。
秋天我们走进水南,就能品味着水南腐竹豆香味的气息,走进田恭云的腐竹厂,就能闻到一股黄豆的淡淡清香,顿感洒脱飘逸。走近加工腐竹的灶台热锅里的豆浆飘起的那香气,顿感热烈好客,就想喝一口否则唾涎,想喝的意念是那么丰满成熟,那味道的诱人是那么漫洒苍穹,那么沁入心脾,那么芬香悠扬,嘴里的口水往喉咙里咽,保持文静。好客的员工拿来很多一次性纸杯,大家都喝了,喝得满足,大家都品味了,品得高兴,走出车间,嘴里还在回味。
田恭云的厂房四周,远望青山绿水,层林尽染,近看左边一片黄黄的金豆,右边一片沉甸甸的稻香,一丛丛发黄的小树叶,色彩斑斓,衬托着美丽的秋景。就像一首秋季流淌的诗篇,品落叶知秋的韵,看池塘里红鲤鱼在摇头摆尾的悠闲,听树上的小鸟在喜闹 ,一阵秋风带来红薯地里脆甘的馨香。天空深蓝,秋高气爽,又一阵风佛稻穗香,我们迈步在水南古村落感受大自然的秋韵,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村头一片草地,几头母牛带着一群小黄牛在恬静地吃草,草地边小溪旁,赏黄叶随水漫流,细听小虫在轻轻小语,像似欢迎这些外来客,似乎在对我们说写手们,用功写好点,写出我们水南腐竹的精气神,写出苏区红军革命英烈的形象。写好文章是我们每个人当之无愧的,因为她能洗涤人们心灵的尘埃,令人们心旷神往,成为丰盛的精神美餐,成为人生前进路上的动力。
你看那群挺拔的大树,身穿金黄色的外衣,他们已告别了曾经的艳丽,在春艳的生命里走出来,经历了夏天炎热的考验,迎着一阵秋风,飞舞着几片黄叶,落地为泥,怀着对春的眷恋,告别了那份欲滴的绿意。
水塘边的野菊花正婀娜多姿娇傲绽放,桂花树上散发着浓浓的香味,深深一吸顿感清爽,还有山茶花丰盈端庄,翠竹的挺拨和虚怀若谷。作协一群人轻步慢走在秋的古村落,再听小溪潺潺流水,戏叶悠闲,又品满园瓜果飘香,尽享水南大地秋的美丽和秋的神韵。
午餐时分, 走在田恭云腐竹厂的食堂门口,就闻到腐竹菜肴的清香,食的欲望大增,快步入席品赏其腐竹的美味。头一筷子先夹一大块浅黄色的腐竹入口,顿感一股天然的甘甜,淡淡的豆味清香,令人入口生津,食而不忘,回味悠长。
经田恭云腐竹厂的工作人员介绍,水南腐竹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史,为“五里三状元”中刘俨最爱,被誉为“状元竹”,选具有水南自然环境特有的水质,土质气候等产出的水南黄豆为原料加工而成。无任何添加剂,浅黄油光,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以及噒,钾,钙,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即可荤吃,也可素食,煎,炒,烹,煮,炖汤皆宜,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田恭云的水南腐竹迎来了秋天的丰收果实,她是脱贫致富的精灵,业绩是辉煌的,成果是永恒的,她已走出了吉水,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国家大运河博物馆
——上海艺袭艺术田进承接国家大运河博物馆美术工程圆满完工
文/田先奇
走进国家大运河博物馆迎面就出现一条大木船,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她是运河里一条巨龙,千百年来吉祥着中华民族一帆风顺,繁荣昌盛。
再进一步欣赏其艺术作品,出现运河清波荡漾,船儿南来北往,一派水上繁忙的景象。
她没有黄河汹涌的波涛,也没有长江奔腾的激流,她走势平坦,直来直去工整无曲,象征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品性。
两岸垂柳依依,婀娜多姿清新秀丽,宛如一条玉带蜿蜒于京杭大地之间,华夏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博物馆的高雅艺术她跳动着千年的水运脉搏,浩浩荡荡向南奔流不息,勾勒出尘封的农商水运繁忙的历史画卷。
大运河的贡献在世界水运史上排名第一,也成就了世界百位名人第七的杨广。
运河与长城在中华文明史上并列开出两朵灿烂绚丽的文明之花。
博物馆艺术地反映,大运河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开凿劳工的鲜血,演绎着千千万万个劳工悲欢离合的故事,演绎着神州历史的兴衰与沉浮,融合了中华的南北文明,推动和繁荣了经济的发展,为华夏的富国強民立下汗马功劳。
大运河博物馆建在扬州,因为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也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长共呼吸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更没有扬州繁荣的今天。
博物馆整体艺术再现了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衬托扬州美丽的江南风光,沿岸古迹林立,瓜洲古渡,全国名刹高旻寺,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
博物馆艺术地体现了大运河悲壮恢宏的古老文明,她是一本中华民族的历史教科书,华夏儿女喝着你的甘泉,浸润着你的文化,领略着你水的风情,呼吸着你带来的新鲜空气,运河长流,繁荣生息不止,一代又一代。
大运河博物馆我们从你的高雅艺术中感到幸福,骄傲与自豪。
做个中国人真好!

吉水鉴湖明朝的辉煌
作者:田先奇
鉴湖取名者为南唐君主李升又曰朱元璋(湖水如鉴可照人心)。
明朝的鉴湖,北岸有著名东林党首领邹元标的家和明朝四大书院之一的仁文书院,邹元标晚年长期在此执教,培养出很多状元进士为吉水人文的繁荣作出极大的贡献,(原址现为吉水五中)。
南岸是明朝江南才子解缙的出生地,湖边建有挹峰楼是解缙与妻子素娇的新婚洞房。还建有书房喜易斋。
西边有雄伟的五座解氏祠堂,解缙在此修过的史书为后来编辑《永乐大典》起了很大的作用。
东面也是解缙家祖基地解家大院。



https://m.booea.com/news/s_31082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