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点与信息链
作者:李春雷

我在邯郸日报工作的时候,一次与同事聊天。当时的总编室主任李成书,说了一句话。他似乎是随意,而我听成了惊雷。
他说,新闻,就是给人提供信息。所以,信息点越密集越好。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让我对新闻写作豁然开朗。
细品这句话,的确如此。
当然,他所说的信息和信息点,是人们最想知道的、最给力的、最权威的。
由此,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把握,有了方向,最终有了突破。
对于这李成书主任的这句话,我始终记得。
但奇怪的是,这句话,是常识,应该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听过,但是,大都没有真正领悟,或者没有悟透。从而,在新闻上,大多数新闻记者都没有形成突破。
文学,也是如此。
在文学里,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信息点,叫作兴趣点,或者兴奋点。
文学的信息点,宏观的方面是思想,但具体的方面是故事,是细节,是语言。小说可以故事取胜,但即使有故事,在叙事时也需要细节,更需要语言的精妙。而散文或非叙事的题材,则更需要作家的智慧。最基础上的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出人意料。让人带着兴趣,带着兴奋,读进去,不知不觉地读完,进而受到你的影响。
当然,这种兴趣,这种兴奋,是高雅的,正能量的,是知识分子的。

前几天,小吴老师的公众号上发出了一篇我写作于上世纪末的新闻作品《金种子下凡》,有些人看着好,有些人看着一般,没有感觉。
为什么?
没有看到点子上,没有看到穴位上。这些点,这些穴位,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更没有与你形成感应。再或者,这种感应太单薄,没有形成内心深处的轰鸣。
就像两个人搞对像,各有许多优点,可都认识不到。更好比,这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金块,你没有慧眼,没有认识到。
这就是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的隔膜。
具体到作品里,就是含有的信息点,是不是密集,精准,和谐,是不是成链。
其实,我们每个人,写作的素材很多。下笔的时候,最不缺的是素材。
写母亲,写父亲,写老师,写故乡。或采访一个事件,都会拿到许多资料,或当事人说到很多。方方面面,拉拉杂杂。
没有故事,我们苦恼。但故事和资料多了,我们也苦恼。
我相信,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后者,那就是我们往往不缺写作资料。缺的是如何取舍,如何合理、合适、精准的运用。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深不浅,不怪不俗,不偏不正,总之,就是最精准,最给力。
最精准、最给力,这才是文学作品的最高要求。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信息点与信息链。

刚才,我说到总编室主任李成书说的那句话。真是金科玉律,至理明言,但很少有人听成惊雷,并悟透。
这句话,就是我们所有写作者的金钥匙。
所以,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就要最大量地捕捉信息,当然是有用的信息,或者说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最给力的,最全面的,最权威的,最前沿的信息。具体到我们写散文或报告文学,就是故事,就是细节。
所以,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深入再深入,全力去捕捉最鲜活的、最权威的、最内幕的,总之,想像着读者最渴望得到的信息。当然,在这里,要掌握好度,要懂政策,知深浅。一些隐私的、传闻的、要摒除。
比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金种子下凡》等等。
我们形容美餐,经常会提到一个词,鲜虾活鱼,顶花带刺。是说海鲜河鲜,要鲜虾活鱼,蔬菜要顶花带刺。总之是最新鲜的。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新鲜的盛宴。
这些最给力的信息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最新的,最权威的,最形象的。
说到这里,这又是一个作者的格局和修养了。
总之,要抓到这些最给力的信息点。这些最精准、最给力的猛料。
但,这只是第一步。

刚才我说了,我们往往不缺少素材,我们缺少最给力的素材。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最给力的素材,提炼出来,取舍出来。这才是硬功夫。
比方说,我给你一座金山,这些金山都是含金量很大的石头。你明明知道石头里有金,却不会提炼。
我们绝大多数人,面临的困难,就在于此。
就这是要会取舍,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把这些金石头,变成金块,再打磨成金饰品。
选择之后,是编织。也就是结构。
再把这些金块、金饰品变成金项链。
这个金项链,就是信息链。
这个信息链,就是好作品。(根据4月16日录音整理,作者已审阅;校对:吴学礼)

〔作家简介〕李春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200余篇。
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
李春雷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新世纪以来唯一两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还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以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的作家,被称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

如需作者签名图书,请加微信:1883374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