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大多有使用文房四宝习惯。文房四宝通常指:纸、笔墨、砚。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严格说,书家在使用文房四宝时,还有其它配套的小物件。比如有镇纸、水盂。这些用品是比较精致,比较雅致的。
最著名的纸笔名砚:纸,安徽宣纸;笔,安徽湖笔;墨,胡开文墨条;砚,中国有四大名砚,端砚为首。一幅好书法,除了书法者有功底深厚之外,还需要纸,笔,墨的配合,缺一不可。通常说的手艺好,还要家什妙。工具重要,这一点毋容置疑。

安徽泾县境类草木植物约计1000多种,适宜做宣纸的取材与制造。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生产纸、笔,而且非常之好。
宣纸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工艺品,具有质地绵润、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运万变的特色。有“千年寿纸”的美玉,被誉为国宝。
世传秦人蒙恬改良了毛笔,也有人把他尊称为“笔祖”。公元前223年,有一天,秦国大将蒙恬在打猎时,看到了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取了一些兔毛,插进了竹管内,试着用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沾墨,他随手将那支兔毛笔扔进了窗外的石灰坑里。过了几天,蒙恬无意中发现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重新提起来看了看,发现兔毛变得柔软了,笔竟然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蘸一次墨可以写好几个字。由此他改良了毛笔的故事就传开了。

中国现在的十大毛笔品牌的排列榜是:湖笔、侯笔、宣笔、齐笔、文笔、川笔、湘笔、太仓笔、大罗笔、汝刘阳毛笔。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其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无论酷暑或者严冬,用手按砚心,墨砚湛蓝墨绿,水汽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端砚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与包拯还有一段名人轶事呢:由于端砚的名贵及其贡品的角色,使之成为某些官员到端州后首选的心爱之物。地方官为巴结权贵人物,往往多採、滥採端砚,一些人将端砚作为假工济私、巧取豪夺、行贿受贿的重要物件。
包公痛感官场的腐败,遂下决心,进行整肃,除掉层层加码的弊端。他下令官员严格按照贡额征收端砚。发布了“只征贡数”严明州令,“只征贡数”这一纸告示,内涵了包公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善政为民的正道勤心。
还有一个典故:“不持一砚归”说的是,包公至端州期间,公正务实,以身作则,深得端州百姓爱戴。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正人先正己,作为文人,包公懂砚、珍砚、爱砚。但离任时,却不持一砚归。

1973年,合肥文物管理部门在清理包公及其子孙的陪葬物中,没有发现一方端砚,为“不持一砚归”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谈到墨,不能不说到胡开文。胡开文(1742—1808)徽墨行家。先于休宁、屯溪处开设胡开文墨店,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经营范围几乎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成胡开文一枝独秀之势,后代亦沿用此老字号。现在的书法名家基本上用的基本上胡开文墨。
过去书法使用的是墨条,要将墨条在砚上研磨,墨研好了,才能写书法。有俗话说:人非磨墨墨磨人。含义是,一个人认真的磨墨,不是你磨墨,而是墨在磨你。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研墨是要慢慢的来,而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水要加得适当,顺时针磨等等。

磨墨是在磨一个人的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边磨墨,一边读帖。把墨磨好之后,帖里的字也基本上熟练于心。这样,开始书写,就能够一挥而就。书法是个慢功夫,来不得半点急躁。从磨墨开始,人就进入了慢节奏的状态。心高气傲者,写不好书法,匆匆忙忙者写不了好书法。
文房四宝,纸笔墨砚。说砚必须说说其它三宝。说其它三宝,也离不开砚。有成语曰:耕砚为乐。把砚当作田来耕,其殷勤,其努力,其精细略见一斑。书家对砚的热爱与痴迷简直难以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