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暖的两本书
董小兰
小时候,见了书就像没命。现在遇到喜爱的书,总想分享。
《俯向大地的身影》,是前年夏天朋友推荐的,但急着要还。只好每天6点多,就捧起来看。“雪山就是在这个时候进人我的眼帘的。 远远看去,那雪,东一簇,西一片的,散落在黑色的山体与瓷蓝的苍穹之间,白得超脱,白得静穆,它仿佛在此修炼了千年万载,才有这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面对着这种充满神性的圣物,兴奋是难免的,惊愕也是难免的。”再抬眼,阳光艳丽鸟鸣清脆,书中浮现的风景像加了滤镜,唯美得令人不忍翻过。7点半步行上班,在路边和树叶也寻找那些闪光的句子。下班读后,看夕阳斜照霞妩媚,星空湛蓝云悠悠,顿觉蝉鸣人声愈可亲,劳累烦闷一身轻。再急,也将最喜欢的几篇录了音频。还书后,颈椎犯得去做理疗,却意犹未尽。
去年夏天有缘又借来,没有了催促,好不欢喜。还忍不住把书推荐给一位远方才认的亲人。几天后的中午,她突然发来短信;“刚读完《桃色石桥步》,仿佛置身于‘桃花源’。好美呀!情不自禁的重新朗读了一遍,还有背诵的冲动”。那后缀的合不拢嘴的笑脸,真是我们第一次闲聊的美好定格。
若不是又搜作者的其他作品,我断不会想象这种坚毅。作者许俊文老师,在1997年脑瘤术后,独自一人拄拐沿淮河行走,回家后写了一部24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淮河魂》,专家笑称“已经成了半个水利专家”。然后他扔了拐杖,又独自一人跑到西部,写出近万字散文《穿越青海长云》。本书第一辑有摘录。也才知道,许老师的作品多次被选入高考阅读。
《俯向大地的身影》是作者散文集,将其旅行所感、故乡思恋和心路历程,通过朴实而优美的文字,娓娓诉说。比如,“我的胞衣之地豆村,腋藏在皖东山区的褶皱里,地少,还东一块,西一块的,收庄稼的时候,漏掉一块两块是常有的事。豆村是一个现在只有一户半人家,比一粒豆子大不了多少的小村庄,我已经为它写了几十篇散文,还在继续写着,可见,这个村庄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当然也是美的。”爱得那么深沉清澈,没有一丝坎坷的侵染,如沐初阳,温暖、欣喜而感恩。回想我们的故乡,肯定比作者的热闹,却看得潦草无从着笔,或梗在某一瞬间少了纯粹。就像一位老师所说,许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奇崛的神思,就那么娓娓道来,就让你欲罢不能。他把身边的每个人、每寸土地、每缕风都写活了,你读他的文章,不觉得是他写的,而是他代替你写的......确实,优雅亲切,如一位儒雅的邻居在袅袅茶气里,微抬头向窗外,陶醉地轻轻描述着。
《我与地坛》没看几页,简直惊喜!看了两遍又听过,还是迟迟不敢落笔。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把对母亲的思念,用灵魂诉说得那么深沉而震撼。“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语言诗意,却不华丽不渲染。再澎湃的感情,也在移步换景中,淡然勾勒出轮廓线条,便用景用物用声音来表达。用词恰切而温柔,像水粉画的感觉,淡淡的,氤氲着色彩与故事。用笔风轻云淡,却入木三分,柔肠百回。尤其收笔,才觉隽永悠远,又点到即止。
书的封面,是艳丽的靓蓝与单纯的亮黄。蓝色,代表希望。靛蓝,充满了阳光的纯净和通透,不是佛的意念,是透过物理世界的哲学视野。亮黄,是对生命的热爱!
惊叹二十几岁就坐轮椅的史铁生老师,心态如此阳光平和,眼神如此透亮深邃。不是苦难造就了他,是他的光华没被苦难淹没。都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应该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可早过不惑的自己,常有耿耿郁郁。偶而小文,亦见纤毫。
成长,总有好书相伴。这两本散文,似“天街小雨润如酥”,让人眼神明亮且心生温暖。
作者简介:
董小兰,凤翔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和音乐。喜欢记录和感悟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