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恢宏气象的军旅小小说——读王培静军旅小小说
尹小华/文

王培静的军事题材小小说,不但数量多,质量也高。顾名思义,小小说就是比短篇小说更为精短的小说,人物单一,情节集中,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张力,营造的文学艺术效果是短平快,瞬间爆发,振聋发聩。创作出一篇立意新颖、构思精巧、结构严密、人物典型、情节出奇制胜的小小说,其作者要有更敏锐的洞察能力、更高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更精炼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王培静就是这样一位小小说大家,他的作品紧凑简练、活泼新奇、耐人寻味,小中有乾坤,滴水见太阳,因收官之处意味深长而促人合卷沉思。
王培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小小说联盟副主席,曾获冰心散文奖、冰心图书奖;2006年至2011年获中国年度四届微型小说一等奖;2015年获第七届金麻雀奖。有百余篇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等选本。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宏观的战争历史叙事,那种史诗性的宏阔辽远久久在脑海里萦绕,厘清庸常凡俗与伟岸壮丽的界限,我们眼前会闪烁出一个个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后来人的幸福生活,勇于牺牲奉献、死得其所的鲜活人物形象,从而得出对英雄精神的尊崇。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读了王培静军事题材的小小说,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那金戈铁马般的过往场景。
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涉及到特殊环境、特殊群体,对于作家的创作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王培静的作品聚集主人公的生存本质,真实地书写人性、书写战斗过程和军旅生活、书写真情实感。那些有着切肤之痛的情感和信仰,是军人的基因、血脉和骨骼。穿插闪回的叙事结构,是作者在文体上的积极探索与尝试,经过案头到战争回望的细腻爬梳,使真实场景和原始细节得以浮出水面。《无名英雄》的主人公小兔子,11岁时父母被敌人杀害,从此被县大队收留当通信员,由于他跑得快,有人就喊他小兔子。小兔子不仅跑得快,还擅长打弹弓,人也很机灵。一次送信时,被三个二鬼子截住,小兔子便装哑巴。二鬼子断定:“他肯定是个小探子或送信的,把他带回去,交给皇军好好审审。”机灵的小兔子瞬间把密信吞进肚里。二鬼子发现后,将他打晕后弃置荒外。苏醒后的小兔子回到县大队,因为情报没有泄露,受到了表扬。但小兔子毕竟是个孩子,一次路过敌人的碉堡时,用弹弓向一个站岗的日本鬼子瞄准,他射出石子的瞬间,日本鬼子的枪也响了,日本鬼子一个眼珠子冒了出来,小兔子也应声倒下。解放后,由于不知道小兔子的真实姓名,便用三个“口”字刻在了英雄纪念碑上。作者像时代的记录者,绘制出个体生命与民族历史相互交融的命运画卷,使读者感知历史脉动、感悟精神的力量。
王培静的军旅小小说,相当一部分是对战争背景的追忆与回味,他塑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讲述的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短小故事,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使人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小说《心结》描述的是如何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和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表现指战员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表达超越个体、超越死亡、超越极限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莫大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是一名团长,指挥果断,英勇顽强,在松骨岭惨烈的战斗中,眼看阵地就要失守,他急红了眼,带着文书、警卫员、报务员一起冲向阵地……等增援的部队赶上来,从死人堆里找到他时,右腿被炸没了,左胳膊也被炸断了,全身血肉模糊。此后,他最忌讳别人在他面前提到松骨岭战役,像是有一个心结。故事闪回到朝鲜战场——当吊着左胳膊、满脸满身是血的连长王二柱扑到他面前时,他问,“你的士兵呢?”王二柱说,“都牺牲了。”他厉声道,“你应该与阵地共存亡,应该与战友们共生死,自己还有脸回来?”几十年后,王二柱与老团长重逢时自述道,“后来我被友邻部队收留了,报了假名,想让王二柱永远消失。伤好后,在参加的所有战斗中,冲锋陷阵,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60多块弹片……”说完,紧紧抱住了莫大福。莫大福动情地说,“几十年了,我都在为当时对你的鲁莽态度而惩罚自己。在这里,我郑重地向你道歉!”直到这时,家人才明白了莫大福心中的那个结。在战争环境下,崇高的力量在于,能够克服和超越人性中平凡甚至卑下的一面,进而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利益、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回望每一次战争历史,有大我的牺牲与奉献,也有小我的伤痛与反思。
军人的牺牲与奉献又岂止在战场,在海岛,在高原,在险象环生的丛林秘境,在荒无人烟的大漠边陲,都能感受到浓烈的军人情怀和震撼人心的战斗气息。当然还会感受到“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的枯燥与乏味,这些经历都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最美女兵》中的主人公女军医夏一贤,常年带领医疗小分队行走在青藏线上。这年春节刚过,地上全是积雪,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她仍然带队出发了。三天时间里,她们已经去过四个兵站为官兵服务,第四天继续向沱沱河兵站进发。快天黑时,汽车被陷进深雪下面的坑里,夏一贤率先脱下自己的大衣铺在了车轮前面……等到车终于开出陷坑,夏一贤淡淡地对年轻的战友道,以前我们都是搭乘运输队的车,那车烧柴油,一熄火,车就发动不起来,我们就撕大衣和棉袄烤车,再不行就撕棉裤……有人迟疑问夏一贤,你曾经和男兵们睡大通铺是不是真的?夏一贤说,是真的。那时兵站条件差,一个班只有一间宿舍,我不可能让全班战士出去,自己在屋里睡觉……还有更不方便的就是上厕所,多数兵站都只有一个男厕所,我想去厕所时,随便拉住一个战士向厕所一指,他就进去“清场”,然后再叫一个战友为我站岗。夏一贤自嘲道:“全国这么多妇女同胞,这高级待遇,只有我独享过。”夏一贤五十多岁,一生未嫁,把自己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青藏线,她是昆仑山的女儿,有着一颗冰清玉洁的心灵。《军魂》《编外女兵》《守岛老人》等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均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锤打心性的真实写照。王培静对基层官兵的描写鲜活跳跃,用心体味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心无旁骛的责任感以及纯洁而清澈的爱,用心和他们对话,这便是他获得源源不断创作养分的力量源泉。
赞美人性、讴歌爱情是王培静军旅小小说的又一个特点。他的小说故事性强,抓人抓心,促使读者一口气读完。语言风趣幽默,但并非停留在搞笑、刺激的层面,而是把笔端深入到军人的家庭、婚姻、军属社会荣誉感等问题,穿过战场、生死、爱情,最终回到现实生活之中。《长征路上的爱情》《爱情二重奏》《在一起》《心结》《意志》等作品,都闪烁着爱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尊严》中讲到,一次,娘在病重时对子女们说,我告诉你们,你爹他还活着。孩子们都以为娘在说胡话,因为爹在解放前就牺牲在战场上,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孩子们曾听奶奶和娘说过,爹有个战友,经常给家里寄钱和粮票。一个傍晚,爹的战友突然来了,他从驴车上被人抱下来放在凳子上——一条腿没了,两只胳膊只剩下半截,头上没有一根头发,脸上的五官全都移了位,头上、脸上全是疤痕,下嘴唇没了,说话含糊不清,他从凳子上移下来,给爷爷奶奶跪下:“爹、娘,我代国仁回来看你们来了。”爷爷奶奶忙将那人扶起。那人走后,仍然汇钱,但从没留过地址……娘临终时说,我真后悔没有把他留下来,当时你们的爷爷、奶奶和我,都看出来了,那个自称是你爹战友的人,就是你们的亲爹!故事生动感人,催人泪下,主人公的生存态度和生活理念,不只是用顽强精神就能够诠释的,他隐姓埋名有尊严地活着,仍然尽着一个儿子的孝心和一个丈夫的责任。那是一个大写的人,是钢铁的化身、纯粹的化身、信念的化身!王培静的小说充满正能量,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向上向善向美的无穷力量。
鲁迅有言:“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王培静坚持写小小说四十余载,潜心钻研,庖丁解牛,得其三味,有百余家报刊散发着他浓浓的墨香。其作品获得七十多次军内外奖项,有的作品被译成英、日等外国文字,出版21部作品集。但他仍然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这是一种毅力与坚持、意志与作风,更是一种笃定的信念。
梦已如云雾出山川,无边又无际。

本文作者简介:尹小华,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文学报》《作家文摘》《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昆仑》《解放军文艺》《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转,发表长中短微篇小说及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多篇,出版中篇小说集《脸是灵魂的肖像》系列篇。曾获《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中篇小说奖及世界华语小说奖等多种奖项,有作品入新中国七十、建党一百年精选等多种选本或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本。

作家简介
王培静,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小小说沙龙会长。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金麻雀奖等。1982年至今在《小说选刊》《中国作家》等千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多万字,有百余篇作品被选载,并入选国内外各类选本及试卷,作品被译成英、日等国外文字。出版有小说集《秋天记忆》《军魂》等20部。
